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一組十二幅來自錄像《劇場泡沫》的截圖排成四行三列,全部皆以黑色為底色,上面有不同組合的光點。光點以紫藍色為主,有大有小,有疏有密,有清晰的,亦有有模糊的。

銀幕圖案

詳情
導演: 多位
格式: 多種格式 / 67分鐘
語言: 其他(無對白)
觀眾: 公眾
位置: 2院
通達安排: 輪椅
更多資訊:

票價

正價:港幣85元
特惠:港幣68元

一組十二幅來自錄像《劇場泡沫》的截圖排成四行三列,全部皆以黑色為底色,上面有不同組合的光點。光點以紫藍色為主,有大有小,有疏有密,有清晰的,亦有有模糊的。

銀幕圖案

滾動的波點、旋轉的絲帶、閃耀的圖案──「銀幕圖案」如萬花筒般回顧實驗流動影像與動畫的歷史。為呼應M+特別展覽「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本節目回溯流動影像藝術家在創造色彩、動態、重複、節奏與音樂性之時,曾經運用的概念、技巧及創作趨勢。

「銀幕圖案」選映多位流動影像藝術先鋒的作品,包括奧斯卡費辛格、瑪麗艾倫標特、連恩.萊、諾曼麥拉倫、史葛巴萊特、阿爾拉蘇提斯、西蒙平恩、米高貝坦葛與牧野貴。本節目檢視這些藝術家利用菲林、錄像及數碼媒介創造圖案,或在這些媒介之上創造圖案所使用的技巧。

節目首先介紹視覺音樂和動態畫的早期發展,這些藝術為實驗動畫的先聲,然後考究直接電影技術的戲劇潛力,還有色彩、光線以及音樂與上世紀中期作品之間的協調,探索光學技術如何用以創作及轉調可見的聲軌。隨後,節目將選映標誌着電視與錄像無處不在的作品,並強調合成與跨媒介影像的概念。節目以近年的作品作結,它們反思數碼時代,以及數碼對流動影像的創作及感知的影響。

錄像《顏色盒子》截圖。黑色底色上,橙黃色線條在畫面內外迴繞,右下角一個白色藍色的尖角指向左上方。圖案像以顏料及畫筆畫上。

連恩·萊《顏色盒子》,1981,相片由Light Cone提供

錄像《點點》截圖。橙紅色的底色上有九個疏落的綠色圓點。圓點形狀不規則,以黑色勾勒並帶白色陰影。頂部的橙紅色底色上有桃紅色橫紋雜訊。

諾曼麥拉倫《點點》,1940,相片由 National Film Board of Canada提供

錄像《彩色吶喊》截圖。黑色底色上,六個紅色四邊形排成上下兩行,六個橙色四邊形蓋在上面,位置稍為下移。畫面中央及最右方有幾條白色的幼直線。

史葛巴萊特《彩色吶喊》, 1952, 相片由藝術家提供

錄像《色彩交響曲》截圖。不同深淺的藍色及綠色的直長方塊相間,填滿畫面。上面有四行四列的黃色小長方形,每個小長方形橫跨兩個長方塊,由左右兩邊拼合而成,但上下位置稍有落差。

諾曼麥拉倫《色彩交響曲》,1971,相片由 National Film Board of Canada提供

錄像《漩渦》截圖。暗紅色底色上,紫色、藍綠色、青色的大小色塊在浮游。中央有兩顆相對的鵝蛋形,外層紫色向內漸變成藍色,並帶有紅色雲影。

阿爾拉蘇提斯《漩渦》,1972,相片由藝術家提供

錄像《新比例》截圖。三十個十六比九的長方格排列成五行六列。除了兩個全白色,其餘均是單色,並配有全四邊或左右單色邊框。顏色包括有黑、白、灰,以及不同深淺的藍、綠、紫、黃及紅色。

西蒙平恩《新比例》,2007,相片由Light Cone提供

錄像《劇場泡沫》截圖。在黑色底色上不規則地散落較大的模糊光點,有紫藍色,亦有暗灰色和黃色。畫面中央有幾顆較細小也較清晰的白色亮點。

米高貝坦葛《劇場泡沫》,2020,相片由藝術家提供

一組八幅來自錄像《光點素描》的截圖排成兩列。從左到右,從上到下,黑色底色上有紫色的光點,一道光從上方照射,黃色的光點從畫面中央爆發,與紫色的光點一同散射而出。

米高貝坦葛《光點素描》,2020,相片由藝術家提供

接近黑色的昏暗外圍,往內漸變成斑駁的藍色和綠色,直至畫面中央混雜光亮的白色,就像宇宙中的銀河。

牧野貴《反宇宙》,2022,相片由藝術家提供

頁頂圖片:米高貝坦葛《劇場泡沫》,2020,相片由藝術家提供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