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本网站使用「Cookies」为你提供最好的网站体验。

了解更多
2023年9月21日

M+呈献「希克奖2023」展览 表扬大中华地区的杰出艺术创作 展示六位入围艺术家作品

M+ Sigg Prize 2023_KV_1200x750_SC

M+呈献「希克奖2023」展览 表扬大中华地区的杰出艺术创作 展示六位入围艺术家作品

位于西九文化区、亚洲首间全球性当代视觉文化博物馆M+宣布呈献「希克奖2023」展览。展览将于2023年9月23日(星期六)起于地下大堂展厅免费向公众开放。

希克奖由M+于2018年成立,其前身为乌利‧希克博士于1998年在中国创办的中国当代艺术奬(CCAA)。希克奖是一项两年一度的奖项,表扬出生或工作于大中华地区的当代艺术家,并向国际展示及推广此地区内丰富多元的艺术创作。

此次展览将展出六位入围优秀艺术家的作品,包括范加苗颖王拓谢南星杨沛铿于吉,他们以独特视野探讨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当代议题,包括回应全球疫情大流行所造成的破坏。范加和杨沛铿藉自身对文化亲缘的理解,在作品中凸显因社会及制度变化所致的隔离与内心创伤经验。谢南星和于吉通过绘画和雕塑创作寻找脆弱和韧性之间的平衡。王拓和苗颖则探究如何评价历史与当下,思考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连系。

  • 范加的多章节作品《Sites of Wounding》以非人类生物体和生态系统为构思,探索物种与亲缘关系之间的连系。在《Sites of Wounding: Chapter 2》(2023)中,范加创作了一部以香港原生的濒危植物土沉香为主题的影片,追溯了沉香与这座城市的渊源──因昔日为运输沉香的重要港口而得命名为「香」港,寓意「芬香的海港」。

  • 苗颖的《桃源十二村》(2019─2023)是一个三章实时仿真作品,描绘由人工智能管治人类的未来世界。作品以游戏引擎桃源十二村建构出一块中世纪的魔幻之地,系统通过机器学习,每次计算机绘图结果都是独一无二的。

  • 王拓在电影项目《东北四部曲》(2018─2021)中,铺陈出四段时空下多个人物之间相似的命运轨迹。历史事件与虚构叙述相结合的四部曲,让人可从多重视角,审视以不同方式重演的历史。

  • 经历疫情下社交受限的生活,谢南星创作了一幅三联画,呈现生活中的幽默和荒诞。《剔牙之歌》(2022)宣泄谢南星于隔离期间的郁闷情绪,亦表达了他对环境问题的批评。

  • 受到疫情高峰期间出入境的经验启发,杨沛铿创作了一组作品,包括《队》(2023),回顾了许多人在隔离期间所经历的孤立和焦虑。作品传达了艺术家从自身的经验出发,捕捉人身处不断变化的环境之下微妙的情感状态。

  • 于吉经常使用混凝土和钢铁等工业材料来探讨社会环境对个体存在的影响。其作品之一《疲倦的肋骨》(2019)是一个形如肋骨的巨大吊床,隐藏着当地收集的工业废弃物。她的《石肉》系列中的其他雕塑看起来像支离破碎的身体部位,描绘了人在现代城市中的疲惫和挣扎的面貌。

为庆祝展览开幕,M+今天为展览举行开幕仪式。M+董事局主席陈智思、M+博物馆馆长兼希克奖主席华安雅、「希克奖2023」评审委员会成员和入围艺术家、M+副总监及总策展人郑道炼以及M+视觉艺术策展人谭雪凝出席开幕仪式。

M+博物馆馆长兼希克奖主席华安雅强调希克奖对大中华区当代艺术发展的重要性:「作为M+重要的基石,希克奖提供了一个面向广大观众,表彰及推广大中华地区当代艺术家的平台。本届希克奖聚焦环境和可持续性、历史和近期全球疫情的集体经验等迫切议题,极具意义。」

M+视觉艺术策展人兼「希克奖2023」展览策展人谭雪凝讨论了展览与当前时代的联系:「从疫情大流行和不断变化的地缘政治氛围,再到人工智能的演变,入围艺术家将我们面临的当代议题呈献给更广泛的观众。此展览表彰大中华地区当代艺术的先锋艺术,同时展示正在进行、富有洞察力的交流。」

在开幕酒会上,旅居香港的日本艺术家池城良将进行声音演出,呈现香港生活经验的不同面向,包括从城市的喧嚣到荒废场所的寂静,再到大自然环境的自然声音,以及配合科技所展现的数码抽象艺术。这表演反映香港向来都是在这地区工作的艺术家的灵感泉源。

M+将举办「与希克奖2023入围艺术家对谈」,于2023年9月23日(星期六)15:00在大台阶举行。六位入围艺术家将与M+视觉艺术策展人谭雪凝和M+视觉艺术助理策展人龙云分享他们的艺术实践以及参展作品。此免费公开讲座将以英语和普通话进行,现场提供广东话、英语和普通话即时传译。有关讲座详情,请浏览M+网站

