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王大閎作品檔案 Wang Dahong Archive

王大閎作品檔案記錄了建築師王大閎及大洪建築事務所於約1937年至2000年代間在美國和台灣提出和建成的三十八個項目,同時也記載了王大閎身兼設計師、作家和台灣文化人的想法、人脈和創作。此檔案共有298項物件,包括建築項目的立面圖、剖面圖和平面圖,以及草圖、照片、負片、幻燈片、文章、明信片、信件、印刷文件和筆記等。當中大部分資料,尤其是個人筆記、信件、草圖、照片和早期建築項目的文獻,是來自王大閎長年以來自行整理的文件夾,讓人得以從私密的角度一窺王大閎在建築領域內外的興趣及作品。

在1943至1947年間,王大閎於哈佛大學設計研究院就讀並取得學位。相關文獻記錄了他這時期的設計,其作品當中所見的元素,反映了對他影響深遠的人和事物,還有各種價值觀和設計手法,為他日後的建築設計奠定了基礎。從這些項目可見,他游刃有餘地運用建築技術和建築材料,而且興致盎然地探索「居所」和「儀式」等議題、「奢華」和「簡約」等概念。此外,由於他受到歐美教育的薰陶,並熱愛中國傳統,因此深切了解多種歷史和文化的空間概念,並將之融入設計之中。其設計流露出凡德羅的開放式佈局、顛倒戶內和室外空間的特點,並質疑(西方)浴室以實用為本的功能。王大閎的作品探究和融會多元文化,表達其身為中國人的民族和文化意識;在展現普世性的同時,又顯露某種文化獨特性,這一點從他如何向中國人引述古希臘和古羅馬人對「家」的看法可見一斑。最重要的是,他運用歐洲或中國古典建築的設計框架時,並非簡單或流於表面地沿襲照搬,而是總會稍為加以顛覆。

在建國南路自宅(1953)、天母陳重義住宅(1979)、弘英別墅(1979)和花蓮李府別墅(1997)等項目,王大閎嘗試在平面和立面層面中,糅合多種關於家的古典及現代文化概念,「月洞門」的多變運用即為一例:「月洞門」不再用作室外庭園的通道,而是成為外牆及室內牆壁的一部分。然而,王大閎設計大型及公共建築項目時,似乎突破了文化認同的議題,這在故宮博物院競圖計劃案(1961)和國父紀念館競圖計劃案(1965–1972)的經典設計中尤為明顯。

除了其經典住宅和文化公共項目外,王大閎也是許多其他建築設計的幕後主腦,包括辦公大樓、工廠、大學行政大樓和圖書館、研究中心、高爾夫球俱樂部,尤其是狀如宇宙飛船的淡水高爾夫球俱樂部(1963)。其作品呈現了台灣戰後工業、農業、經濟和文化領域的典型發展。他設計的第一座廠房和辦公樓是福樂奶品公司辦公樓及廠房(1955);接着是台灣馬公市中國石油股份有限公司辦公樓(1960),該辦公樓採用了罕有的圓形多層設計;而最後一座則是他與兒子王守正在大洪建築事務所正式關閉之後共同設計的中壢市理隆紡織工廠辦公室及庭園(1998)。從理隆紡織工廠項目中全面而詳盡的平面圖和剖面圖可見,他將辦公室建於人造水池之上,讓種滿花草樹木的庭園和涼亭將之包圍其中,反映王大閎嘗試透過豐富多彩的設計,令平平無奇的工廠辦公室變得人性化。

一些沒有建成的項目也有文獻紀錄,例如示意圖照片和模型,見於中國房屋建築中心(1964–1965)和複合式商場(1964)等項目。此檔案包含一些信件和筆記,揭示王大閎於劍橋和哈佛就讀期間,在建築師和文化人之間建立的人脈;另有一些筆記和印刷資料,顯示王大閎在建築領域擔當的角色,以及他在此建築以外從事的翻譯和寫作活動。

CA30/1至CA30/3按項目時序編排;CA30/4按項目編排;CA30/5按物料種類和主題編排。

其他王大閎的相關檔案現藏於不同機構,包括台灣文化主管部門文化資產局、林語堂故居、國立臺灣博物館等;另外以個人名義收藏的有王鎮華、Xiao Mei、徐明松及詹勳次。

詳細資料

藏品編號
CA30
檔案建立者
檔案藏品層次
全宗
日期
[約1937年至2000年代]
藏品數量
298 份/張/件
出處
M+,香港,王大閎家屬捐贈,2015年
CA30/1

早期建築項目

查看詳細資料
CA30/2

大洪建築師事務所承接的建築項目

查看詳細資料
CA30/3

後期建築項目

查看詳細資料
CA30/4

其他建築項目,名字不詳

查看詳細資料
CA30/5

非建築類及個人文件

查看詳細資料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