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敢探號 M+ Rover
2021年11月30日
M+敢探號 M+ Rover
「M+ 敢探號」是流動創作教室及展覽空間,遊走本地學校和社區。計劃由 M+ 於2016 年起舉辦,為參加者和創作人提供平台展開創意對話,讓他們互相交流和學習。
「M+敢探號」停泊在西九文化區M+街區外的海濱平台。攝影:M+,香港
小觀眾與本地藝術家王天仁的作品互動。 攝影:M+,香港
「M+敢探號」外部的近觀。攝影:M+,香港
「M+敢探號」停泊在西九文化區M+街區外的海濱平台。攝影:M+,香港
小觀眾與本地藝術家王天仁的作品互動。 攝影:M+,香港
「M+敢探號」外部的近觀。攝影:M+,香港
「M+敢探號」停泊在西九文化區M+街區外的海濱平台。攝影:M+,香港
小觀眾與本地藝術家王天仁的作品互動。 攝影:M+,香港
「M+敢探號」外部的近觀。攝影:M+,香港
「M+敢探號」停泊在西九文化區M+街區外的海濱平台。攝影:M+,香港
小觀眾與本地藝術家王天仁的作品互動。 攝影:M+,香港
「M+敢探號」外部的近觀。攝影:M+,香港
昔日活動
「M+ 敢探號2020–21」以小學教師、學生及公眾為對象。為配合校園防疫措施,M+邀請了藝術家王天仁以他全新的委約作品《拾萬個為甚麼?》為基礎,為師生設計一系列由藝術家帶領的課室學習活動及網上教學資源。
參與藝術家
王天仁從事藝術教育近二十年,擅以撿拾而來的廢棄木材創作雕塑作品,更喜歡遊走於不同的創作媒介或形式,不論為網絡平台及雜誌撰寫專欄,還是擔任香港電台電視節目《好想藝術》的主持,甚至創辦自資營運的藝文空間「合舍」,對他而言均是體現其所思所想的創作。而於這些學習契機中,一切在日常生活裏遇見的人、事和物,即各種俯拾皆是的素材,皆可成為其作品的一部分。
王天仁在2000 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其作品獲香港藝術館等本地及海外機構和私人收藏。他曾在多地舉辦展覽、參與大型公共藝術項目及教育計劃,如「氣味相投:文學視藝」(香港文學館,2019 年)、「藝遊維港」(香港藝術中心,2018 年)、「觸木蝶變大巡遊」(綠色力量,2016 年)、「校園藝術大使計劃」(香港藝術發展局,2016 年)、「2015 粉樂町台北東區當代藝術展」(富邦藝術基金會,2015 年)及「葵青趣怪動物園、新華動物獵奇—王天仁雕塑作品展」(藝術推廣辦事處,2006 年)。曾獲獎項包括《透視》雜誌於2010 年頒發的「四十驕子」,以及「GDC 設計獎2011」空間設計組別的入圍獎等。
「M+敢探號」是M+自2016年起的大型校園及社區計劃。「M+敢探號 2018」曾於2018年2月至6月期間穿梭本地中學校園和社區。M+更會為學校提供相關教材套,延續「M+ 敢探號」的創作精神。在2018年,M+曾與藝術家吳家俊合作。
《是事是物》
吳家俊的作品《是事是物》,運用想像力改造平平無奇的日常物品,帶出物件與事情之間的關係。藝術家透過作品簡單而有力地體現了他回應和轉化事情的方法。或許這就是莊子所謂「無用之用」,能超越器物功用的層面,在世俗標準以外,創造出新的價值和意義。
吳家俊藉有限的資源和工具啟發靈感,以遊戲方式,鼓勵參與的學生打破對工具預設的觀念,更可「用手思考」── 透過身體直覺感受物件的特質,藉此發掘其涵意和加以改造,並在「M+ 敢探號」展示他們在校園和社區共同創作的成果。《是事是物》就像一本由眾人編寫的工具書,集合不同人的智慧和經驗,提醒我們要承先啟後,以創意來回應或轉化事物的種種限制。
參與藝術家
吳家俊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作品多以雕塑或裝置的方式,呈現現成物的重塑再造,並藉着動手實踐回應空間與物件的本質。他曾參與的校園計劃包括「年度藝術家駐校計劃」(香港兆基創意書院 ,2015年)和「社區傢俬──公共廢物再造計劃」(1a 空間,2011 年),從融合工藝和產品設計的角度出發,透過帶領學生深入社會場景,探索公共設施的形態及可能性。
