匣子:一场观看的实验
是什么意念令M+开设一个定时替换展品的互动展厅?让教学及诠释副策展人黎颖为大家细说其来龙去脉。
你如果到过M+,可能会无意中看到一个设有移动展板的展厅,展出的画作、海报和相片定时在你眼前移动。你在这里不会见到墙上有详细的展品描述,反而会看到一个显示几条问题的大萤幕,问及你对所看到的作品有何想法。这就是匣子,一个跟传统展厅截然不同,提供数码互动体验的开放式藏品库。
甫进入匣子,你会见到三块大展板:旁边两块展示M+馆藏,中央的一块则邀请你透过馆内iPad或个人流动装置参与游戏,跟友人或其他访客一同诠释作品。
这游戏由两个环节组成,引导你分享对展品的看法。第一个环节会请你仔细观看一件或一组藏品,分享你对藏品的个人见解或吸引你的细节。参加者输入回应后,部分回应会以匿名方式显示在大屏幕上。第二个环节会邀请所有参加者透过留言或投票,回应彼此的看法,完成后,再开始新一轮游戏。
匣子共有四十块移动展板,每两小时自动更换,像提供源源不绝的物件和艺术品,让访客细赏,一同发掘当中的意义。
这场观看的实验灵感何来?启发我们的是人们收藏及分享展示的方式,包括远至十六世纪的沙龙文化,到二十一世纪的手机文化。
珍奇柜
一趟令人印象深刻的博物馆参观,往往充满着大大小小的美丽邂逅。当你无意中在展厅遇上一件令你寻思良久、动容不已的艺术品或物件,可说是既难忘又震撼的体验。倘若能够与人分享共鸣的一刻,会令经历更深刻。匣子旨在强调这种不期而遇的奇幻感觉。
匣子的灵感来自十六世纪搜集奇珍异宝的柜阁──珍奇柜。这些柜子或房间,是欧洲贵族用来展示私人珍藏的地方,展品由历史遗迹、考古标本到艺术品、古玩和其他文物不等。珍奇柜无所不包,新奇有趣,其陈设和选材往往被视为世界的缩影,反映着收藏者的兴趣、学养和世界观。
珍奇柜透过不同方式的陈列,让人发掘藏品之间不同的意义,因而常被视为博物馆的起源。它旨在激发观者对展品的好奇心,思考物品之间的关系,在单一的论述主线以外发掘更多意义──使我们既能了解藏品,亦可知搜集它们的人的想法。
是藏品库,亦是展览空间
那么,我们从M+的这个珍奇柜可以看出背后的哪些构想?
首先,你要认识它的参考对象──斯德哥尔摩现代艺术博物馆的蓬杜.于尔丹研究展厅。这个展厅由意大利建筑师伦佐.皮亚诺设计,展示其博物馆首任馆长蓬杜.于尔丹捐赠的私人藏品。他们设计了一个系统,可按访客的需求唤出特定展板,让他们观赏作品。除了举行研讨会、工作坊和小型展览,展厅主要是预约制的研究中心。
我们的首任行政总监李立伟博士曾担任斯德哥尔摩现代艺术博物馆总监,他提议在M+兴建相似的开放式藏品库,让观众以耳目一新的方式跟藏品互动。团队于2017年开始筹划,其时博物馆尚在兴建中。我们决定将这「随选展板」研究展厅的意念推前一步,将原本只按用家需要互动的系统,扩阔成一个集体的观赏体验,并融合在公众展厅之中。
策展团队期望唤起访客对馆藏的好奇心,鼓励其深入观赏作品,将作品对其个人之意义呈现人前。我们首先从几个宏大的问题出发:匣子能做什么其他展厅做不到的事情?我们如何利用它重新思考策展、收藏和展览?并透过它了解人们如何与视觉文化互动,同时反思实体和虚拟空间之别?
