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思考:
廣東藝術與多元現代性 M+ Matters: Cantonese Art and Plural Modernities
M+思考:
廣東藝術與多元現代性 M+ Matters: Cantonese Art and Plural Modernities
為什麼二十世紀早期的廣東藝術家會創辦中國思想最激進的新聞畫報?他們如何轉化國畫典則俊雅的美學,表現出現代戰爭的殘酷現實,或對社會的諷刺?他們的創新又如何塑造當今世代的觀看方式?
是次公眾研討會以嶄新視角審視廣東地區對於中國藝術現代主義的獨特貢獻,並探討其在於區域和多元現代性論述中的意義。研討會邀請到來自北京、廣州、香港和深圳等院校和美術館的研究者及專家,演講主題包括:二十世紀廣東繪畫中的寫實主義和現實主義;畫報、木刻版畫和漫畫等圖像媒介在社會上的傳播,以及嶺南畫派在香港及海外僑鄉的傳承實踐等。研討會以廣東話及普通話進行,現場提供英語即時傳譯。
自2012年起舉辦至今,「M+思考」匯集世界各地頂尖的學者、策展人及專家,就視覺藝術、設計及建築、流動影像等領域的重要議題展開討論,並鼓勵業界與公眾一同參與其中。「M+ 思考」早前探討的議題,包括當代水墨藝術、中國博物館熱潮、戰後東亞的設計與工業、國際博物館之收藏與展示策略等。
時間:09:00–09:30
時間:09:30–10:00
講者:
- 華安雅(M+博物館館長)
- 楊浚承(M+水墨藝術副策展人)
- 彭綺雲(香港視覺文化策展人)
時間:10:00–12:00
講者:
- 陳蓓(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管理系助理教授)
區域文化的視覺呈現:1940年《廣東文物展》
- 鄒杰杰(廣州藝術博物院教育推廣部主任)
從宣傳角度看廣州藝術博物院如何呈現地域特色
- 陳冠男(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中國書畫主任(副研究員))
八九十年代黎雄才和關山月於香港中文大學的書畫示範
- 黃悅行(柏林自由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嶺南畫派社群在舊金山
回應:鄭秀慧(M+香港視覺文化副策展人)
時間:14:00–15:30
講者:
- 李偉銘(廣州美術學院榮休教授)
何以為真?再讀《真相畫報》
- 陳志雲(廣州藝術博物院副研究館員)
司徒喬對現實主義的三重理解
- 丁瀾翔(策展人)
寫生和關山月1940、50年代的山水畫
回應:朱萬章(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策展人)
時間:15:30–17:00
講者:
- 蔡濤 (廣州美術學院藝術與人文學院教授)
重訪中國現代藝術史中的1935年
- 李公明(廣州美術學院榮休教授)
黃新波在香港時期(1945–1949年)的木刻版畫
- 吳雪杉(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教授)
諷刺的權力:廖冰兄1950年代的漫畫
回應:麥艷琼(香港理工大學中國歷史及文化學系助理教授)
時間:17:00
講者:程美寶(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系教授、系主任)
黃少強,《乞丐》(局部),1930年代,紙本設色水墨,翰墨軒收藏,圖片由翰墨軒提供
關山月,《都江堰》,1941年,關山月美術館藏,圖片來源:關山月美術館
方人定 ,《風雨途中》,1932年,水墨設色紙本,香港梅潔樓收藏,圖片由香港梅潔樓提供
1980年5月關山月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的書法示範,相片由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提供
第二次日韓協約新聞畫(局部),《時事畫報》第九期,1906年,紙本設色水墨,翰墨軒收藏,圖片由翰墨軒提供
趙獸,《顏》,1934年,油彩布本,廣州藝術博物院藏,圖片由廣州藝術博物院提供
廖冰兄,《技巧必須如此》,1957年,印刷紙本,廣州藝術博物院藏,圖片由廣州藝術博物院提供
司徒喬,《飢餓》,1946年,粉彩紙本,廣州藝術博物院藏 ,圖片由廣州藝術博物院提供
高劍父,《雨中飛行》,1932年,挂軸,紙本水墨設色,圖片由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提供
李樺,《怒潮組畫之四:起來》,1947年,木刻版畫,一組四幅,「漢雅一百」藏品,照片由漢雅軒提供
講者介紹
蔡濤博士,現任廣州美術學院藝術與人文學院教授,曾任職於廣東美術館。從事中國近現代美術史的研究與策展工作,特別關注戰爭和社會變革對藝術的影響。
陳蓓博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管理系助理教授。她近期的研究項目集中於近代及現代名勝的構建,其他研究興趣包括近代及現代中國藝術與文化的生產與消費。
陳冠男博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中國書畫主任(副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明清至近現代書畫,包括中國詩畫關係及書畫鑒藏史等。
陳志雲,1998年起任職於廣州藝術博物院,曾任陳列研究部主任,現任副研究館員。近年來,研究重心放在司徒喬的個案研究,目前正在編輯《司徒喬全集》。
鄭秀慧博士,現任M+香港視覺文化副策展人。研究領域包括香港和中國的現代與當代藝術、亞洲離散歷史研究、藝術家檔案和歷史與記憶的偶然性。
程美寶教授,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系教授、系主任,廣東省高等學校珠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山大學)。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社會文化史,近年致力於從聲、色、味幾方面,探討華南的地域文化如何在十六至二十世紀跨地域的歷史過程中漸次形成。
丁瀾翔博士,策展人,主要研究領域為近現代中國藝術和視覺文化,尤其關注社會和政治變革對藝術表現的影響。
李公明,廣州美術學院榮休教授和前美術史系主任,近年來主要研究領域為二十世紀中國美術史,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時期的美術史。
李偉銘,廣州美術學院榮休教授,專注研究現代廣東藝術史,目前正在編輯《高劍父詩文集》。
麥艷琼博士是香港理工大學中國歷史及文化學系的助理教授,主要研究中國大陸和香港藝術在二戰後全球格局下的發展。目前,她正在撰寫一本書稿,名為《調解後的視覺:中國社會主義的山水景觀與領土想像(1949–1976)》。
黃悅行博士,現任柏林自由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參與歐洲研究理事會資助項目「中國的藝術院校:全球歷史及教學實踐」。她的出版和研究集中在嶺南畫派及其海外社群、論述史和跨媒介性。
吳雪杉博士,現任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的教授,2003年至2015年任教於中央民族大學,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藝術史和視覺文化。
朱萬章博士,現任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策展人。專門研究明清至現代的中國繪畫和書法、藝術評論、出版、教學、展覽策劃和鑑定。
鄒杰杰,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館)教育推廣部主任、副研究館員。
頁頂圖片:方人定 ,《風雨途中》,1932年,水墨設色紙本,嗚謝香港梅潔樓授權使用
更多活動 More Events
會籍禮遇 Membership Benefits
- 攜同賓客獨家使用M+會館
- 於週日早上參與M+專屬參觀時段
- 優先預購門票並享會員折扣優惠
- 優先進入標準門票指定展覽
- 免費入場參觀標準門票指定展覽及欣賞特定放映節目
……及更多禮遇
M+會籍禮遇於2024年3月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