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本網站使用「Cookies」為你提供最好的網站體驗。

了解更多

M+修復

M+修復透過推動修復和展出九部劇情長片,增加觀眾對香港豐富的電影文化遺產的認識。

項目介紹

M+修復是M+與CHANEL三年夥伴合作中的一個新項目,旨在透過推動修復和展出九部劇情長片,增加觀眾對香港豐富的電影文化遺產的認識。本項目以1979年興起的香港電影新浪潮為主軸,旁及其先行者及後繼人。這是一個創意實驗與技術創新不絕,電影風格和主題有別於主流電影、新銳導演人才輩出的重要時期。

新浪潮導演如譚家明、翁維銓、許鞍華、嚴浩和方育平等對香港電影文化影響深遠,他們從歐洲藝術電影、荷李活和美國獨立電影中汲取靈感,各有發揮。透過蒐集整理影片的放映、歷史和影人訪問,以及分析現存的視聽物料,M+修復將提供一個新角度,讓我們重估香港電影新浪潮對本土電影發展的影響,並反思其對我們集體電影狂熱的持久貢獻。

M+修復 — 電影修復與視覺文化的交會
M+修復 — 電影修復與視覺文化的交會
7:18

董夫人(1968)

《董夫人》於1968年舊金山國際電影節首映,可謂香港其後出現藝術電影和獨立製作之開路先鋒。電影改編自一則民間傳說,寫一名寡婦陷於情慾與禮教之間的掙扎,探討傳統中國社會的性別角色及人類亙古不變的兩難處境。董夫人(盧燕飾)克盡婦道,朝廷打算為她立一座貞節牌坊,卻與寄住書房的楊尉官(喬宏飾)互生情愫,而女兒(周萱飾)也對他芳心暗許。

電影的黑白攝影,代表了傳統中國美學與現代歐陸電影風格完美結合,大膽的實驗精神(如溶鏡、叠印、凝鏡、重複動作的破格運用)令人折服。由唐書璇招攬的國際性的製作團隊亦使人驚艷,主角演員來自美國和香港,剪接師為美國獨立電影先驅畢蘭克,又邀請了薩耶哲雷的御用攝影師蘇布拉圖米達拉和台灣的祈和熙分別為內外景掌鏡。《董夫人》於1969年在康城影展展出,隨即在法國獲得藝術電影發行並大獲好評,翌年再在香港上映,卻受制於保守的發行制度匆匆落畫。1971年在台灣第九屆金馬獎上獲得三項獎項。

唐書璇《董夫人》,1968年美國上映 / 1970年香港公映,相片由唐書璇提供

唐書璇《董夫人》,1968年美國上映 / 1970年香港公映,相片由唐書璇提供

唐書璇《董夫人》,1968年美國上映 / 1970年香港公映,相片由唐書璇提供

唐書璇《董夫人》,1968年美國上映 / 1970年香港公映,相片由唐書璇提供

唐書璇《董夫人》,1968年美國上映 / 1970年香港公映,相片由唐書璇提供

唐書璇《董夫人》,1968年美國上映 / 1970年香港公映,相片由唐書璇提供

唐書璇《董夫人》,1968年美國上映 / 1970年香港公映,相片由唐書璇提供

唐書璇《董夫人》,1968年美國上映 / 1970年香港公映,相片由唐書璇提供

唐書璇《董夫人》,1968年美國上映 / 1970年香港公映,相片由唐書璇提供

唐書璇《董夫人》,1968年美國上映 / 1970年香港公映,相片由唐書璇提供

唐書璇《董夫人》,1968年美國上映 / 1970年香港公映,相片由唐書璇提供

唐書璇《董夫人》,1968年美國上映 / 1970年香港公映,相片由唐書璇提供

唐書璇《董夫人》,1968年美國上映 / 1970年香港公映,相片由唐書璇提供

唐書璇《董夫人》,1968年美國上映 / 1970年香港公映,相片由唐書璇提供

導演介紹

唐書璇
(1938年生於香港)在香港長大,於美國南加州大學電影藝術學院畢業。她的首部長片《董夫人》(1968)一鳴驚人,是香港最早在主流影業以外製作並獨立發行的電影,也是第一部入圍多個歐美影展,廣受好評並在法國公開上映數月的香港電影。此後她還拍了三部電影,包括《再見中國》(1974)和《十三不搭》(1975),並於1975年至1978年創辦了電影刊物《大特寫》,也是《電影雙週刊》的前身。她在1979年拍畢最後一部電影《暴發戶》,同年移居美國。

支持機構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