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行觅迹:M+藏品中的东南亚」之二三事
「南行觅迹:M+藏品中的东南亚」是M+展亭的全新展览,展期由6月22日至9月30日。策展人姚嘉善(视觉艺术首席策展人)及王蕾(设计及建筑副策展人)为我们解答关于展览一些重要问题。
今次展览关于甚么?
姚嘉善:广泛而言,这是一个关于东南亚的展览。更具体的说,这是从M+藏品的角度去探索东南亚的展览。
展览透过一连串个人观点与个别时刻去观看东南亚。这些元素集合起来,便呈现出一幅由不同故事和观点描绘这个地区的多元景象。这并非对东南亚所作的研究,亦无将不同国家连系起来的单一总体论述。反之,这个展览是了解东南亚的过程的一部分。
王蕾:就如展览首个部分的主题所言,今次展览希望透过M+藏品,去理解和表达不同的「在地脉络」。因此,展览题目「南行觅迹」并非单纯带出今次展览的概念,更指出了我们在建立藏品时,对东南亚地区的独特性、以至探索区内外各种联系的深厚兴趣。
姚:展览题目亦能体现其开放式的取向;我们的用意不在于要全面论述东南亚,因此很多展品均未能在这次展览中展出。展览尾声时将会有另一篇网志文章,让大家一睹这些作品。
我会在展览看到甚么?
姚:你将会看到一系列当代艺术装置、绘画、录像及摄影作品,这些当代艺术作品出自东南亚或以外的艺术家、设计师和建筑师之手。我们亦会展出与建筑及设计有关的历史档案数据,以及建筑模型、设计品和绘图。
展览中将出现过去六十年的作品,历史最长可追溯至三十年代。种类繁多的展品跨越不同时代和地点,却以不同主题贯穿。虽然所探讨的面向众多,但这也是展览目标之一——我们希望广泛而深入地呈现东南亚的文化生产。
王:你亦可看到一些东南亚以外的艺术家和建筑师的作品,但他们均与东南亚息息相关,并对这个区域影响深远。展出他们的作品是展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除了反映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也同时展现东南亚是个自由流动的实体,容许扎根区内以及经常进出区域的人作多重交流,并在多个方向相互影响。
譬如说,你会看到Geoffrey Bawa和Paul Rudolph的作品,他们对区内建筑发展贡献良多;又一山人(黄炳培)和石家豪两位香港艺术家之作,则反映东南亚与香港以至中国的连系;此外还有一些珍贵的文献,展示美国建筑师巴克敏斯特.富勒与马来西亚和泰国建筑师的交流。
是次展览与M+展亭以往的展览有何不同?
王:这是我们首个跨领域的展览,以视觉艺术与设计及建筑的作品为基础,组合成三个核心主题。
除此之外,与过往展览相比,今次展出的M+档案藏品数量亦堪称历来最多。这亦是一个分享M+如何收集建筑档案数据的好机会;探讨亚洲战后建筑发展状况及其与世界的关系,及揭露当中尚未广为人知的微观历史,一直是M+的目标之一。
姚:这也是我们首个聚焦某个地域的展览,而视觉艺术和设计及建筑展品的比例也相对平均。我们以往从未采取这种跨领域方针,过去的展览通常以某个领域或题材为主导。
此文章原於「M+ 故事」發佈,以配合「南行覓跡:M+藏品中的東南亞」。
姚嘉善是M+的視覺藝術首席策展人;王蕾是M+的設計及建築副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