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一間房間的後牆和左牆上貼滿了各種顯示動物的海報,身穿灰色襯衫和褲子的男人坐在綠色皮凳上,一隻棕色毛的狗站在他前方。

他者

詳情
藝術家: 阿比查邦 ‧ 韋拉斯塔古、車在民、希林 ‧ 施諾、旺達尼 ‧ 西里帕塔納努塔庫、黃瑋納、曹斐
語言: 多種語言
觀眾: 公眾
位置: 大台階
一間房間的後牆和左牆上貼滿了各種顯示動物的海報,身穿灰色襯衫和褲子的男人坐在綠色皮凳上,一隻棕色毛的狗站在他前方。

他者

陪伴我們的人和物既能帶來慰藉,亦可以是威脅的來源。愛人、動物、植物、機械人、訪客乃至入侵者等各式「陪伴」與我們共度日子,同處一室,「他者」窺探這一切對我們造成的身心影響,道來一個個觸手可及的故事。

「他者」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觀眾呈獻五出放映節目;第二部則放映《霾》,放映後設有謝曉虹作家分享會。

第一部分:放映節目

《給波米叔叔的信》

阿比查邦 ‧ 韋拉斯塔古 | 2009 | 彩色 | 有聲 | 17 分 40 秒

M+,香港

《給波米叔叔的信》背景發生在是泰國湄公河畔與寮國接壤的邊區農村納布亞。影片開首,鏡頭在幾間荒廢的房舍之中游走。兩名男子輪流讀出由藝術家寫給叔叔的信,信中論及影片本身:韋拉斯塔古如何渴望看到關於波米叔叔的影片,卻又不知在納布亞找到的場景是否真實。在接下來的畫面中,只見有些軍人在房舍之間挖掘,幾個軍人歇息之際,附近一個奇形怪狀的楕圓物體噴出煙霧。鏡頭隨即移向鄰近森林,聚焦於一個神秘人、一間土地神屋,以及一隻母牛。四野寂靜無聲,軍人卻都不禁想起殘暴經歷。

《給波米叔叔的信》將韋拉斯塔古的個人記憶和想像糅合這段歷史經歷,在另一處毫不相干的地點訴說故事,從而探索輪迴概念。

透過木框望去,視線的左右兩側是兩間木屋,中央後方有一個木質圓形物件,其後方冒着白煙。

《給布米叔叔的信》,阿比查邦 ‧ 韋拉斯塔古,2009,©阿比查邦 ‧ 韋拉斯塔古

《艾莉的眼睛》

車在民 | 2020 | 彩色 | 有聲 | 11 分 38 秒

由藝術家借出

在《艾莉的眼睛》這段錄像散文裡,藝術家藉著同樣名為「艾莉」的寵物犬和人工智能治療師,探究視覺、眼睛、眼神以及「看穿」的瞬間。藝術家質疑以「觀察」為基礎的科技能否解讀個人慾望提出疑問,亦探討今日社會人們處理抑鬱和心理問題的各種方法。

一間房間的後牆和左牆上貼滿了各種顯示動物的海報,身穿灰色襯衫和褲子的男人坐在綠色皮凳上,一隻棕色毛的狗站在他前方。

《艾莉的眼睛》,車在民,2020,© 車在民

《摘取一朵花 》

希林 ‧ 施諾 | 2021 | 彩色 | 黑白 | 有聲 | 16分 57 秒

由藝術家借出

希林 ‧ 施諾在《摘取一朵花 》憶起母親某年告訴她的一席話:家中的原木餐桌與她一樣年紀。在作品開首,施諾追溯樹木從原料變成家具的歷程,她對大自然和人類世界之間的質變深感興趣,透過錄像散文方式,她追踪1898至1946 年、亦即美國統治期間生長於菲律賓的數棵植物的生命旅程,又從歷史照片中觀察帝國體制下人與自然交疊的軌跡。一邊訴說植物和木材的故事,一邊反思攝影和資本主義在菲國唇齒相依的起源,於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本地民眾如何與歸化和原生植物形成難以切割的複雜關係,在《摘取一朵花》得以探討。

黑白照片顯示一名男子頭戴帽子,身穿袖子捲起的襯衫,站在森林中央。

《摘取一朵花》,希林.施諾,2011,© 希林.施諾

《人人都是……》

旺達尼 ‧ 西里帕塔納努塔庫 | 2017 | 彩色 | 有聲 | 5 分 6 秒

由藝術家借出

旺達尼 ‧ 西里帕塔納努塔庫從2013年起便以一隻名叫「Beuys」的伴侶雀鳥為作品主角,在《人人都是……》這部短片,藝術家Joseph Beuys的名句「人人都是藝術家」就由這只非洲灰鸚鵡的口中道出。

一隻灰色鸚鵡站在木製餵鳥器的右側。

《人人都是……》,旺達尼 ‧ 西里帕塔納努塔庫,2017,© 旺達尼.西里帕塔納努塔庫

《他們的海》

黃瑋納 | 2014 | 彩色 | 有聲 | 29 分 59 秒

由藝術家借出

由大海到岸上,漁民夫婦阿成與美華眨眼間共度了半生光陰,兒子長大後,他們倆亦對人生餘下日子各有態度。即使本地漁業式微,阿成也想繼續出海捕魚,當工廠女工的美華卻希望安穩度日。分歧的觀點使夫妻關係泛起暗湧,但他們對彼此的愛與扶持始終未斷。 《他們的海》源於黃瑋納父母的真實經歷,這個故事亦由他們親自演活。

身穿白色短袖麻質襯衫的男人坐在船頭抽煙,眺望着藍天下,被茂密綠林覆蓋的群山和大海。

《他們的海》,黃瑋納,2014,© 黃瑋納

第二部分:放映節目和分享會

《霾》

曹斐 | 2013 | 彩色 | 有聲 | 46 分 30 秒

M+,香港

《霾》體現了曹斐對中國社會及文化急速變遷的持續研究,檢視從中衍生的階級結構、文化多樣性及代溝。速遞員、清潔工、保姆、保安和地產經紀以喪屍的姿態現身,當個人特質已遭抹煞,這些角色既像徵現代城市人陷入重複日常的樣子,亦在訴說他們所屬社會階層的生活形貌。

房間裡有五組餐枱和椅子,三個男人坐在後排,一個女人站在兩張枱中間照着牆上的鏡子。 一個男人坐在左邊第二枱,他的左手托住頭。 他身旁的中文標牌寫着「現場看房,海量鑰匙」。

《霾》,曹斐,2013,© 曹斐

放映後分享會

作家分享(嘉賓:謝曉虹)

香港作家謝曉虹於2020年初推出首部長篇小說《鷹頭貓與音樂箱女孩》,以既荒誕又夢幻的手法重塑一座想像中的城市。而在藝術家曹斐的作品《霾》中,現代城市人心靈虛空,被單調重複的日常磨滅情感。放映後,謝曉虹將以《霾》作為楔子,分享她對城市的看法,也會談及現實與幻想的游移空間。

座談以廣東話進行,並提供英語即時傳譯。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