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文稿
杨沛铿:这一组作品讲述的是「review」(检讨)和「move on」(前进)。你怎样处理这个感情,而这种东西也是一个检讨和前进的状态。这两个词对我来说,可能是做作品或做人都要处理的问题。
我小时候,由我养鱼开始,就学到如果你不明白(养殖)系统的话,那些鱼就会死。鱼的所有相关事情你不会完全清楚,但是你知道一旦做错一件事情,整缸鱼就可能会死光。
你去明白体系,不是说你要去控制一个体系,而是你怎样才可以在这个系统里生存。我很多作品都是讲述关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我没有足够能力去和一个真人沟通。有些人会问,在作品中到底植物和你的关系是什么?我通常会说,它们其实是表演者。因为它们是一个参与者,你正在运用它们来讲述你想说的东西。
如果只有一棵发财树,就这样绑着,放在地上。你不会意识到当中每一棵树,其实都在互相挤压。因为它处于一个静止的状态,所以你不会想像到它们的张力。但如果加了这些绳子,其实你是将它们互相绑着的方法延伸出去,就变成了一个植物以外的张力。所以你看着它的时候,会觉得它很辛苦在这里吊着。但其实你看着那棵树,它本身也在挤压自己。用疫症大流行来说,就是一个不可控制的东西。你被吊着时,无论你怎样移动,即使你有一个快要跌倒的状态,但又没有真的跌下去,即是这棵树是处于未前进的阶段。
很多艺术家已经做了很多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作品,但是对我来说,可能因为经历过「沙士」时期,我觉得这段经历是很特别的。这会令我们对新冠肺炎的反应没那么激烈,反而会思考处理问题的方式,或者会有更多的是从内在去筛选(主题)或思考。
我做的这个展览是关于我们在香港隔离时的经验,当时所面对的一些不确定性引申到一个更远大的议题。对香港以外的观众来说。他们可能会看到属于他们的地方的转变,其实全世界都在面对同一个问题。《红光明》这件作品,有一个广告牌在不停地播放广告,真的照亮了整个维港,当中探讨一种重复性。当我们每一次回看同一块广告牌的时候,过了一段时间,你就会开始觉得这个(广告)已经深入脑海,你不会再觉得有什么奇怪的感觉。
这个展览是有两条(观赏)路径的,一个是不用排队的路径,另一个是要排队的。要排队的那个,会带你走进一个房间。房间中有两件作品,就是《酒店房里的拥抱先生》和《仓鼠笼里的墙(问月酒店)》。正等于你要排队进入隔离的一个经历,但你选择不去拥有这个经历的时候,就是直行直过,就好像你没有在这几年离开香港一样。
《晚菇群(M+)》这件作品,其实是一个最好的在前进之前的反省。我举的例子就是自己一个,但又不是孤独,因为你只不过是独处。你怎样去处理独处的状态,而这种适应其实是很基本地以转接器比喻怎样去适应那个空间。
现在我最需要的或我觉得在我的作品中最重要的,就是人们看了我的作品之后会怎样看待自己所面对的事情,或处理自己的情绪。每个人都在重复经历这些事情,但是看看你可以作多少检讨。你可以前进多少,而可能你一生也不会前进。
杨沛铿经常以作品挖掘人与人关系的内在逻辑。他对植物生态和园艺兴趣浓厚,常借美学之名,在其混合媒体作品中精心布置物件、照片、动物和植物,表述对人造自然的看法。透过这些细腻并讽刺的布置,他从中行使对植物、动物以至观众等活物的操控权。杨沛铿经常在作品中把感性和知性的场景,投射到各种生物替代品上,把自身的社交经验转化为复杂的寓言故事,借此探索失败和缺陷。透过改造生态系统中的既定法则,他打破我们对事物的固有认知,并为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建构令人感触深思的隐喻。
杨沛铿以全球疫症大流行期间的外游经历为灵感,创作出作品《队》,并连同另外四件作品,重现焦虑疏离的隔离体验。他在「希克奖2023」展览中的作品体现了他一贯的创作实践,他从自身的经验出发,捕捉人身处变化不断的环境之下,微妙的情感状态。
制作人员
- 监制
M+
- 香港手语
香港展能艺术会
- 影片制作
流动影像工作室
- 制片
王伟健、伍韵怡
- 摄影指导
张旻匡
- 摄影
刘子康、谢百闰、叶耀东
- 剪接
刘子康、王伟健
- 调色
张旻匡
- 文本翻译
梁焕茵
- M+制片
张嘉琳
- M+策展研究
谭雪凝、龙云、黄家彦
- M+文本及字幕编辑
梁仲汶、林立伟
- 特别鸣谢
杨沛铿、苏浚
特别鸣谢香港展能艺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