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戏院将于明年启用,我们希望借此机会,重温并肯定戏院独特的观影体验
一般人现在都不到戏院看电影。由于疫情持续,很多人都觉得待在家中比较安全。对某些地方的人来说,留在家中看电影更可能是唯一选择。不少2020年推出的电影都绕过院线,直接在互联网串流平台放映。
但这情况不会一直持续下去。M+戏院将与已竣工的博物馆大楼于明年一同启用,我们希望借此机会,重温并肯定独特的戏院观影体验。当大家愈来愈习惯在手提电脑甚至手机观看电影时,也请勿忽略在戏院观影的价值。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欢迎你再次在大银幕上,原汁原味地欣赏一系列精彩电影和流动影像作品。
M+香港电影及媒体策展人李焯桃在下文列出十个要在大银幕看电影的理由。
1. 小屏幕可能会错过细节
这一点在开阔的场景中尤其明显,如《沙漠枭雄》(1962)和《开路先锋》(1981)的沙漠景观。
在《沙漠枭雄》中,一名骑士在荒漠的地平线上慢慢登场,他在大银幕上起初只是一个黑点,在小屏幕上就可能完全看不见了。同样地,我们在《开路先锋》中也能看见电单车在广阔天空下自公路远处驶来,其后又在通往荒野的公路上消失的场面。片中多辆战车在赤色沙漠中追逐的一幕以长距离鸟瞰镜头拍摄,在小屏幕跟上战车移动的路线也比较困难。
2. 同一画面内有多件事情同时发生
3. 大银幕让观众可尽情欣赏宏伟的壮观场面
4. 大银幕创造恍如身历其境的体验
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就是以太空穿梭为题材的科幻片,当中广袤无垠的宇宙令观者有如置身其中。例子有《2001太空漫游》(1968)、《引力边缘》(2013)和《星际启示录》(2014)。
《2001太空漫游》原本已打算以「新艺拉玛」形式放映。在1962年后,新艺拉玛是指将70毫米菲林投影到大弧度的巨型银幕上。导演史丹利・寇比力克与团队在拍摄过程中不忘这一点,借弧形银幕凸显前、后景的对比。
5. 大小对比在「大怪兽片」中不可或缺
6. 大银幕令特写更具震慑力
有谁能忘记初次在银幕上看到明星面部特写的震撼?当一张面孔或一件物件被放大一千倍时,不难理解为何电影常被说是「比生命还大」。
历来最著名的「特写电影」非《圣女贞德》(1928)莫属。片中画面一直聚焦于贞德及法官的面部特写,放大了她的内心挣扎与痛苦欲绝,强调了审判场所的疏离。同样,尊・卡萨维蒂的《面貌》(1968)片如其名,结合长镜头和演员面部特写,逼使观众直面人物难堪之极的情感挣扎。
7. 当恐惧来袭,大银幕会加强幽闭恐惧感
大银幕令困于电影世界之感更为强烈,这在看恐怖片时尤其明显,例如《德州电锯杀人狂》(1974)中几位主角被杀人狂家庭困在旧农舍的高潮一幕,就受惠于这种效果。
而《触目惊心》(1960)经典的谋杀戏,则以一段著名的快速蒙太奇结合面部、身体部位和凶刀的特写,令观众深陷封闭的淋浴间之中不能自拔。
8. 画面中经常有太多昏暗场口,动作在小屏幕难以看清
现在的电影主要使用数码摄影机而非菲林拍摄,夜间画面的画质因而改善,能于几近全黑的环境中拍摄。不过早在数码革命出现、菲林尚未退场之前,环境阴暗的场口已经常出现于现代艺术电影大师侯孝贤、杨德昌和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等人的作品中。
例如在侯孝贤作品《悲情城市》(1989)中长兄中枪的一幕,画面就被黑暗笼罩。同样地,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中有不少重要场景都在晚上以远距离拍摄。这两部电影都以35毫米菲林摄制。而《童心一二三》(2001)则是数码录像,由于拍摄期间突然停电,导演阿巴斯和剧组得在午夜摸黑返回酒店房间,所以整场戏都在黑暗中拍摄。
9. 有些电影因为实在太长,很难在家中专注观赏
10. 规模宏大的电影画面是为大银幕而设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在创作早年亦有这种眼光。他在第二部长片《安德烈・卢布耶夫》(1966)运用长镜头和恢宏的场面调度,使壮观场面成为对压迫与自由的深刻反思。
此文章原于「M+ 故事」发布。此简体版本由机器转换自繁体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