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准备好,自然会领悟箇中意义」──永井一正的「LIFE」系列
永井一正于1987年开始创作的「LIFE」系列作品,当中的环保议题至今仍能引发共鸣。 M+设计及建筑主策展人Ikko Yokoyama趁新冠病毒疫情期间重温这个系列
日本平面设计师永井一正于1987年开始创作「LIFE」系列作品,至今仍然继续。这个系列包括数百幅海报,每幅均以动植物为主题。 M+设计及建筑主策展人Ikko Yokoyama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重温这个系列,对它一贯宣扬的环保讯息有一番新的领悟,并发现它在30年后的今天仍与我们息息相关。 Yokoyama在以下分享她对这个系列的看法。
「LIFE」系列数十年来都重复着一个简单的讯息,就是大自然与人类的共存。若你比较永井在1980年代末与今天创作的海报,会发现它们连贯得令人惊叹。他在1987年创作「LIFE」系列时,已宣称这将是他穷一生之力创作的项目,此后从未停止推出新作。
永井一正现年91岁,其平面设计事业生涯之长,在日本数一数二。 1950年代初,他与田中一光、龟仓雄策、粟津洁等设计师一同带领并形塑日本战后的平面设计界。他在1959年与一众日本设计师、文案撰稿人和摄影师成立日本设计中心,并获丰田汽车、朝日啤酒等八家大企业资助。这群专家相信文化与商业可以相辅相成,提升战后日本的形象和改善其经济,并希望提高广告创作的艺术水平。
永井在其事业生涯头30年投身广告业,集中创作抽象及几何图像。后来正如他在访问所言,千篇一律的手法令他兴味索然,于是便开始探索还可以做些什么。
永井于1987 年开始创作「LIFE」系列。他曾说,开展这个系列是因为他需要一股灵感、一丝喘息的空间,而我猜他也反映了自己所处的社会。平面设计创作可以源自内在,仅从一己出发,但平面设计师也措意于与外界接触交流。他们捕捉变动不居的社会面貌,借此与社会沟通。
那么,1980年代末的东京社会是怎样的?当时正值泡沫经济的尾声。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功重建国家经济,创造出「经济奇迹」,体现于1964年东京奥运会和1970年大阪万国博览会。 1980年代是大量消耗和浪费的时代,导致污染、滥伐森林、物种灭绝等严重环境问题。永井曾亲历战争导致的贫困,亦很清楚东京成为先进大城市前的面貌。虽然他从未直接评论这些议题,但我认为他在其平面设计事业与创作历程中反映这些议题,实为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海报是一种民主的媒介,可靠印刷大量生产,可卷起收藏,可张贴,或直接展示于街头,因此永井选择以海报来散播讯息。对他而言,每幅海报并非独一无二的作品,而是可重制的图像,包含着可一直引起共鸣的宏大讯息。 「LIFE」系列中没有清晰的宣传语句,只有精彩的手绘动植物和寥寥数字。这些海报没有委托客户,没有推广任何产品,但却在宣传一个重要讯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很多时候,海报的目标是令每个看到的人产生相同感受,如果是广告海报,则应该令每个人都渴望购买相同产品。可是,永井想借「LIFE」系列达到相反的效果。他想令每个看到其海报的人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希望触及我们复杂的情感层次,勾起隐藏其中的个人差异。
正因如此,永井在海报中以他独有的方式描绘动物。例如,他从来不会以写实方式绘画狮子,他笔下的动物总是带点抽象。他避免重现我们心目中对动物的固有印象,例如猫必定可爱、狮子总是强壮。他尝试将动物抽离于我们惯见的模样。在他看来,对大自然只要不固执于单一印象,它就能源源不绝为你带来无穷灵感。即使简单如鸟蛋,因着不同品种,亦能呈现不同颜色、纹理和形状,这就是大自然无比引人入胜之处。
永井所绘的动物有些带有幽暗的一面。这些生物并不可爱,甚至近乎妖异。它们的形象来自阴翳的日本民间传说,糅合日本设计偏好扁平形象和富含象征意义的特质,亦令人联想到以可怕元素反映世道险恶的《格林童话》。永井呈现了日本社会阴暗面。他曾经历战火,见证人类史上惨绝人寰的破坏。经济民生等在战后几年的确好转了,但只要你目睹战乱,就会知道人生可以极不一样。这是我从他这一代得到的重要讯息。
「LIFE」系列中的图象全为手绘。永井实验了不同技法,可说是将自己从以往所受的训练中解放出来,从而以更生动传神、趋于本能直觉的线条创作。举例而言,他有时以不惯用的左手绘画,亦经常透过铜板蚀刻技法──而非他习画时所用的钢笔──创造出纹理质感。他相信以人手绘画是将大脑思想具体而无意识地转化成纸上图象的过程,箇中效果并非电脑所能比拟。
他使用的另一项工具,是出墨均匀的Rotring美术笔。这款制图笔面世时,很多建筑师视之为革命性的发明,因为用它可以画出电脑绘图般的线条。有别于其他笔,Rotring笔不可借笔触变化表现不同效果,反而近乎枯燥乏味。永井考验自己的能力,试着用Rotring笔赋予笔下事物个性和生命力,像是重复描画多次以画出一条粗线。
「LIFE」系列的主旨是人类与自然的共存,简单有力。永井没有写上「请勿乱丢垃圾」或「废物回收要分类」等口号;可能是这个原因,其作品到今天仍感觉与我们如此紧切相关。一项设计通常反映某个时代,可见于其风格、形状、用色乃至科技,但「LIFE」系列经过逾30年并未变改,这意味着什么?也许代表我们至今仍未能实践早期作品所传达的环保讯息。这系列作品在30年后仍未感觉过时,我们既应为之赞叹,同时亦应感到有点羞愧。
新型冠状病毒的疫情驱使我重温和思考这个系列。我向来对永井正一较早期的几何平面设计作品更感兴趣,不过「LIFE」系列突然令我深感共鸣。我之前没有留意到海报所要传递的,现在才真正领略并正视过去30多年艺术家一直致力宣扬的讯息。当你准备好,自然会领悟箇中意义。
内容由Ellen Oredsson转述。为确保行文清晰,此对话经过编辑。此文章原于「M+ 故事」发布。此简体版本由机器转换自繁体版本。
Ikko Yokoyama是M+的设计及建筑主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