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前衛電影節大台階放映節目
觸碰之間
該節目帶來九部視身體為欲望、暴力和解放場域的作品。如斯概念透過一幕幕在私人和公共領域的獨立表演活現眼前。這些表演受到如觀眾窺視目光等外力的挑戰和干擾,從而質疑在社會範疇內的身體自主權。我們所擁有和支配的身體,始終在親密與疏離、接近與遠隔、外界與自我的看法之間拉扯不定、糾纏不清。
鮑藹倫的《手套》(1985)透過一雙神秘的手術手套,對「觸摸」展開感性詮釋。在蔣志的《飛吧,飛吧》(1997)中,一隻手在狹小的公寓內「飛翔」,暗示自由可以逃脫物理現實,透過想像來實現。莫娜 · 哈透姆的《距離有多遠》(1985)透過閱讀母女間的書信交流,思考距離的影響。小野洋子的《切片》(1964)記錄了她傳奇的行為藝術。藝術家坐在舞台上,任由觀眾剪碎她身上的衣服,慢慢揭開其脆弱、卻又頑強自信的裸體。美娜蒂蘇瑤丹姆的《Exergie - 黃油舞》(2000)展示了她在牛油上起舞的過程,不斷跌倒又站起,她執着地表演,以舞訴說何為堅韌。在徐震的《彩虹》(1998)中,片中呈現一個被反覆拍打的裸背,觀眾僅透過聲音和視覺目睹不斷累積的瘀痕。納里尼 · 馬拉尼的《潘妮洛普》(2012)以超現實動畫呈現投射在她身上奇形怪狀的多手多腳生物和眼睛,然後被她擊去的過程,藉此向這位希臘皇后周而復始的編織行為致敬。張怡的《噴泉》(1998)引用了希臘神話人物納西瑟斯的故事,她在鏡前顧影自戀,反思女性自我表述和身體認知的主題。節目最後以鮑藹倫的《藍》(1989)作結,以經過錄像處理的戰爭影像,和一位女子在自己的影子前跳舞的情景,喚起古往今來無數的情感創傷。
無畏凝視
「無畏凝視」帶來1970年代至今的九部作品。多位藝術家和電影人聚焦亞洲女性面臨的困境、掙扎和變幻無常的處境。
節目以吳彥真的《溝女機》(1997)和曹雨的《我有》(2017)開場,這兩部作品諷刺父權社會中女性角色的刻板印象。阮純詩的《十一個男人》(2016)通過一位女性獨白來講述十一段愛情故事。作品運用國營的越南電影製片廠製作的經典電影片段,以當中的男演員鏡頭拼貼剪輯而成;結合同一女主角阮如瓊的演出,巧妙地為觀眾帶來嶄新視角。翠絲 · 莫法特的《母親》(2009)從電影和電視節目中抽取相關場景編集成片,講述母親和子女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出光真子的《清子的狀況》(1989)、拉真達高的《主婦日記》(1978)和雪美蓮的《安詳辭世》(1975)通過凸顯文化中所定義的母親角色與現實生活中女性自由意志的衝突,來進一步探討這個主題。節目尾聲的兩部影片是楊紫燁的《鏡點》(1982)和韓玉姬的《無題77-A》(1977),有力地詮釋了如何在私人生活和公共場合層面,以女性視角把內心的糾結、自我覺醒和解放表達出來。
以藝會友
本節目旨在頌揚藝術家和電影人的友誼與合作產生的變革力量。通過四部橫跨五十多年的精選短片,尋覓友情及不同藝術領域所產生的創作聯繫。當藝術和生活渾然一體,這些坦誠的作品完美詮釋創造力和人際聯繫帶來的生命力和寄託。
《白南準與摩斯的摩斯 第一部分:藍色工作室:五小段》(1975–1976)是錄像藝術家白南準 、導演查爾斯 · 阿特拉斯、視覺藝術家久保田成子及舞蹈家兼編舞家康寧漢的合作作品。此作是阿特拉斯和康寧漢的「媒體舞蹈」實驗,堪稱典範。攝影機的鏡頭運動納入舞蹈編排之中,令觀眾猶如置身舞者的現場。作品由紐約公共電視台製作,康寧漢和他自己的「分身」 一同演出,再配合白南準密集的電子配樂。
《現代詩展》(1966)是實驗攝影師兼導演張照堂(1943–2024)的一部無聲黑白片,記錄了他的藝術家朋友黃華成、龍思良和黃永松的作品。每位藝術家在參展時將自己喜愛的現代詩歌轉化為裝置藝術。這個備受爭議的展覽在台灣保守的戒嚴時期推動了一股新的現代主義浪潮,先後在台北兩個展場遭受封殺,最終被迫移師至室外一片草地舉行。
麥顯揚(1951–1994)為香港傑出當代藝術家。1980年代,他挑戰當時的藝術建制,為香港另類藝術的發展起了關鍵作用。麥顯揚以具象鑄銅雕塑見稱,藉此探索殖民地時期香港的社會政治氣候。由麥顯揚的好友、香港先驅動畫家盧子英執導的紀錄片《麥顯揚的小草原 》(1986),記錄了麥顯揚在家居工作室內的音容舉止。
藝術家團體「楔Xiē 」成立於2020年,由郝敬班、沈莘、施昀佑和瞿暢共同發起組成,緣起於四人在網上就社會問題和全球政治事件互相交流。他們的作品《何以為家 ?》(2022)在疫情期間於柏林、北京、台北、香港、深圳、明尼蘇達和紐約拍攝 ,反思「家」在強制隔離時期的重要性。
5月31日的放映設免費講座環節,於16:00在「電影節蒲點」舉行,講者為香港動畫家盧子英,由M+香港電影及媒體外聘策展人李焯桃主持,以廣東話進行。
頁頂圖片:張怡《噴泉》,1999,單頻道數碼錄像(彩色、有聲),5分30秒,M+,香港,© 張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