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本网页已自動翻译成简体中文。

连系渊源:杨沛铿“双附院”的幕后纪录
连系渊源:杨沛铿“双附院”的幕后纪录
15:47
视频文稿

周宛昀:(英语)某个夏季,我们去了游泳。那是在新冠疫情期间,当时沙滩还未实施社交距离措施。我们在海中心,而杨沛铿是不会游泳的,他突然问我:“你能想像有一天我会代表香港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吗?”我说:“为什么不行?”

林颂恩:Gasworks的展览名称,你会否知道官方名称有没有“杨沛铿”,逗号,“Soft ground”。

杨沛铿:没有,只有“Soft ground”。

谭蔚廷:我们还要讨论展览安装的顺序、摄影日程,还有12月的日程。

杨沛铿:我觉得12月实地考察的日程比较重要。

陈趣源:艺术品技术员在12月21日的那个星期,会有两天在工作室可以开始安装鱼缸架。

周宛昀:你估计大概需要多少天的时间?

陈趣源:三天?

杨沛铿:但我们要再到那里看看户外庭院地面的水平。

周宛昀:我们不如逐一检视各个项目,仔细看看每天要做什么。因为对我而言,(整个日程计划)还是很不清晰。

周宛昀:你好!

周宛昀:然后你要用“阴力”将门拉高,拉高一点,然后向自己方向拉。每次都是这样的。

杨沛铿:每次都是这样吗?

周宛昀:所以我不一定每次也开得到门。

杨沛铿:什么?

周宛昀:继续熏这道门吧,熏多一会。先休息一下吧。

杨沛铿:我们原定10点半到达,开始搬进去。将我们带过来的东西放下,并开始量度现场尺寸。但是,我们开不了这道门。我们尝试了。我们很努力地尝试用不同的方法。 (英语)噢!你怎么开的?

杨沛铿:好吧,不如你站在正中间,我就能知道最高的位置在哪里。现在你站在十字的位置,就是整个喷泉的正中间。

周宛昀:因为放在这里,你至少可以邀请观众走进来一点。那观众就可以专注在作品上了。

杨沛铿:1060的话⋯⋯3.67。7.6,好。

周宛昀:预留长一点不就可以了吗。

杨沛铿:但我们为了把水接驳到庭院,水喉需要这样量度。

杨沛铿:舔一下。

周宛昀:舔?

杨沛铿:这是海盐来的。这些他们全部都会挖走的。

周宛昀:我们可以做一罐海盐,当作“威尼斯在香港”的作品。

周宛昀:(英语)完成。

周宛昀:我们现在前往火车站,我们乘搭12点的火车去特雷维索,拍摄一下,看看我们3月来的时侯能买到什么材料工具。

周宛昀:有这些。

杨沛铿:对,这些超棒的,然后还有这一堆⋯⋯

(你们是不是认识了很久?)

周宛昀:2015年⋯⋯因为我们当时在准备(Para Site的)开幕活动,是个大型展览来的,然后他常常冲进来办公室,说:“哈啰,我来了!”我就心想,“这是谁呢?”然后他就说“我过来把东西放下”,所以我们便认识了。

杨沛铿:然后我们更像是朋友的状态。

周宛昀:不对⋯⋯根本就是朋友的状态,因为没有再一起工作过。

(所以今次也算是你们第一次正式合作?)

杨沛铿:是的,第一次。

周宛昀:是的。

杨沛铿:我收到邀请的时候,其实他们有问我,如果要在M+里选一个策展人的话,你会选哪位。其实在思考的过程中,周宛昀的名字很快便冒出来了。由工作到变成朋友,再接触不同的东西。我们很多时候都会聊很多,不只能帮到这个展览,还可磨合这段关系。

杨沛铿:我不想把它背回去,但这个很好。

杨沛铿、谭蔚廷:哈啰!

