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幻景
「街頭幻景」裡充滿玩味的作品說明了城市空間如何為流動影像的創作提供視覺實驗場。透過他們敏銳的觀察與熟練的拍攝、剪輯技巧,幾位藝術家展現了城市環境不僅是承載自由與歸屬感的地方,亦是充滿着疏離與改變的地方。這些作品或抒情、或詩意、或俏皮,呈現出街道作為城市重要主題的多種面向。
砸碎鏡子
宋冬 | 1999 | 單頻道VHS錄影帶轉數碼錄像 | 彩色 | 有聲 | 4 分鐘
M+ 希克藏品(捐贈),香港
《砸碎鏡子》是宋冬早期代表作,展現當代北京的街景。一把鎚子盪至,把畫面砸碎,赫然暴露出背後的景象。在這個動作的不斷重複之中,觀眾意識到鎚子前是一面鏡子,映照出十字路口熙來攘往的情景。隨著節奏逐漸加強,畫面由天安門轉到川流不息的車輛、新的高樓大廈、待拆遷的老房子、,直到最後藝術家本人出現。《砸碎鏡子》呈現了多種並存卻相悖的景象,反映彼時中國的都市化現象,詰問城市脆弱表象下的虛妄。
隱城・懸浮半空
黎肖嫻 | 2009 | 單頻道數碼錄像 | 彩色 | 有聲 | 13 分 45 秒
M+,香港
《隱城.懸浮半空》的內容取材自黎肖嫻的個人流動影像檔案庫,匯編了1991至2008年間她在香港與澳門拍下的錄像片段。錄像採用多重敘事手法,以日常平凡時刻,如街邊食檔、偶然閒談、傳媒廣播,交織社會大事如農曆新年、千禧年慶祝活動、2008年北京奧運的相關影像。黎肖嫻特別着眼於被拆卸的建築物,透過重新整理、重新呈現這些香港街頭生活風貌的零碎片段,這件作品在懷緬過去與批判現在之間來回切換。
靜力23號(迴轉)
丹尼爾.寇克斯 | 2017 | 單頻道數碼錄像 | 彩色 | 有聲 | 5 分 45 秒
M+,香港
《靜力23號(迴轉)》於2017年香港灣仔道以攝影機定位拍攝,作品以數碼方式處理,記錄並扭曲了繁忙城市的節奏。影像中的人體和建築通過放大和收縮,形體和色彩變得相互融合和分離。其所呈現的時空故偏離於我們一般的觀感。藝術家把時間視為有形的、具可塑性的物料,但總是保存其核心影像的完整,以扣合於人們日常所知和所經歷的世界。
圓錐相交
戈登.馬塔.克拉克 | 1975 | 單頻道16毫米菲林轉數碼錄像 | 彩色 | 無聲 | 18 分 40 秒
M+,香港
《圓錐相交》是戈登.馬塔-克拉克於1975年巴黎雙年展上的參展作品。在兩座為騰出空間興建法國龐畢度藝術中心而即將清拆的歷史公寓大樓中,藝術家與其合作夥伴挖出一個令人嘆為觀止的圓錐形空間。此錄像是這次短暫藝術介入的永久紀錄,畫面不時穿插街上途人和司機旁觀建築物「解構」過程之片段。作品將近完成時,首次披露建築物各層的面貌,凸顯原本的私人空間此時正暴露於公眾視線下。影片最後呈現建築物被拆卸的過程,說明建築與都市規劃如何兼具破壞與創造的特質。
E-Ticket
廖沛毅 | 2019 | 單頻道35毫米錄影帶轉數碼錄像 | 彩色 | 有聲 | 13 分鐘
廖沛毅將自己的個人影像檔案庫狂熱地進行重新編目後製作成《E-Ticket》。當中的35毫米菲林底片和影片,為藝術家年少時在印度、墨西哥和香港旅遊時拍下。一格格的底片先經掃瞄,再經過切割、改組、重編,嚴密地疊加及重新排列成複雜的幾何結構。圖案隨著節奏和情感不斷流動。廖氏對世界的另類觀察以人、地、情緒的一體的影像,融合抽像的城市景觀,形成一股如電影般的意識流,印證當代的生活體驗與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