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幕墙 M+ Facade
关于M+幕墙 About the M+ Facade
星期一至四及周末
18:00–19:00:M+馆藏选粹及利沙克《blob图集》
19:00–21:00*:周滔《翡翠翡翠》
21:00–22:00:M+流动影像藏品
星期五
18:00–19:00:M+馆藏选粹及利沙克《blob图集》
19:00–21:00*:周滔《翡翠翡翠》
21:00–22:00:M+流动影像藏品及利沙克《blob图集》
*20:00–20:10:香港旅游发展局呈献“幻彩咏香江”
面向维多利亚港的M+幕墙,是全球最大型的媒体幕墙之一。高 65 米、宽 110 米,从1.5 公里以外的港岛依然清晰可见。这幅庞大的光影画布由数千个LED灯管镶嵌而成,照耀着香港的天际,亦成为我们连系观众的重要桥梁。
M+幕墙展出由不同作品组合而成的影像,为成千上万的观众提供充满趣味、幽默感、诗意、知性思考和静观的时刻。富展演性的影像及参与式的作品透过数码平台接触观众,而其他作品则以有趣的方式引起观者思考时间的可塑性,呈现出缓慢与悬疑的、或充满动感及疯狂的连串影像。
M+响应香港环境及生态局《户外灯光约章》。为了减少光滋扰及能源浪费,我们每晚22:00后将关掉M+幕墙。
幕墙委约作品 Facade Commissions
流动影像委约作品 Moving Image Commissions
特别放映 Special Screenings
M+从馆藏中挑选的流动影像作品,作品格式经过修饰调整,以在M+幕墙上展出
为配合周滔为M+创作的委约作品《翡翠翡翠》,以及该作品对人、相机和河景之间关系的诗意描绘,M+从馆藏中挑选了林育荣的《流泻线条》(2011)和胡向前的《随波逐流》(2005),在幕墙上展出至2025年1月26日。节目追溯人类沿水文明的发展,借此探讨城市化与自然世界之间的角力。作品格式经过修饰调整,以在M+幕墙上提供最佳观赏体验。
为配合邵志飞的互动媒体艺术作品《可读城市 香港》,M+从馆藏中挑选了任国光的《缆车之路》 (1979/2024)和王蓬的展演作品《穿过》(纽约, 1996;北京,2006),在幕墙上展出至2024年10月27日。在《缆车之路》中,任国光捕捉了三藩市内地面缆车沿途所经之地的日常境况,悄然唤起人们关注三藩市的多元族裔社群和文化。在《穿过》片中,王蓬穿梭于两地文化景观迥异的街道上,一边走一边从外套留下一条白色绳子。艺术家透过这种简朴的手法,成为了打扰人们日常生活的主体,并唤起他们对周遭环境的关注。作品格式均经过修饰调整,以在M+幕墙上提供最佳观赏体验。
为配合杨福东为M+创作的委约作品《雍雀》,以及该作品在城市中探索个体自我形而上的描绘,M+从馆藏中挑选了赵德胤的《海上皇宫》和宋涛的《骄傲》,探讨失去自我的现象。这些作品在幕墙上展出至2024年7月18日。作品格式经过修饰调整,以在M+幕墙上提供最佳观赏体验。
M+从馆藏中挑选了五件作品,透过本地和国际流动影像艺术家的镜头探索香港标志性的城市景观。此节目追寻香港过去二十年来的转变,反映这座城市的复杂性和活力。作品格式经过修饰调整,以在M+幕墙上提供最佳观赏体验。
为配合特罗拉马对公共纪念碑的兴趣和探究,M+从馆藏中挑选了两件作品,深入探讨有关空间、公共性和城市的题材。田中功起的《一即一切》为台北街头发现的日常物品注入新生命,而黄国才的《游离都市(2000–2019)》则探索了建筑地标与其所在的公共空间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作品格式经过修饰调整,以在M+幕墙上提供最佳观赏体验。