王启键:这个高度如果我们稍为提高,还可以微调(要调整)上面那层应该很难处理。

李晓华:即是要一分为三,然后这里再一分为三。这里也一分为三,然后这里就直接连起来。

陈趣源:即是用于I字形鱼缸架吧?

李晓华:是的,七个。

陈趣源:是,即是七栋吧。不过要试一下那个……一插进去会……

刘志铿:一格有多长?

李晓华:100厘米左右。

刘志铿:也就是4米吧。

杨沛铿:不是不是,(要调整的)不是红色,应该要减少黄色,但仍然保留一点粉红色调。遮到少许,但又看不到,我不需要看到整个蘑菇。

何兆南:这个我喜欢。

杨沛铿:嗯,我也喜欢。

周宛昀:跟他说要短一点,以及⋯⋯还有上面的部分。

周宛昀:所以我觉得高一点可能会比较好,不会说很明显,因为已经够多了。

杨沛铿:(英语)有点儿太大。

郑道链:(英语)没有这回事,永远不怕太大。

杨沛铿:其实后面那个比较坚固,有了它,就更容易地调整整个布置,甚至维修。

杨沛铿:即是如果这张照片我们会在小册子刊出的话,可以不放刚才1312那张照片,因为已经可以在小册子中看到。

周宛昀:13什么?

林颂恩:1312。

杨沛铿:你的手……是的,这样提着。

周宛昀:因为之前下太多雨了,所以水比较混浊。今天最重要的待办事项是真的要试试从泻湖中抽水。

杨沛铿:因为我们的展览中其实有两组不同的水体,外面的是咸水,里面的是淡水来的。外面的作品须要抽运河的水。之前在香港测试的时候,我们都是用自来水,现在我们就第一次从运河抽水。

展览还有十天就开幕了,基本上大部分作品的位置也定好了。这里和之前在香港布置的状态有点不同,譬如这里的水的水质和香港的很不一样,里面有水虱。你看到吗?这个水质很健康。

我都感到很怀疑,因为所有事情都不像我预期中那么顺畅,可能一开始的时候会觉得水好像很清。但是过了一天后,当矿物质开始沉淀,你就会发现鱼缸底下有很多沉积物。到最后,我们用了几天去尝试令水质改变,或令它变回香港水质的模样。但是,最后我和周宛昀讨论过后,都觉得这很切合我们展览的主题,(展览)始终在讨论水质和生态系统的问题,所以我们最后反而选择呈现沉淀物的状态。

周宛昀:下午收回木箱,暂时完成了安装《秒爱之门》的一部分⋯⋯

李晓华:气泡还是特别多的。

杨沛铿:变得更多了,例如这个。

李晓华:是的,这个反而是右边堵塞了。气泵调到很松,还是没有气泡。

王启键:待会儿⋯⋯可能让他们先看好安装位置,我们才在地上标记,之后再贴上这贴纸。

杨沛铿:在前面而已。

王启键:在前面,好像一个塞子一样,看看宽度对不对,宽度是对的。

刘志铿:过了界一点。

周宛昀:这个灯光我觉得没问题。

杨沛铿:没问题,是舒服的。我们等到星期日就有射灯座,我们就不用那么担心了。

周宛昀:很好。

杨沛铿:这个保持这样就可以了。

杨沛铿:是的,我现在要写今日的演讲稿。我还未完成,你先让我静一静。

杨沛铿:我开始紧张了。

谭蔚廷:你是否会看着电话?

杨沛铿:是的,我会看着。

周宛昀:我们上去,我讲完后到你讲。

杨沛铿:是一起上去吗?

