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文稿
谢南星:《剔牙之歌》它的三联画的关键词是「挣扎」。其实它应该是非常黑暗的,是非常荒诞和黑暗的关系,因为你想它已经完全造成了这种破坏,环境的破坏,就是崩溃的悲剧。你心里有某种魔鬼在往外冲出来,然后,它就是一种比较被扭曲过的表达。它是一个问题,它是三个问题,或者更多的问题。然后,它和观众是一种问答关系,但是这个问答是没有人给你提出来的,是你需要去阅读的,所以它真的很挣扎。
这个墙面上其实有一些当时的草图,关于《剔牙之歌》这个三联画的草图,其实也有它们的一些来源。这三个画面都跟排污有关系,就是它来源于,比如说就在我的生活里经常看到的那种满大街跑的那种清洁车。然后这种清洁车特别是那种,它收集排泄物,然后再运到一个地方去做进一步的处理。这种由来,我可能很早就在生活里面就正常的观察,然后我找到了它触动我的地方,然后呢,我就开始慢慢在想它,最后出现草稿,可以开始工作的那种草图。
你想整个城市的建设,其实所有的楼房的建设、社区的建设,水的管道、水的来源,以及人的排泄的来源和它的去向。我就在想,这个系统是比较有趣的。其实也就是想这种对比关系,就是人如何盲目地走向同一个坑,这个坑是跟吸污有关的,就是跟排泄有关的一个不分彼此、不分现实和一种超现实的关系,就是感觉生活就是一个屎,是这样的。
具象的东西,然后它要怎么组合?是不可描述的一种抽象式的关系。我觉得作为很多画画的人估计都会有类似的体验。你会发现自己的画其实对着天光的时候(会不一样),因为你的画并不一定是非常厚的,可能不是很均匀的,它其实都出现了很多不一样的厚和薄的痕迹,然后你就会发现这张画完全被那个光给改变了。
这个《剔牙之歌》,它的三个部分,它跟心理有关的一部分,就对应那个罗夏克的心理图像。第二个就是把「飙屎」改编为了一种怪兽的形象。第三张其实就是在一个花园里面工作的这种吸污的那种情况,妖魔化了一下。叫《剔牙之歌》的话,其实就是跟歌谣有关系。其实整个三联作品,你知道像那种中世纪的那种行吟诗,其实它里边包含了故事,有描述,有讽刺,也有它不可言喻的那种情感和它的见解。我相信这组绘画其实给人的感觉是很强烈的,也有很强的不确定性。
这个粉色的墙和那个作品,当然这个对比非常强烈。其实同时,它也相当于我从那个空间里被切割出来了。其实我比较喜欢用这个粉色,就是它跟皮肤有关,它整个就是一个关于人的话题。绘画它本身就具有这种,其实它塑造情景的能力,它本身就很强。像诗歌一样的,它是图像的诗歌。
绘画其实它就是,你不能告诉别人你应该怎么看,因为其实别人看到的,可能别人看到绘画的更多方面,因为不然它跟艺术就没有关系了,它就变成一个最简单的说明,或者是一种宣传。这不只是我作品表达的,观众也需要挣扎的去理解你这个作品,我能读到什么,就是我能读懂什么。我觉得这是一个挣扎的过程。
谢南星是勇于实验的破格画家,敢于质疑艺术学院教授的传统绘画手法,常在创作中运用调查心理学诘问事物的真实本质。
在「希克奖2023」展览中,谢南星运用幽默与荒诞创作出这幅三联画,思索其在疫症期间与世隔绝,承受诸多社交限制的经历。三联画名为《剔牙之歌》,将「剔牙」的动作指代人的分泌排泄。在其中一部分,一辆真空吸污车喷洒出排泄物;在另一部分,一个形体扭曲、表面覆以模糊文字的怪物,正穿梭于污水渠之间;第三部分的构图,则启发自荷兰文艺复兴画家老彼得·勃鲁盖尔的《盲人引领盲人》,但谢南星描画的,却是烧鸭逐只走入隐没于花丛中一口井。这些抽象画作既宣泄出谢南星于隔离期间的郁闷情绪,亦表现了他对世人忽视环境问题的不满。
制作人员
- 监制
M+
- 香港手语
香港展能艺术会
- 影片制作
流动影像工作室
- 制片
王伟健、伍韵怡
- 摄影指导
张旻匡
- 摄影
谢百闰、叶耀东、王伟健
- 剪接
刘子康、王伟健
- 调色
张旻匡
- M+制片
张嘉琳
- M+策展研究
谭雪凝、龙云、黄家彦
- M+文本及字幕编辑
梁仲汶、林立伟
- 特别鸣谢
谢南星、苏浚
特别鸣谢香港展能艺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