2013 年,吳家俊搬到元朗八鄉居住,促使他創作更多探討城鄉發展的作品。同年他與本地藝術家鍾惠恩成立藝術單位 MUDwork,以造物作為方法,參與多個本地社區及藝術教育計劃,如「土炮遊樂場」(土炮遊樂場,2017 年)、「W 遊樂場」(香港視覺藝術中心,2017 年)及「樓梯上種一盆鳥語花香」(香港藝術館,2017 年)等。
更多資料,可瀏覽吳家俊的網頁:https://ngkachun.com
「M+ 敢探號」是M+自2016年起的首個大型校園計劃。這個流動創作教室於2017年2月至6月期間穿梭中學校園和社區之間。M+更會為學校提供相關教材套,延續「M+ 敢探號」的創作精神。
「M+ 敢探號」於校園巡迴創作展出,學生共同參與這個每天蛻變、不斷重構的展覽。展覽於活動當天開放於所有學生,參與學生更有機會與「M+敢探號」一起前往公共空聞,與社區繼續交流。在2017年,博物館曾委約本地繪本作家李香蘭進行創作。
參與藝術家
李香蘭,原名梁曉文。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和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分別主修藝術設計及電影。2009年的圖文繪本《上·下禾童》記述了她在鄉村長大的故事,表達出對人和大自然 的關懷。她於明報刊登專欄,尋訪不同香港市民的足跡,於2012年結集出版《尋人歇事上·下冊》。她筆鋒自由奔放,從不起稿,擅長以毫不修飾的線條刻畫人物狀態,細緻微妙地展現筆下人 物的外在及精神面貌。
「M+ 敢探號」是香港嶄新的視覺文化博物館M+首項大型的校園計劃。這輛特製的拖車會化身成一個流動的展覽和創作室,穿梭學校和社區之聞,展出來自不同範疇的創作人與學生和老師合作創造的參與式作品。
我們邀請了藝術家黃國才參與「M+ 敢探號」的設計,其造型外冷內暖:金屬車身就如一艘太空船,內部由棄置的木卡板所製造,他希望觀眾走進車箱時,猶如置身於一個醋似鯨魚身體內部的舒適巢穴。黃國才的作品一向探討人與周遭環境及空聞的關係,他這次為「M+ 敢探號」構思的設計結合流動性及可持續性,反思在城市急速發展下,人與自然資源之間關係的失衡。
M+ 將會每年委約藝術家創造參與式的作品。他們包括來自藝術、設計、建築、流動影像及不同視覺文化範疇的創作人。今年,博物館將委約本地攝影師蕭偉恆和藝術家鄧國騫進行首輪創作。
參與藝術家
蕭偉恆
藝術家蕭偉恆所創作的攝影裝置作品《消失於未來幾個十年》把「M,敢探號」轉化為一個收藏小組,它將會穿梭香港各區,搜集在未來五十年間瀕臨消失的東西。
他邀請參加者透過討論,選取最重要的「未來文物」,不論是有形或無形的東西,提醒他們細察日常生活中常被忽略的變化。這些「文物」會以不同方式被存檔及展示,包括即影即有相片於顯影過程的錄像、負片影像及參加者所 撰寫的預計消失原因。藝術家在過程中把影像的色彩和時序倒轉過來,試圖突顯「消失」是不可逆 轉的,並以視覺元素呈現「消逝」這概念。他透過這件作品,探索攝影的基本特質,如時聞性、可 見性及主觀性,提醒我f門留意生活中正無聲無息地消失的東西。
蕭偉恆為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文學士,並於香港中文大學取得藝術碩士學位。他曾獲得2013 /14及2015/16年WYNG大師攝影獎。他的個人展覽包括「捉不到的」(光影作坊,2015年)及 「逐『綠』都市」(K11, 2010年)。他曾參與不同聯展,包括WYNG大師攝影獎作品展一「我們是誰」(香港中央圖書館2016年)及「GASP!」(香港理工大學,2014年)、中國平遙國際攝影大展(平遙,2013年)及香港當代藝術獎2012(香港藝術館,2013年)。作品為香港立法會、香港半島酒店及私人藏家收藏。現居香港及於各大專院校教授藝術。
鄧國騫
藝術家鄧國騫在「M+敢探號」的裝置作品《潮潮俚》以不同年代的俚語為靈感,設計15個來自日常生活中不同行業的角色。他透過審視衍生自現代通訊工具或社交媒體的俚語及潮語反思語言如何塑造觀點及習慣。作品將展示由鄧國騫帶領的校內工作坊的成果,包括學生具創意的聲音、圖像及文字的回應等,亦包含日常物件及其他在計劃中累積的素材。