周宛昀:一起上去。

周宛昀:(英语)梦想可以有很多。但是,能够在威尼斯双年展这个国际舞台上,与一位好朋友及其他我很尊重和欣赏的人,合作举办一个展览,实在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最后,我想感谢杨沛铿对我的信任,让我当展览策展人和当我的朋友。

杨沛铿:(英语)尽管展览名称下方总是写着艺术家的名字,但毋庸置疑的是一个展览得靠众人通力合作,认真对待每个细节才可成事。多谢各位。

周宛昀:这个展览的概念是“依附”,当观众看一个展览的时候,很多时候都是自己在看作品。这是个很个人、很内在的一种感受,一次探索。当你一个一个房间,看到不同鱼缸、看到不同遇见鱼的情况的时候。在作品上,你可能会看到过滤器,有不同的配件,甚至我们的实习生每天不停地抹鱼缸。其实每一个事物都是互相牵制着的,也正正呈现到人与人之间和社会那种看不到,但却深深感受到的依附。

杨沛铿:纵使我们看展览的时候,通常只会看见主办机构、艺术家和策展人的名字,但是其实所有人参与过的每一分力都应该出现在展览里面。我以前觉得做展览或者做作品的时候,很多时候都是自己一个人。但是因为这次的项目,令我真正明白团队和合作的重要性,怎样信任其他在团队里一起工作的人。

周宛昀:算不算完成了?

众人:算。

谭蔚廷:要露出样子的。我们现在好像参观工厂的新闻记者。

周宛昀:欢迎参观我的工厂。

谭蔚廷:辛苦了,辛苦了。

杨沛铿:到最后带给我最重要的东西,反而是这个团队的感觉。

“你能想像有一天我会代表香港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吗?”

在新冠疫症大流行那段时间的一个夏天,趁着海滩还没实施社交距离限制,艺术家杨沛铿与M+策展人周宛昀去了游泳,于海中央问了这样的一条问题;这亦无意中成为了杨沛铿以展览“杨沛铿:双附院,香港在威尼斯”代表香港参与第60届威尼斯视艺双年展的预告。杨沛铿创作的装置作品,向来融入水生生态系统和植物等生物材料,并引人深思;在他与周宛昀、工作室团队,以及其他博物馆员的紧密合作下,展览终于面世,而依附和生态系统的主题,不只显见于展览内容,亦贯彻在促成此展览的初心。

这个展览由在香港萌芽,到于威尼斯实现,在背后克服了不少障碍。其中之一就是要调节大自然和作品内部生态的微妙平衡,也就是要应对威尼斯泻湖水中天然形成的矿物杂质。对于水的混浊情况,杨沛铿与周宛昀的态度是顺其自然,展示充满沉积物的水,以此显示这是展览的一部分。杨沛铿回忆道:“最后我和周宛昀讨论过后,都觉得这很切合我们展览的主题。(展览)始终在讨论水质和生态系统的问题,所以我们最后反而选择呈现沉淀物的状态。”这个选择反映了自然生态和人类的浩大工作都是充满未知的,强调了在实现展览愿景的过程中,随机应变和互相信任的重要性。

“双附院”经过一段合作旅程,终于顺利在威尼斯诞生,凸显要举办一个展览,除了艺术家的眼光抱负外,众人的力量同样不可或缺。一如杨沛铿作品中的精密生态系统,这个展览之所以能运作畅顺,全靠展览团队之间维持着微妙平衡的合作关系。这个错综复杂的网络,进而揭示一段共同经历的旅程,令成员之间的连系更为紧密。 2025年,观众将可于M+举办的回应展中亲身体验这种共鸣。

制作人员

监制

M+

影片制作

流动影像工作室

联合制片

陈咏姿、王伟健

导演

张旻匡

摄影

张旻匡、王伟健、刘子康

剪接

张旻匡

字幕翻译

李凯琪

M+文本及字幕编辑

梁仲汶、林立伟

特别鸣谢

杨沛铿、周宛昀、林颂恩、谭蔚廷、郑世媛、张嘉琳、罗紫玲

订阅最新消息!

  • 收取M+与西九文化区的最新情况
  • 探索M+杂志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选择你希望收取的内容
  • 随时取消订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