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本網站使用「Cookies」為你提供最好的網站體驗。

了解更多

曼雷與畢加索:
蔚藍海岸假期&格爾尼卡

詳情
年份: 2021、1949
導演: 法蘭索瓦李維昆斯、阿倫雷奈、羅貝爾海森
格式: 65分鐘
語言: 多種語言
參加者: 公眾
位置: 1院2院
通達安排: 輪椅
更多資訊:

票價

正價:港幣85元

特惠:港幣68元

M+會員及贊助人可於2025年3月7日至9日期間優先購票。公眾門票於3月10日10:00起公開發售。

放映場次
4月6日
6月8日

曼雷與畢加索:
蔚藍海岸假期&格爾尼卡

曼雷與畢加索:蔚藍海岸假期

法蘭索瓦李維昆斯|2021|52分鐘

1937年夏,畢加索與他的超現實主義老友記相約在法國南部的安提伯角,吹着海風、踩着細沙,享受悠閒假期。這部紀錄片攝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兩年,一窺這群藝術家深厚的情誼和無憂無慮的時光,只是那陣時不知道,往後已不再同樣──這場戰爭終究會使他們彼此失散。法蘭索瓦李維昆斯用上曼雷的影片,再配以李米勒和多拉瑪爾的照片,將這些珍貴的檔案轉化成一部長片,使他們之間的親密閃光得以重現人間。

法蘭索瓦李維昆斯《曼雷與畢加索:蔚藍海岸假期》,2021,相片由Melisande Films提供

法蘭索瓦李維昆斯《曼雷與畢加索:蔚藍海岸假期》,2021,相片由Melisande Films提供

法蘭索瓦李維昆斯《曼雷與畢加索:蔚藍海岸假期》,2021,相片由Melisande Films提供

法蘭索瓦李維昆斯《曼雷與畢加索:蔚藍海岸假期》,2021,相片由Melisande Films提供

法蘭索瓦李維昆斯《曼雷與畢加索:蔚藍海岸假期》,2021,相片由Melisande Films提供

法蘭索瓦李維昆斯《曼雷與畢加索:蔚藍海岸假期》,2021,相片由Melisande Films提供

法蘭索瓦李維昆斯《曼雷與畢加索:蔚藍海岸假期》,2021,相片由Melisande Films提供

法蘭索瓦李維昆斯《曼雷與畢加索:蔚藍海岸假期》,2021,相片由Melisande Films提供

法蘭索瓦李維昆斯《曼雷與畢加索:蔚藍海岸假期》,2021,相片由Melisande Films提供

法蘭索瓦李維昆斯《曼雷與畢加索:蔚藍海岸假期》,2021,相片由Melisande Films提供

法蘭索瓦李維昆斯《曼雷與畢加索:蔚藍海岸假期》,2021,相片由Melisande Films提供

法蘭索瓦李維昆斯《曼雷與畢加索:蔚藍海岸假期》,2021,相片由Melisande Films提供

導演介紹

法蘭索瓦李維昆斯(1960年生於法國)是編劇兼紀錄片導演。他在巴黎第三大學修讀電影,1989年發表了導演首作《曼雷,費魯街 2 號》(1989),並以此為契機,開始為不同人物造像,包括馬克夏卡爾、亞歷山大考爾德、薩爾瓦多達利等傑出的二十世紀藝術家,以及路易士布紐爾、羅伯特杜瓦諾、克里斯蒂安波坦斯基等二十及二十一世紀電影導演和攝影師。

格爾尼卡

阿倫雷奈、羅貝爾海森|1949|13分鐘

《格爾尼卡》是阿倫雷奈最具政治色彩的電影之一,本片將歷史畫面、新聞剪報,以及畢加索1904至1937年間的作品共冶一爐,咬牙切齒地向軍國主義說不。雷奈嶄新的剪接手法,配合現成影像的運用,傳遞出創傷歷史事件所造成的錯亂和分崩離析之感。片中更起用男女配音演員,朗讀法國超現實主義詩人保羅艾呂雅書寫的獨白,成就了可一不可再的觀影體驗。

《格爾尼卡》將緊接《曼雷與畢加索:蔚藍海岸假期》放映。

阿倫雷奈、羅貝爾海森《格爾尼卡》,1949,相片由Les Films du Pantheon提供

阿倫雷奈、羅貝爾海森《格爾尼卡》,1949,相片由Les Films du Pantheon提供

阿倫雷奈、羅貝爾海森《格爾尼卡》,1949,相片由Les Films du Pantheon提供

阿倫雷奈、羅貝爾海森《格爾尼卡》,1949,相片由Les Films du Pantheon提供

阿倫雷奈、羅貝爾海森《格爾尼卡》,1949,相片由Les Films du Pantheon提供

阿倫雷奈、羅貝爾海森《格爾尼卡》,1949,相片由Les Films du Pantheon提供

阿倫雷奈、羅貝爾海森《格爾尼卡》,1949,相片由Les Films du Pantheon提供

阿倫雷奈、羅貝爾海森《格爾尼卡》,1949,相片由Les Films du Pantheon提供

導演介紹

阿倫雷奈(1922–2014,法國)是法國新浪潮的電影導演兼編劇,以其創新的敘事結構而聞名。他的紀錄短片《夜與霧》(1956)和劇情長片《廣島之戀》(1959)以及《去年在馬倫巴》(1961)探討苦難和重構記憶的主題,而《雕像也死》(1953)和《全球的記憶》(1956)則探索文化和政治的概念。雷奈經常與左岸派合作,包括艾麗絲華妲和基斯馬爾卡等導演,以及瑪格麗特杜哈絲(《廣島之戀》編劇)和阿倫羅拔格里葉(《去年在馬倫巴》編劇)等作家。在其橫跨六十載的輝煌電影生涯中,雷奈一直是法國左翼的活躍代言人。

羅貝爾海森(1915–2002,法國)是電影導演兼作家。他在1940年代後期與阿倫雷奈和藝術史學家加斯東迪爾合作,重塑藝術紀錄片此一電影類型。

獨家贊助

hkjc4

頁頂圖片:法蘭索瓦李維昆斯《曼雷與畢加索:蔚藍海岸假期》,2021,相片由Melisande Films提供

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香港賽馬會、其各自關聯公司或任何參與彙編此載內容或與彙 編此載內容有關的第三方(統稱「馬會各方」)皆無就內容是否準確、適時或完整或使用內 容所得之結果作任何明示或隱含的保證或聲明。任何情況下,馬會各方皆不會對任何人或法 律實體因此載內容而作出或沒有作出的任何行為負上任何法律責任。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