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杨沛铿:水族箱中的社会
杨沛铿:水族箱中的社会
6:19
视频文稿

杨沛铿:在念幼儿园之前,我已经喜欢小动物。记得在大概中四的时候,我和几个同学——应该是四五个。那时候大家都刚好开始想养鱼,接着便一起来到金鱼街。

养鱼对我的成长来说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我学到了很多东西。用了这么多年养鱼,这么多年种植植物,是最能够令我可以婉转地去表达事情。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逃离的方法,给我另外一种方法去看这个世界。

你每日只不过要喂鱼和换水,听起来很容易,但也是最容易和人产生「照顾和被照顾」的一个关系。

整个展览有不同部分,每一个物件,可能有些是庭、有些是池、有些是风景的一个座向,所有围绕的东西都是关于「依附」的问题。很多时候都不是一个依赖一个,而是有两个不同方向,或不同方式的依赖。观众看展的时候,他们会看到自己一些不同关于依赖的问题。某程度上,他们都是经历整个养鱼的过程,就是由不属于你的鱼,到好像跟你很亲密的鱼。

这不代表你需要养鱼,但是我想观众能经历跟鱼的关系。我们去看一个鱼缸的时候,其实有多少时间我们是否真的在看鱼,还是在看自己呢?

小时候,我家人在大陆开海鲜酒家,外面有一个海鲜池。第一次接触鱼,就是鱼等着被人吃的一个鱼池。酒楼有很多人在外面,但鱼池就好像一个孤岛那样。小时候,我会花很多时间坐在外面,因为我觉得那是一个属于我自己的地方。

以前的金鱼店会有比如红色灯管,或者一些蓝色的反光贴纸,令参观金鱼店的人达到一个更加抽离的状态。我们都会觉得为什么在店内的时间过得这么快。所有事情都可以很快,你见到哪条鱼适合就会立刻拿起来,付钱就走。在那个状态,有很多决定是会做错的,探讨的是一个即食的状态。我小时候去金鱼街时,从来没想过那些鱼很可怜,困在胶袋内。但现在,其实你每去一次金鱼街就会听到有人说这件事,而这个转变是关乎人怎样看待人和鱼的关系。

我们有时作为养鱼的人,当我们很在意那些东西的时候,更加会捉紧,甚至是去到一个绷紧的状态。

这样对那件事本身的帮助可能会愈少,但是我们永远都拿捏不到什么才是恰到好处。我自己养鱼的性格,就是你怎样利用其他方法令到自己认为那个系统做到最好。我说的龙卷风反而是水中的鱼在内要面对的事情。

我建立了一个鱼缸系统,对我来说,所有东西都可以控制。但在现实社会上,或者人际关系上,很多东西你都会解决不到。每一个鱼缸、每一个系统,其实都是一个社会缩影。你养两条鱼,两条鱼在打架,如果你不把它们分开,它们就只可以在死局里继续打架。某程度上,这就是一个体制上会面对的问题。

其实很多作品讲的都是鱼,但到最后,真正讨论的是否鱼可能不是最重要,反而是你怎样去处理你跟一个「依附物」的关系。如果你止于鱼这个出发点的时候,有很多东西就会错过了。

你养过鱼吗?

养鱼对于艺术家杨沛铿的成长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成长于香港和内地之间,他会花很长的时间,注视着父亲开设的海鲜酒家外的鱼池中不断被替换的海鲜;在成长的过程中,他开始视养鱼为课业以外的兴趣,长大后更每周到“金鱼街”为展览搜集资料。因为养鱼,杨沛铿学会了以婉转的方式去表达事情。

在2024年,杨沛铿获选为代表香港参加第六十届威尼斯视艺双年展的艺术家。在其展览「杨沛铿:双附院,香港在威尼斯」中,杨沛铿借“依附”的观念探索情感、欲望和权力关系。“依附”除了代表对于某个特别之人的渴望思念,也体现于人与物件相连系的情感。展览中无鱼的水族箱,令人充分体会一种消失缺席之感,并令人感受到各种关系的微妙平衡总是易于打破。 正如他所说:“每一个鱼缸,每一个系统,其实都是一个社会缩影。”

杨沛铿:双附院,香港在威尼斯」由周宛昀策划,并由M+与香港艺术发展局携手呈献。

制作人员

监制

M+

影片制作

流动影像工作室

联合制片

陈咏姿、王伟健

导演

张旻匡

摄影

张旻匡、刘子康

剪接

张旻匡

字幕翻译

梁焕茵

M+文本及字幕编辑

梁仲汶、林立伟

特别鸣谢

杨沛铿、周宛昀、林颂恩、谭蔚廷、施罗素、张嘉琳、罗紫玲

订阅最新消息!

  • 收取M+与西九文化区的最新情况
  • 探索M+杂志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选择你希望收取的内容
  • 随时取消订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