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本网页已自動翻译成简体中文。

开箱夏碧泉档案|香港手语
开箱夏碧泉档案|香港手语
7:35
视频文稿

郑秀慧:大家好,我是郑秀慧,是M+香港视觉文化副策展人。

叶俊文:你好,我是叶俊文,是M+藏品档案管理主任。

郑秀慧: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夏碧泉档案的部分资料。夏碧泉是香港的重要现代艺术家,他创作的时期大约在1960至1980年代。当时搜集资料不容易,亦未有一间正统的艺术学校,那么当时的艺术家要学习怎样创作的时候,可以怎样做呢?就是自己搜集不同资料,然后拼合、剪剪贴贴,成为自己的学习资源。夏爷的档案现在由三个不同机构去保管和处理,分别是我们M+、香港大学,以及亚洲艺术文献库。

叶俊文:这次的档案收藏,涉及的夏碧泉档案超过二百多箱,规模很大。我们(从档案中)可观察到夏碧泉先生的思维很清晰,从亚洲艺术文献库留下的纪录,可以得知他会将不同的资料分类。我们将会承继它原本的编排,以保存夏碧泉档案的完整性。

郑秀慧:在M+档案藏品当中,我们收藏了夏碧泉档案中三项颇重要的项目,其中一项就是视觉研究资料。在夏爷工作室内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他用这些“柯达盒”来存放不同的视觉研究资料。他将不同的资料剪存,放进盒内,根据不同主题放在一起,例如这一盒名为“香港篇”。盒内见到的当然包括一些香港的象征,譬如帆船。当大家以为帆船只是香港的象征,盒内还有亚洲不同地区的帆船,譬如日本,以及其他东南亚地区的帆船。夏爷常常强调他的工作室是一个思考工作室,他会坐在里面去思考、去想像、去创作。他将不同而又相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盒子,当你观看当中物件时,除了会有不同的想像之外,亦能拼凑出当时香港与其他地方的关系是怎样的。

叶俊文:当我们进行编目的时候,我们会原汁原味地保留夏碧泉先生所订立的标题,将这些零碎的资料串联在一起。当观众或使用者来到时,就能够看到“香港篇”现存所有材料的连贯性。

郑秀慧:有一些盒子是关于当时与香港视觉文化或亚洲视觉文化相关的资料。譬如这一盒名为“Expo 70”,是1970年大阪世博的相关资料,也有一些当时的本地剪报。当时是世界博览首次有香港馆的出现,亦是第一次向外推广香港的形象。

郑秀慧:另外一个就是手工书刊。夏爷会在现有的书上或使用不同的文件夹,来将不同主题的资料集结成一本书。这本名为《创作人物图录》,你会看到(书的)封面上是中国当代艺术家岳敏君的哈哈笑画作。(他)用不同的人物拼贴方式,收集不同的材料,让看的人有不同的想像。譬如这一页就很有趣,你会看到他将已故的中国领导人和一位指挥家并置,可能有不同的寓意,譬如是代表他会指挥大局,是一位领导人。

叶俊文:由于这些档案几十年来都储存在夏碧泉先生的工作室,位于土瓜湾的唐楼,一个温度和湿度均不稳定的地方,物件上会出现一些尘埃,我们会用刷子来移除。另外,如果物件之间有分离或黏合的状况,我们亦会做一些处理。

郑秀慧:夏爷在1980年代初买了一部相机。之后由1980年代至2000年,他几乎把所有关于香港的艺术展的开幕、相关活动,或是与艺术家的交流,都会用相片记录下来。而这些摄影纪录,俊文应该需要作特别处理。

叶俊文:没错。夏碧泉档案以纸本为主,而这些相片我们称为“contact sheet”,或“相办”。当我们完成编目后,我们会将它们存放在较为低温的地方,令它们可以更持久的长久保存。

郑秀慧:持久保存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批资料其实是香港艺术史非常重要的研究资料。譬如我们看到的这张(相办)是1982年杨秀卓的行为艺术,我相信这张是他在早年仍在探索什么是行为艺术之初(拍摄的)。1982年,中英谈判刚开始,整个香港都处于一种很不安(的状态),不知道之后会发生什么情况。他这种行为艺术就是想引发观者思考:当时我们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往后又会是一个怎样的状态。

叶俊文:我们现在已经逐步为夏碧泉档案编目,以及为它们作数码化的工作。我们会在M+的研究中心,提供这些档案藏品供公众使用。

郑秀慧:M+是一座视觉文化博物馆。视觉文化除了关于不同方面的跨学科想像之外,亦是关乎物件、各种事物与当时的环境气候与人的关系。这种储存方式正好与此对应,这说明了作为一座视觉文化博物馆,为何要收藏这位如此独特的艺术家留下来的遗产。

夏碧泉(1925–2009)的艺术生涯绝不寻常,这位艺术家自学成才,主要以现成物创作具象雕塑,亦会使用独特的凸版画方式,呈现抽象和自然形态。夏碧泉热衷于纪录,收藏了一个庞大的档案,记载了香港艺坛的事件,当中包括展览短期印刷品、摄影及作品纪录、视觉研究资料、期刊、参考书、个人纪录和手工书刊等,横跨1960至2000年代。

夏碧泉在其位于土瓜湾一座唐楼顶层的“思考工作室”,把收集所得的材料一丝不苛地保存、剪下、编排、重排并拼贴;那里亦曾是其工艺品工厂的工场。夏碧泉2009年离世后,这些材料就成为了时间囊,让人借此罕有收藏一窥他独树一帜的艺术创作,以及香港的文化演变。

M+保管了一部分夏碧泉档案,策展人郑秀慧与藏品档案管理主任叶俊文为大家开箱,当中物品包括手工书刊、相办、研究资料和展览短期印刷品,揭示夏碧泉创作与收藏的过程,亦呈现了二十世纪末香港的艺坛与社会状况。

制作人员

监制

M+

香港手语

香港展能艺术会

影片制作

It moves It moves

导演

廖家桦

摄影

陈子立

灯光

陆敬熙

剪接

廖家桦

M+策展人

郑秀慧

M+档案藏品管理主任

叶俊文

M+ 制片

罗紫玲、陈慧卓

M+文本及字幕编辑

梁仲汶、林立伟

特别鸣谢

夏碧泉家人、亚洲艺术文献库、郑亦晋、张凯欣、赵燕怡、谭倩婷、苏浚、张嘉琳

特别鸣谢香港展能艺术会

订阅最新消息!

  • 收取M+与西九文化区的最新情况
  • 探索M+杂志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选择你希望收取的内容
  • 随时取消订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