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M+宣布第二届希克奖六位入围艺术家名单
2023年3月20日

M+宣布第二届希克奖六位入围艺术家名单

M+宣布第二届希克奖六位入围艺术家名单

M+宣布第二届希克奖六位入围艺术家名单

位于西九文化区(西九)、亚洲首间全球性当代视觉文化博物馆M+公布入围第二届希克奖的六位艺术家名单。希克奖于2018年设立,旨在表彰大中华地区杰出的当代艺术实践。入围艺术家将获邀参与于2023年9月23日开幕的「希克奖2023」展览,展出其过去三年的作品。

六位入围艺术家包括:范加(生于1990年,现生活及工作于香港及纽约)、苗颖(生于1985年,现生活及工作于纽约)、王拓(生于1984年,现生活及工作于北京)、谢南星(生于1970年,现生活及工作于北京及成都)、杨沛铿(生于1988年,现生活及工作于香港),以及于吉(生于1985年,现生活及工作于柏林)。

希克奖于2018年由M+在香港设立,其前身为乌利.希克博士于1998年在中国创办的中国当代艺术奬(CCAA)。首届希克奖于2019年举行,并颁发给香港艺术家杨嘉辉。

希克奖开放予于大中华地区出生或工作的艺术家参加,旨在把百花齐放的杰出艺术创作和精彩文化对话于国际舞台呈现及推广。希克奖入围艺术家名单由备受敬重的国际评审委员会选出,本届委员会由M+博物馆馆长华安雅担任主席,成员包括:伦敦泰特美术馆馆长Maria Balshaw、巴黎庞比度中心国立现代艺术博物馆前馆长Bernard Blistène(20132021)、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彦、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馆长Glenn D. Lowry、瑞士收藏家兼M+董事局成员乌利.希克博士,以及北京艺术家徐冰。评审委员会在遴选入围艺术家时,以履行希克奖的宗旨为依归,务求将大中华地区最新、最重要的作品向全球观众推介。

在2021年11月的评审委员会会议上,委员会选出六位代表不同世代和性别身分的艺术家。这些艺术家运用绘画、雕塑、录像以至装置艺术等不同媒介,透过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手法响应当代最迫切的议题,例如全球疫情对社会和情绪的影响,并以批判角度审视亚洲错综复杂又环环相扣的历史。

于2023年9月在M+举行的「希克奖2023」展览,将呈献六位入围艺术家过去三年的创意实践,并由M+视觉艺术策展人谭雪凝策划。展览期间,希克奖评审委员会成员将聚首一堂,根据参展作品选出优胜者。最终评选结果将于2024年初公布。得奖艺术家将获得港币500,000元奖金,其余五位入围艺术家可获得港币100,000元奖金,以鼓励他们日后继续创作。

评审委员会对入围艺术家作出评价,指出各人的整体作品在艺术发展方面备受瞩目之处。

范加在其创作生涯中长期运用身体和天然物料创作,并探索性别、性欲、种族和物种等复杂概念。其生物形态雕塑和震撼人心的录像,反映了他以心思缜密的手法探讨了受性别约束的身体,以及其在社会文化和生物层面的面貌。

苗颖的艺术创作显示了她的雄心壮志,她关注技术和资本对全球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又如何在虚拟领域彰显出来。她近期创作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力量,并透过超虚构世界,生动活泼地展示她对于重要文化现象和政治制度的研究。

王拓富含诗意和内省意味的影片,展示了他说故事的超凡技巧,以及探讨身分和展演的精练手法。他的流动影像和纪录式剧情片借鉴文学、电影、戏剧和历史,以细致入微的手法思考人对于调和过去及现在的需要。

谢南星从正统的绘画训练中汲取灵感,创作出实验意味极强、融合具象与抽象的肖像画,画中几乎不会呈现完整的人形。过去几年,谢南星延伸了他的概念实践,以更写实的表现方式探讨公共空间中复杂的社会习俗。

杨沛铿以转瞬即逝的艺术手法表达人类普遍的欲望、野心和恐惧,唤起温柔而脆弱的宁静画面,将焦点集中在人类最私密的情感。在这疏离和分隔的时刻,他对人际关系的俏皮隐喻,或许比往常更打动人心。

于吉的创作包含雕塑、录像、行为展演和绘画,藉以重新审视人体及其在空间中的存在。近年来,于吉的实验装置艺术大多为场域特定作品,并进而凸显人体与建筑和自然环境之间的能量和张力。

M+博物馆馆长兼希克奖主席华安雅对希克奖促进大中华地区、以至世界各地艺术家在国际舞台上获得认可的贡献表示肯定:「继首届希克奖于2019年成功举行后,我们很高兴希克奖载誉归来,充分肯定六位入围艺术家多元的创作背景及充满活力的艺术愿景。透过表彰大中华地区最具雄心并领先时代的艺术项目,我们希望提升公众对中国当代艺术的认知,从而就艺术发展和未来动向激发出新的对话交流。」