原初策展团队中的五位成员,在检视所有平面馆藏后,投票选出最容易令人有不同联想的作品。我们自不同媒材和领域精挑细选,确保取材均匀,最后选出二百件馆藏。当它们分布在四十块展板之上,视觉上的饱和感油然而生,跟日常生活中铺天盖地的广告牌、电视电台广告、手机萤幕和社交媒体照片等组成的视觉风景遥相呼应。
放在同一展板的藏品,或在视觉上互相呼应,也可能拥有相似的构图、颜色或题材。一些展板可能展示孤独的人、面庞特写或以圆形为主,另一些可能展出不同深浅的红色、重复的图纹或以山水风景为主。我们故意不在这游戏点明组合作品的逻辑;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碰见形形色色的图像,而当中的意涵和目的,也是留待由我们领悟拆解。
在匣子,你的观点比图像本身更重要。你认为这些作品为何会放在一起?这样的组合会怎样影响你对个别作品的观感? 「你」从这个陈设中留意到什么?
邀请你分享
如此,匣子的设计是为了突出访客的声音。游戏采用问答形式,源自我们对视觉诠释和对话原则和论述。其中一个主要参考,是博物馆教育学者菲腊.叶纳维(Philip Yenawine)和认知心理学家亚毕介.侯生(Abigail Housen)于1980年代末提出的视觉思考策略。这艺术课程「促进对话,推广大同,凝聚社会」。视觉思考策略的精神是以群体为对象,以三条问题来引导他们观赏艺术的经验:
- 图中正发生什么事?
- 是什么令你这样说?
- 你还看到什么吗?
第一条问题鼓励人自由讨论,你可以分享你对作品的观察、它带给你的感受,以至由此引发的个人联想。然后,观众需深入察看,推论联想从何以来,以支持他们的想法。最后的问题引领他们进一步观察,并就别人的观点多加思考。过程中,视觉思考策略让人们学习聆听和考虑使用不同方式观看,强调艺术鉴赏中,并没有黑白对错。
匣子从视觉思考策略的原则撷取灵感,询问作为访客的你看见什么,以及是什么让你如此认为。我们希望引领人们阅读视觉线索,并在过程中让他们找到展出馆藏与个人观察的联系。
数码领域的写照
我们诚邀你分享观察的方式,亦尝试反映今日网上沟通的特性。我们在设计互动时,参考了当中留言、赞好、投票、标签、表情符号和弹幕等功能。访客输入其想法时,就像在社交媒体起标题和使用标签一样,然后投票选出最有共鸣的看法。这些互动功能强调集体和即场的玩乐体验,突出收获一刻──例如获得最高票数的兴奋,正是反映我们的设计过程如何利用游戏化理论的其中一例。
为了凸显这个为大家而设的时刻,我们将游戏的每一步都投射到中央展板上。这样,展厅里的旁观者也能参与其中,就像在数码领域,被动和主动的参与并存,对话不只是局内人的交流,局外人也能观看。
匣子会不时展示较早时的访客回应,呈现累积下来的交流和独特观点。这些五花八门的回应,有些想像作品中角色的对话,有些点出被忽略的细节,或是呼应流行文化,为作品赋予当下的意义。我们希望人们在图文对比中寻获灵感、共鸣和惊喜,对分享一己之见感到雀跃。我们共同观察,可以发掘更多东西。
在这年代,图像已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影响我们如何与人沟通和理解世界。正因如此,我们必须细味和觉察阅读图像的过程。若我们理解视觉诠释和对话如何运作,运用这些工具时便能更得心应手。透过它们,我们可以更了解自己,在沟通时另辟蹊踁,最终转化自己,以及跟他人和世界的互动。
「视觉文化是创造各种改变形式的方式。」理论家尼古拉斯.米尔佐夫(Nicolas Mirzeoff)写道。 [1]「我们学会如何观看世界后,只等于踏出了各种必要步骤的第一步。重点是要去改变它。」[2]匣子邀请你成为发起改变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