展览详情

「希克奖2023」展览由M+视觉艺术策展人谭雪凝策展,并由M+视觉艺术助理策展人龙云和M+策展助理黄家彦协助。

展览日期:2023年9月23日至2024年1月14日

展览地点︰地下大堂展厅

展览免费开放予公众入场参观

评审委员会

Maria Balshaw(英国泰特美术馆馆长)*

Bernard Blistène(巴黎庞毕度艺术中心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前馆长,2013至2021年)

龚彦(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

格伦‧劳瑞(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馆长)*

华安雅(香港M+博物馆馆长)

乌利‧希克博士(瑞士收藏家兼M+董事局成员)

徐冰(北京艺术家)

* Polly Staple(英国泰特美术馆英国艺术收藏总监)及Stuart Comer(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The Lonti Ebers媒体及行为艺术首席策展人)分别代表Maria Balshaw 及格伦‧劳瑞出席2023年9月举行的第二次评审会议。

「希克奖2023」展览支持赞助为Hublot宇舶表。展览的旅游伙伴为国泰,其酒店伙伴为香港瑰丽酒店。

展览期间,希克奖评审委员会成员将根据展览内容,从六位入围艺术家中选出一位获奖艺术家。「希克奖2023」的最终结果将于2024年初公布。

关于「希克奖2023」入围艺术家

范加

范加(1990年生于加拿大)在香港成长,现于香港及布鲁克林从事创作。他经常利用有机的物料和其他与身体相关的元素,探索自然和生命的各种可能。在其创作的生物形态和富有触感的雕塑中,范加将人体皮肤(活生生的生物组织)的视觉元素和冷冰冰的实验室工具并置一起,藉此撩动观众发自肺腑的回应。范加一直以创作审视性欲、性别、种族和物种等复杂观念,藉此质疑对立概念和二元思维。

苗颖

苗颖(1985年生于上海)是以新媒体创作的艺术家,现生活和工作于纽约和上海两地。苗颖以探讨中国互联网文化的项目和作品广为人知,她把这个受严格监管的复杂领域称为「中式互联网」。她的近作加入了机器学习的实时模拟,并常采用网站和装置的形式,探索现今科技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凸显由科技呈现的现实所催生的崭新政治、美学和意识。

王拓

王拓(1984年生于吉林)现于北京生活及工作,他的影像结合访谈、真人秀以及剧场的形式和技巧,营造扣人心弦的通俗剧意味。王拓以作品述说当代经验,经常利用文学和艺术典故,呈现社会幽默滑稽、时而荒诞的一面,试图从中审视生活、神话和文化历史如何复杂地相互纠结并不断演化,同时设法在创作中建构论述,探讨当前的意识形态如何源自历史语境,却又一直顺时而变。

谢南星

谢南星(1970年生于四川)现往来于北京和成都两地。他是一名勇于实验的破格画家,敢于质疑艺术学院教授的传统绘画手法。他对心理学深感兴趣,常常在创作中运用调查心理学来追问事物的真实本质。

杨沛铿

杨沛铿(1988年生于广东)现于香港生活及工作,经常以作品挖掘人与人关系的内在逻辑。他对植物生态和园艺兴趣浓厚,常借美学之名,在其混合媒体作品中精心布置对象、照片、动物和植物,表述对人造自然的看法。杨沛铿经常在作品中把感性和知性的场景,投射到各种生物替代品上,把自身的社交经验转化为复杂的寓言故事,藉此探索失败和缺陷,最终诘问封闭系统如何抑制和造就情感及行为的状况。

于吉

于吉(1985年生于上海)的创作涵盖装置、录像和行为展演,她以媒材和物质性为起点,根据源自形体、对象、人性和日常生活的丰富词汇,建构自身的视觉语言。不论塑造肢体抑或勾勒身躯,于吉的重要雕塑作品皆是瞹眛不清的人体解剖事物,既细腻亦沉重,给人一种近乎怪异的机械式脱离感,彷佛人体被创造后又被剥夺至此。于吉娴熟地叙述复杂的关系──人与物之间、生与死之间、今与昔之间的关系,其作品为观众提供实在的经验,唤起回忆,激发莫名的联想,同时让观众审视空间、身体和时间的关系,提示观众自身的历史属性。

关于M+

M+是崭新的博物馆,致力于收藏、展示与诠释二十及二十一世纪的视觉艺术、设计及建筑、流动影像,以及香港视觉文化。位于香港西九文化区的M+规模可媲美世界知名的现当代视觉文化博物馆,矢志于跻身世界顶尖文化机构之列。M+冀以香港中西荟萃的历史特色为基础,从身处的此时此地出发,为二十一世纪亚洲创立一座别树一帜的新型博物馆。

关于西九文化区

西九文化区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文化项目之一,愿景是为香港在滨临维多利亚港、占地四十公顷的填海土地上,创造一个多姿多彩的新文化地带。文化区内设有制作及举办世界级展览、表演节目和文化艺术活动的各类剧场、演出空间和博物馆;并将提供二十三公顷的公共空间,包括长达两公里的海滨长廊。

相关展览

相关活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