收藏家及M+董事局成员乌利.希克博士强调,评审委员会在确定中国视觉艺术创作的重要发展方面肩负重任:「希克奖是涵盖全球的奖项,因此我们的评审委员会的首要任务,是挑选出六位能够充分体现中国当代艺术愈来愈富有跨国特色的艺术家。经过一番热烈讨论后,评审委员会挑选出了六位来自不同世代、不同领域的艺术家,他们代表了当代视觉文化中不同的性别身分、艺术运动及思想。我肯定希克奖能继续为艺术界提供不可多得的机会,增进国际间对大中华地区艺术生态的认识与对话,并鼓励新锐创作者继续为推动当代视觉文化更上层楼而努力。」

「希克奖2023」的支持赞助商为宇舶表。

有关希克奖的最新信息,请浏览M+网站

关于是次入围希克奖的艺术家

范加

范加(1990年生于安大略)在香港成长,现于布鲁克林从事创作。他经常利用有机的物料和其他与身体相关的元素,探索自然和生命的各种可能。在其创作的生物形态和富有触感的雕塑中,范加将人体皮肤(活生生的生物组织)的视觉元素和冷冰冰的实验室工具并置一起,藉此撩动观众发自肺腑的回应。范加一直以创作审视性欲、性别、种族和物种等复杂观念,藉此质疑对立概念和二元思维。

苗颖

苗颖(1985年生于上海)是以新媒体创作的艺术家,现生活和工作于纽约和上海两地。苗颖以探讨中国互联网文化的项目和作品广为人知,她把这个受严格监管的复杂领域称为「中式互联网」。她的近作加入了机器学习的实时模拟,并常采用网站和装置的形式,探索现今科技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凸显由科技呈现的现实所催生的崭新政治、美学和意识。

王拓

王拓(1984年生于长春)现于北京生活及工作,他的影像结合访谈、真人秀以及剧场的形式和技巧,营造扣人心弦的通俗剧意味。王拓以作品述说当代经验,经常利用文学和艺术典故,呈现社会幽默滑稽、时而荒诞的一面,试图从中审视生活、神话和文化历史如何复杂地相互纠结并不断演化,同时设法在创作中建构论述,探讨当前的意识形态如何源自历史语境,却又一直顺时而变。

谢南星

谢南星(1970年生于四川)现往来于北京和成都两地。他是一名勇于实验的破格画家,敢于质疑艺术学院教授的传统绘画手法。他对心理学深感兴趣,常常在创作中运用调查心理学来追问事物的真实本质。

杨沛铿

杨沛铿(1988年生于东莞)现于香港生活及工作,经常以作品挖掘人与人关系的内在逻辑。他对植物生态和园艺兴趣浓厚,常借美学之名,在其混合媒体作品中精心布置对象、照片、动物和植物,表述对人造自然的看法。透过这些细腻并讽刺的布置,他从中行使对植物、动物以至观众等活物的操控权。杨沛铿经常在作品中把感性和知性的场景,投射到各种生物替代品上,把自身的社交经验转化为复杂的寓言故事,藉此探索失败和缺陷,最终诘问封闭系统如何抑制和造就情感及行为的状况。

于吉

于吉(1985年生于上海)的创作涵盖装置、录像和行为展演,她以媒材和物质性为起点,根据源自形体、对象、人性和日常生活的丰富词汇,建构自身的视觉语言。不论塑造肢体抑或勾勒身躯,于吉的重要雕塑作品皆是瞹眛不清的人体解剖事物,既细腻亦沉重,给人一种近乎怪异的机械式脱离感,彷佛人体被创造后又被剥夺至此。于吉娴熟地叙述复杂的关系──人与物之间、生与死之间、今与昔之间的关系,其作品为观众提供实在的经验,唤起回忆,激发莫名的联想,同时让观众审视空间、身体和时间的关系,提示观众自身的历史属性。

关于M+

M+是崭新的博物馆,致力于收藏、展示与诠释二十及二十一世纪的视觉艺术、设计及建筑、流动影像,以及香港视觉文化。位于香港西九文化区的M+规模可媲美世界知名的现当代视觉文化博物馆,矢志于跻身世界顶尖文化机构之列。M+冀以香港中西荟萃的历史特色为基础,从身处的此时此地出发,为二十一世纪亚洲创立一座别树一帜的新型博物馆。

关于西九文化区

西九文化区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文化项目之一,愿景是为香港在滨临维多利亚港、占地四十公顷的填海土地上,创造一个多姿多彩的新文化地带。文化区内设有制作及举办世界级展览、表演节目和文化艺术活动的各类剧场、演出空间和博物馆;并将提供二十三公顷的公共空间,包括长达两公里的海滨长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