为对应董阳孜与张瀚谦新作《墨.脉》中的脉动和能量,M+从馆藏中挑选了《墨水城市》及《心》,在幕墙上展出至2023年9月24日。作品格式经过修饰调整,以在M+幕墙上提供最佳观赏体验。
为配合皮皮乐迪 · 里思特《信手不渝》中的婉约沉思,以及她对感知、光线与空间的趣味探索,M+从馆藏中挑选了《昨日》、《飞吧,飞吧》及《白南准与摩斯的摩斯 第一部分:蓝色工作室:五小段》,在幕墙上展出至2023年6月17日。作品格式经过修饰调整,以在M+幕墙上提供最佳观赏体验。
为配合纳里尼 · 马拉尼《寻找消失的血》对人类冲突、破坏和女性压迫的探索,M+从馆藏中挑选了《第二道光》、《放风》及《空中的》,在幕墙上展出至2023年3月12日。作品格式经过修饰调整,以在M+幕墙上提供最佳观赏体验。
为配合鲍蔼伦作品《光之凝》中对光与能量的演绎,M+从馆藏中挑选了《大洪水后的早晨》和《自由基》,于2022年7月内在M+幕墙上展出。
由M+馆藏中的流动影像作品及其他精选藏品组合而成的专题短片
2024
香港地
透过M+藏品沉浸在这座城市的活力与光彩之中。“香港地”由绘画、摄影和建筑作品交织而成,从霓虹闪烁的街道、繁华闹市到静谧的屋村角落,以千变万化的角度观察香港丰富的生活和视觉文化。
按此查看“香港地”展出的作品。
黑白 II
在彩色摄影和电影出现之前,艺术家利用黑白的表现力来传达对比、质感、情绪、图案和结构。“黑白 II”透过M+藏品展示简约单色的持久魅力,何以在视觉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
按此查看“黑白 II”展出的作品。
山水
“山水”此概念深深地植根于中国哲学思想与诗意想像,这项元素亦跨越传统水墨画,广泛体现在当代艺术不同领域和媒介之中。透过M+藏品中艺术家对山水的描绘,这段影片鼓励观众一同反思自然与人类之间复杂而和谐的联系。
按此查看“山水”展出的作品。
寻龙记
“寻龙记”在M+幕墙上展出,呈现出传说中的雄伟灵兽“龙”在亚洲视觉文化中的不朽地位,以及神圣的象征意义。片中展出M+馆藏中多件描绘龙的作品,包括绘画、雕塑、陶瓷、平面设计、建筑和流动影像。
按此查看“寻龙记”展出的作品。
2022–2023
人体
“人体”在众多艺术创作中都充当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身体”被赋予象征意义,成为独当一面的艺术媒介,探索性别、性向、社会阶级、种族等不同身分面向。 艺术家透过重掌自己身体主导权的方式,挑战政治及传统的固有规范,唤醒观者最本能的感受。
按此查看“人体”展出的作品。
个人与社会
本片呈现的艺术作品都以探讨个人如何处身社会的不同层面为中心。 这些作品揭示个人、社会与政治形影不离,并刻画三者之间经常紧张不安的状态。 从大众媒体到政府、经济体系,从学校到家庭,不论何处都有无形的社会力量影响着每一个人,塑造我们的价值观和行为。
按此查看“个人与社会”展出的作品。
雕塑
本片展示雕塑家及设计师对“雕塑”包罗万象的诠释。 他们运用铜、木、陶泥等传统物料,并结合工业化、大量生产下的日常对象进行创作。“雕塑”的定义从此不断扩充。 随着艺术家在科技应用、物料以至技法上不断作出新尝试,雕塑不再是一个带局限性的术语,而是一个无限可塑性的代名词。
按此查看“雕塑”展出的作品。
黑白
黑和白通常被认为存于对立面上,但正如真理一般,它们远比我们认知中更为复杂和微妙。 《黑白》一片中没有斑斓的色彩 ──艺术家在粗糙的纸张上以水墨作画,或调较相片的饱和度及色调,表达出各种情绪和时间洗炼的痕迹。
按此查看“黑白”展出的作品。
色彩
