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交织的椅子故事
从席地而坐到坐椅
椅子可以反映文化,例如渡边力的《细绳椅子》就是一条历史线索。日本人自古以来无论吃饭、聊天都习惯坐在地上,直至二次世界大战才开始转变。 「日本人在战后开始从美军身上看见另一种生活习性,日本制造商亦被委任为驻日本美军制造家具。」战后,人们家园尽毁,经济低迷,日本人想重新建立自己的工业,也渴望追上西方的起居方式。
渡边力是从二战走过来的设计师。 1952年,他在资源短缺下设计了《细绳椅子》。这张椅子的椅背和椅框均为木制,再穿上棉线作坐椅。他只用上最简单的线条和材料便完成了一张优雅椅子,时至今天,它的实验性仍然令我们赞叹万分。然而对他来说,这个设计只是时势所迫,因为可以用上标准尺寸,而非订制尺寸的木材,以及较为便宜的棉。从这件作品亦可以窥见日本文化,椅面设计在夏天可以散热,而到冬天,只须加一个日本家庭必备的坐垫,便可挡隔地板的寒气。
「设计师在当时一定没有想到什么跨文化设计,只是一心想着『功能』。为它写下「跨文化」这些名词,是策展人和研究者的工作,他们积极在不同文化中寻找相同的手法和策略。 」《细绳椅子》不算高,特别靠近地面,顺应日本人席地而坐的文化。即使两人叹茶,一人坐地,一人坐椅,仍然觉得亲近。
战争是悲剧,但也造就很多发明
「天童木工是日本在战争时成立的木工场,在战时帮忙制造军事装备。」日军在战争中有些把戏,就是将木造的假飞机放在郊区,欺骗美军以避开炸弹轰炸,保护城内人民。 「天童当时就是造这些假飞机。就是这样,他们一来学会了以木材造出曲线,二来也学懂处理合板的专业知识。」Ikko续说:「战争是悲剧,但很多发明都在这些时候出现。」
战后人们只能以最省钱但又能代表重生的方式重建家园,这种轻巧、可弯曲,而又不昂贵的合板正合心意。当时的欧洲乃至世界各地也开始舍弃钢结构建筑及纯粹着重功能的包浩斯風格,转为追求简单、线条流畅的设计,因此对木家具的需求大增。
当时热带木材大受欢迎,天童聪明地在其产地巴西设厂,减低运送原材料的成本,又向巴西现代主义建筑先驱奥斯卡.尼迈耶提出合作:「尼迈耶以弯曲的金属片造了一个椅子模型,却对成品不甚满意,于是便挑战天童,说如果他能够制造一张曲线流畅的木椅子,便答应合作。」
多得在战时掌握到的技术,天童当然成功了,而这张椅子的后一代,由奥斯卡.尼迈耶与女儿玛丽亚.尼迈耶设计的《里约》摇椅成为了经典,其像海浪、山脉一般的曲线,是为了映衬出巴西的自然景象。不过,因着悠闲的外形,而且体积庞大,相比日本较为狭窄的家居,这张椅子比较适合当地市场。然而,天童制作这张椅子的精巧工艺,无形中提升了战后日本设计的形象,也令日本在世界舞台上占据重要角色 。
因地制宜 反映地方特色
「每当我们发掘了一张椅子背后的故事,便会循着类似轨迹继续寻找,希望挖掘出较鲜为人知的故事,并与已知的设计历史连系起来。」跨地域及跨文化交流在战前战后不断发生,例如印度,它在独立后进入现代建筑时代,很多老旧华丽的设计已不合时宜。
1964年,印度设计师明妮・博加受邀到斯德哥尔摩观摩,研究北欧的家具制造技术。瑞典、丹麦和芬兰等地因着天气和地理关系,都惯以木材制作家具,营造温暖之感。博加以此为灵感,再结合成长地的文化和手工艺传统,以适合南亚天气的柚木和编织麻绳去制造椅子。跟渡边力一样,她的设计从现有物料发掘出崭新风格。
另一边厢,法国设计师夏洛特・佩里安也在1940年代受邀到日本担任贸易产品设计顾问。她眼见日本一直遥望西方设计,自己却反过来被日本文化像是茶道乃至其他工艺等触动,认为日本应该更热中于保留自己文化中的感性和精神。故此,她干脆在日本就地取材,以竹制造家具,给日本人展示当地物料的另一种可能性。后来,在1941年,她在东京高岛屋百货公司举办了「选择・传统・创造──与日本艺术的接触」展览,展出的既有她欣赏的日本漆器,也有她受日本文化所启发的设计,包括竹制的《LC4》躺椅。
1942年随着战争升温,她被迫离开日本,但她继续受其他亚洲设计师影响,亦同时影响其他亚洲设计师。十多年后,她回到高岛屋百货公司举办新展览「综合艺术的建议,巴黎1955年」,展出她以日本食器为灵感的椅子《影》。
功能性之外的椅子
1970年代经济起飞,更多椅子不断被设计出来。然而,当时的椅子设计走向开始产生变化。除了功能性外,设计师思索的是一张椅子如何营造一个空间的气氛,以至它如何和空间产生关系,为使用者创造体验。
「到1990年代开始,更多设计师开始质疑继续设计椅子的需要」Ikko说道。 「人们是否真的需要这么多椅子?」成为了设计师经常思考的问题。然后,椅子以更富象征意味的姿态出现,它们像是一句句宣言,代表制造者的诘问。
阿贝托・坎帕纳和费纳多・坎帕纳是来自巴西圣保罗的设计师,他们设计了《一家》,采用生长于巴西北部的阿马帕州的灯芯草为材料,呈现一个塑胶椅子被天然植物枝条吞噬的场面大规模生产的胶椅生产加快了传统工艺失传和本土文化消亡,他们故意想像情况倒转的面貌,似是大自然对人类过度砍伐树林和污染的反扑,借此批判大量生产的廉价物件对全球的影响。
杨丹凤的《赝品椅》则是二十一世纪以来现代中国概念家具和艺术的绝佳例子。二十一世纪初,富裕起来的中国成为西方名牌奢侈品的重要市场,亦是赝品的最大生产地。 《赝品椅》融合中国冰裂纹图案的扶手椅与西方巴洛克风格镀金扶手椅,并以假名牌手袋包裹座椅和椅背的软垫,带来视觉震撼之余,也将「仿制」变成设计。而中西不同风格与各种装饰元素的杂烩,则令人想到消费全球化中的文化交会与碰撞。
本文于2021年6月10日首刊于《香港经济日报》,现经改写及翻译发布于此。原作者:陈筠而;编改:网络编辑梁仲汶。
除另有标注外,所有照片:M+,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