鄧國騫,混合媒介藝術家、兼從事獨立策展及寫作。2008及2006年分別取得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藝 術碩士及文學士。其作品常以拼貼手法重組社會日常符號,並藉想像力重新建構新的閱讀方式,透露出對人、物及事的種種情懷。曾參與第十五屆波蘭媒體藝術雙年展、2009年香港當代藝術雙年獎、第一屆香港巴塞爾藝術博覽會「藝術探新」展區個展等,亦曾於美國邁亞密冰宮、德國奧斯特豪斯博物館、新加坡美術館、意大利威利斯兵工廠、香港藝術館、台北當代藝術館等地方參與展覽。曾獲香港當代藝術雙年獎優秀獎(2009年)、香港藝術發展獎藝術新秀獎(視覺藝術)(2010年) 及亞洲文化協會獎助金(2013年)。作品為香港藝術館、香港文化博物館及世界各地私人收藏家收藏。
「M+敢探號」設計:黃國才
藝術家黃國才為美國康奈爾大學建築藝系學士、英國卻爾西大學雕塑碩士及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藝術博士。
曾策劃及展出多個以空間和城市為主題的展覽:「屋企」( 1999年)、「我的摩天大樓」(2000年)、「都市空間」(2001年)、「遊離都市」(2001、2002及2010年)等。自2000 年開始其「遊離都市」攝影系列,穿著摩天大樓衣服於世界各地尋找烏托邦,並出版《遊離都市十年》相片集(2010年)。其設計的一人居所三輪車屋《流浪家居》於2008年獲選代表香港參加意大 利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曾獲香港藝術發展局授予年度藝術家獎(2010年)、藝術新進獎及優秀藝術教育獎(2003年)。
額外資料
計劃取名「M+ 敢探號」,寓意帶領學生走向未曾為人開拓的創作領域。這輛特製拖車的造型由藝術家黃國才設計,就像登陸星球的太空探測車,發掘創意應用的種種嶄新可能。
M+每年委約不同範疇的本地創作人參與此計劃。在「M+ 敢探號2020–21」,M+委約藝術家王天仁,透過專為學生而設的互動遊戲及展覽導賞等活動,鼓勵小學生和教師一起發揮想像力,勇於對日常生活提出疑問,在共同學習中發掘新鮮的觀點。
過去參與的藝術家包括藝術家鄧國騫(《潮潮俚》,2016 年)、攝影師蕭偉恒(《消失於未來幾個十年》,2016 年)、繪本作家李香蘭(《天下無雙》,2017 年)及藝術家吳家俊、(《是事是物》,2018 年)。他們分別以角色扮演﹑攝影﹑繪畫及日常物件的創新用途為媒介,展開一系列創作及學習活動,讓社會各界參與。
藝術家王天仁相信,提問是學習的重要工具。他藉作品《拾萬個為甚麼?》把「M+ 敢探號」化為求知探索的場地,鼓勵學生對習以為常的事物保持好奇心,並跳出慣常思維的角度,用不一樣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各種事物。
在「M+ 敢探號」這個與別不同的學習空間,王天仁邀請教師、學生及公眾人士寫下他們對生活的疑問,並張貼在車身外牆。藉着記錄各人出於直覺的想法和回應,王天仁為不同觀眾營造了一個鼓勵大家尋根究底的環境,在互相啟示探索知識的新方向下,繼續尋究探索之旅。
為擴闊學生對創作的想像,王天仁特意邀請了不同界別的文化工作者參與這趟旅程,包括「聲音掏腰包」、「東西建築」和「深食」。王天仁從這些合作者的作品中汲取靈感,並提出一連串問題,促成藝術家、合作者、教師和學生交流對話。
M+為教師提供教材套及線上學習資源。內容涵蓋與王天仁作品《拾萬個為甚麼?》相關的延伸主題、建議活動及個案討論等參考資料,供教師備課之用。此外,M+與王天仁合作製作一系列學習短片,讓訪客於參觀「M+ 敢探號」前,深入地了解藝術家的創作意念。
頁頂照片:「M+ 敢探號」停泊在西九文化區M+大樓外的海濱平台。
更多活動 More Events
會籍禮遇 Membership Benefits
- 攜同賓客獨家使用M+會館
- 於週日早上參與M+專屬參觀時段
- 優先預購門票並享會員折扣優惠
- 優先進入標準門票指定展覽
- 免費入場參觀標準門票指定展覽及欣賞特定放映節目
……及更多禮遇
M+會籍禮遇於2024年3月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