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电视禅》到《摸鱼行大运》,从M+馆藏述说新媒体简史
非同质化代币(NFT)、区块链和实体数码装置可能是新事物,但数码艺术其实已有一段悠长的历史,而这就多得充满创意的艺术家勇于以新科技实验创作。位处亚洲的M+,正好可以从独特的视角去回顾这段历史。在这里诞生的重要作品,有些糅合了科学和美学发现,有些孕育自国际与亚洲传统的交流。为便利消费者和提升资本社会效率而生产的数码器材,成为了艺术家的利器,用来进一步探索个人幻想、针砭时弊、挖掘被遗忘的历史,以至猜想未来。
由电视到多人电子游戏,由早期的录像到先进的人工智能创作,以M+馆藏为线索追寻数码艺术的发展源流。以下十一件M+藏品,展现了新科技别具新意的用法:
白南准《电视禅》(1963/1982)
白南准有「录像艺术之父」之称,初踏入艺坛时,他是前卫作曲家,也是国际艺术流派「激浪派」的成员。
1963年,西德乌帕塔尔的帕纳斯画廊(Galerie Parnass)为他举行首个个展。展览名为「音乐博览会—电子电视」,展出了他早期的实验作品,当中所用的媒介,会在他往后的创作生涯中一再探索。 《电视禅》是一台侧放的电视机,画面播放的影像经过处理,压缩成一条直线。此作极为简约的结构可能受约翰.基治启发;基治的作品同样简朴,深受佛教禅宗影响。
白南准把电视这种大众传播媒介转化为个人沉思冥想的器具。
久保田成子《岩石录像:樱花》(1986)
张英海重工业《被钉十字架的电视机──天堂也不听的祷告》(繁体中文/广东话/英文版)(2021)
南韩艺术家张英海和美国艺术家Marc Voge是以首尔为创作基地的互联网艺术先锋。二人在1997年[KO1] 成立张英海重工业,自此一直创作数码作品,贯彻其独特美学:他们以「Monaco」字体呈现狂放的文字动画,并往往配上与画面同步的原创音乐,通常为爵士乐。
他们颠覆了艺术世界对待作品拥有权的传统方式,并将大部分创作发布在网站yhchang.com,让所有互联网使用者都能浏览。他们为M+开幕展创作的《被钉十字架的电视机》是由五个萤幕组成的录像雕塑,文字在萤幕上以电光石火之速度闪过,灵感源自反覆播报的战争和社会骚乱新闻。重复吟唱的副歌「噢耶!」似是对逆境人生和人性的简单肯定。配乐中的爵士敲击乐、空灵唱诵,还有中式弦乐旋律层层叠叠,令作品泛起更强烈的情感暗涌。
2016年末,M+购藏数码艺术二人组张英海重工业全套作品的艺术家自留版二。这批珍贵收藏不但包括他们自1990年代末展出和发布的所有创作的复本,还有各种手稿、未实现的项目和翻译本。
另外,每当张英海重工业有新作,或在国际上展出了他们的项目,M+都会获得一个复本。
鲍蔼伦《循环影院》(1998)
香港数十年来都是实验新媒体的集中地,而远在STEAM(科学、科技、工程、艺术和数学)教育出现之前,鲍蔼伦已是新媒体艺术运动的灵魂人物。 《循环影院》由沿海高速公路的片段组成,片段拍摄自北角一家办公室的屋顶,即她1986年创立的新媒体艺术团体「录映太奇」的基地。左右横摇的镜头捕捉公路上的车流,而在其余镜头可见,香江万家灯火的景致叠印在车辆飞驰时拍摄的画面。鲍蔼伦以装置方式呈现此作,投影机左右来回摆动,将影像投射到弧形布幕上,催生一种监控的美学:车辆、镜头和投影机的移动,形成错综复杂、不可预测的节奏。鲍蔼伦是放射技师,自学录像创作,受科学和科技影响尤深。她的早期创作探索录像媒介的本质和各种可能,亦反思性别和身分等议题,背后离不开对香港前途的焦虑。
保罗.法伊弗《约翰福音第三章第十六节》(2000)