颜色对于我们在感知世界上担当重要角色,并影响着我们的情绪。 《色彩》中不停轮回播放如彩虹般的丰富颜色,揭示了创意用色如何加强我们对点、线及动态的体验。
按此查看“色彩”展出的作品。
自然
《自然》与身处其中的我们是这出影片的灵感来源,带领我们穿越连绵不绝的风景,展开一趟奇妙之旅。沿途的起伏跌宕和停顿,协助我们解构个别作品中的重重隐喻,让我们欣赏作品裹的自然美景及灵性精神。
按此查看“自然”展出的作品。
生物
《生物》向我们展示了以动物作为灵感来源创作出的艺术和设计。片中的艺术作品种类繁多,从传统中国艺术中常见的奔腾马匹,到被赋予人类特征的动物;有些作品甚至展望将来,预告人工智能生命体的诞生。
按此查看“生物”展出的作品。
标志与符号
《标志与符号》是引导我们理解视觉艺术、图像设计及流动影像的方式。透过九龙皇帝的手写书法探索市区发展下的个人足迹,再从光亮的霓虹灯牌见证夜幕降临的转变──这些广义的视觉文化符号,诉说着我们日常的生活故事。
按此查看“标志与符号”展出的作品。
画
《画》代表着动态与不同色调之间的相互影响,来定义画作的特征及传递含意。影片挑战一幅画作为静态表达形式的固有观念,透过将抽象作品动画化,来表现出绘画的生命力及其对抗先入为主的能力。
按此查看“画”展出的作品。
家是香港
家是香港──透过颜色、几何图案及质感展现香港视觉文化的活力,并以艺术、设计、建筑和流动影像藏品,交织出一片古今香港文化光景,由街道走入寻常百姓家,乃至更远。
按此查看“家是香港”展出的作品。
心灵之诗
心灵之诗──运用水墨这个亚洲视觉艺术中主要的美学载体作为冥想媒介,结合直观的线条、流动的对称图形、如符号般的书法和令人惊叹的山水地景,影片从当代水墨艺术的物质和精神出发,在有形和无形之间,为观众带来一刻宁静的思考空间。
按此查看“心灵之诗”展出的作品。
物件
物件──以视觉元素作为引旨,将M+藏品中的艺术、设计、建筑以及流动影像作品,用趣味盎然的手法联系起来,透过并置各种物件来释放观众的想像力。
按此查看“物件”展出的作品。
量产工业
量产工业──从塑胶至纺织品、家用电器至数码科技,影片叙述了香港和大湾区制造业的历史,并以机械般的节奏,捕捉日常生活与全球资本力量交织的画面。
按此查看“量产工业”展出的作品。
城市生活
城市生活──探索现代亚洲都市的转变和城市化现象,如何成为艺术家、建筑师和电影制作人的灵感泉源。城市不止是社会发展的布景,更是凝聚历史、记忆以及归属感的强力催化剂。
按此查看“城市生活”展出的作品。
科技
科技──模拟日常使用屏幕的方式,如上下卷动、左右拨动、扫描和缩放,探索艺术之于未来的愿景。从早期的小型电子产品到近期的人工智能技术,影片展现出艺术家对新生活可能性的丰富想像力。
按此查看“科技”展出的作品。
看见香港
《看见香港》以本地中学生于访馆期间创作的图像日记为素材,呈现一卷结集众人异想的城市景观拼图。延绵不绝的多元化影像组合构成一种不寻常的视觉秩序,诱发观众透过年轻人的艺术视野,探索城市生活各种可见事物的关联。
《看见香港》是来自13间学校的学生于M+藏品展览专题导赏及延伸工作坊“看见香港:隐于设计及建筑的关系网络”的创作成果。按此查看参与学校名单。
本馆谨此向何鸿毅家族香港基金致谢,承蒙基金支持,让本地中学免费参与M+学校活动。
会籍礼遇 Membership Benefits
- 携同宾客独家使用M+会馆
- 于周日早上参与M+专属参观时段
- 优先预购门票并享会员折扣优惠
- 优先进入标准门票指定展览
- 免费入场参观标准门票指定展览及欣赏特定放映节目
……及更多礼遇
M+会籍礼遇于2024年3月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