一个篮球悬浮在萤幕中央,在一连串快速转换的画面中,它是少数清晰可辨的物品;画面转换之快,令一闪而过的手、身体和观众群都模糊不清。为创作《约翰福音第三章第十六节》,保罗.法伊弗处理了五千张取自美国职业篮球联赛录影资料库的数码画面。一丝不苟的制作,是其作品的核心。他的录像、雕塑和摄影创作,都在探究影像制作和现实的关系。法伊弗经常以视听器材作为雕塑的一部分,《约翰福音第三章第十六节》就是以小型电视萤幕播放,并挂在墙上,令观者不得不走近萤幕,近距离注视和沉思,获得犹如《电视禅》一般的冥想体验。白南准作品中的直线,在这里化成数码录像中的球体。
周啸虎《穴居频道》(2003)
曹斐《人民城寨》(2007–2011)
这前卫的数码艺术品在2008年北京奥运前夕推出,呈现了中国城市面貌的异托邦──在虚拟世界中观照同时颠覆其指涉对象的一片天地。 「我想在这个数位世界创造出活力充沛的中国当代都市。」曹斐这样说。 《人民城寨》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地标的大杂烩,充斥着艳俗的色彩和荧光色调,描绘工厂向大都会建筑事务所设计的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喷烟、三峡大坝淹没天安门广场、已锈蚀的北京国家体育场没入海中等惊栗情景。
此项目在2009年向公众开放,营运了两年,吸引国际艺坛的访客来参与展览、表演、虚拟化身裸体选美,甚至M+希克藏品捐赠者乌利.希克博士的市长就职典礼。
冯梦波《长征:重启》(2010)
这个大型横版闯关电子游戏模仿任天堂风格,重新叙述及记录现代中国历史的重要一章──二万五千里长征。毛泽东和红军的势力在这场发生于1935年的历史事件后日渐壮大。作品从1980年代的经典电子游戏,如《街头霸王》和《超级马里奥兄弟》撷取图像,并将象征资本主义的可口可乐罐变成游戏里的武器。身处这个沉浸式装置作品内的观众,可使用无线控制器领导数码红军越过重重障碍,过关前往不同的中国地区。 《长征:重启》在环球视觉文化史的框架下,回溯电子游戏的历史。
苗颖《硬核数据排毒》(2018)
作为首件M+数码委约项目,苗颖的《硬核数据排毒》以趣味盎然的方式反思互联网和中国内地严格封锁的互联网空间,即「中式互联网」。 这件作品同时游走于这两个空间,幽默地引导主流网民将虚拟私人网络(VPN)设定到中国内地,即世界主流应用程式被封锁之处,让他们直接体会中国式审查。艺术家自称患上「中式互联网斯德哥尔摩症候群」,非但没有将互联网上的限制视为缺陷,反而认为中国内地网民灵活应变、风趣幽默、才智过人,并赞扬他们在防火长城内培养出丰富的视觉文化。 《硬核数据排毒》被形容为一项「生活方式策略建议」工具,有着一个看来有违逻辑的前提──为用家提供一个远离数码烦嚣的「网上隐居之所」。这件作品戏仿西方社会日益将健康生活包装成商品的风气,以及富裕消费者对「后物质主义」生活体验愈发趋之若鹜的现象;这些生活体验标榜真实和自然,是Instagram帖子的绝佳题材。
郑曦然《BOB(信仰袋)》(2018–2019)
郑曦然一直创作以电脑生成、自行蜕变演化的艺术品,《BOB(信仰袋)》正充分体现他对电子游戏设计和认知科学的兴趣。时而像蛇、时而像毛虫、时而像龙的《BOB(信仰袋)》是拥有知觉的生物,活在一组可称数码玻璃饲养箱的萤幕之中。它会回应观众的指令和动作,访客只要在智能电话下载应用程式,便可与之互动。该应用程式有如神龛,观众可发送代表简单指示的小饰物。
在萤幕上,《BOB(信仰袋)》会移动和跳跃,接住不同饰物。这个生物会就着指令作出回应和反应,一直演进和变化,就算博物馆关闭仍会继续。郑曦然赋予它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能力,故其行为不能完全预测。这科技生物是一个起点,助我们探索人类改变事物的能力。郑曦然也在此作品中尝试创造始于预设程式,继而自行运作,游走于混乱与秩序之间的完整世界。
Moniker《摸鱼行大运》(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