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本网站使用「Cookies」为你提供最好的网站体验。

了解更多

本网页已自動翻译成简体中文。

2025年2月13日 / Ophelia Lai

创山造水:苏筱琪谈展览“山鸣水应”

两块大石头相对而立,放在一块像镜子一般的长形不锈钢板的两边,四周是浅色的花岗岩碎石。

李禹焕的《关系项──镜之道》(2021/2024)局部,摄于2024年,由艺术家提供,© Lee Ufan / ADAGP, Paris – SACK, Seoul, 2024,摄影:Annabel Preston

M+策展人苏筱琪逐步解说“山鸣水应”展览,从传统中国绘画流派的深远影响,谈到当今描绘风景的意义。

山水画历来不仅仅是描摹壮丽山水的工具,还是唤起观者内心风景的方式。一幅山水画构图,其崇山峻岭、蜿蜒小径和飞泻银瀑展现的优雅美学,与其表达的自然思想同样重要,也为水墨此媒介赋予明确的哲学意涵。

“山鸣水应”专题展览萌生于对风景的思考。风景是由什么元素构成的?我们跟自然景观的关系如何随时间改变?虚拟领域的迅速发展又带来了什么影响?展览探索山水如何形塑我们跟世界的联系,思考山水的当今意义,并寻思景观、时间性和蜕变的概念。

在跟策展人苏筱琪的对谈中,我们讨论山水传统,艺术的感官体验,以及展览如何呈现艺术、社会政治和科技转变的信号。本访问是反思“山鸣水应”展览系列文章的第二部分,点击此处阅读第一部分,看看苏筱琪如何介绍这个展览。

展览以水墨山水的传统为起点,其影响如何贯彻整个展览?

展览起始已展示艺术家以深具创意的方式回应水墨经典的作品。我们挑选了十幅形式不一的抽象画作,由梁铨的平面几何拼贴,到徐冰以汉字绘成群山的《喜马拉雅文字写生手稿》系列概念艺术作品等。胡又笨陈家泠的创作则聚焦纸墨之间的互动,让液态的墨形成地貌。

展厅远景中可见一张桌子,上面展示着一些放在木底座上的混凝土碎片。几件艺术作品并列挂在墙上,背景中的地上还有一件雕塑。

“山鸣水应”展览现场,摄于2024年,摄影:苏筱琪

水墨纸本作品中可见一个由中文字组成的山脉,“树”、“森”、“雨”等字形成景观,将文字与自然景象融合起来。

徐冰,《喜马拉雅文字写生手稿》,1999年,水墨纸本,由艺术家提供,摄影:苏筱琪

墨水纸本画作分成三部分绘在纸上,描绘一个如同森林的场景。树顶有几群鸟飞过,背景中隐隐约约可见山峦。

陈家泠,《依山傍水》,约1990年,墨水纸本,M+,香港,© 陈家泠

展厅远景中可见一张桌子,上面展示着一些放在木底座上的混凝土碎片。几件艺术作品并列挂在墙上,背景中的地上还有一件雕塑。

“山鸣水应”展览现场,摄于2024年,摄影:苏筱琪

水墨纸本作品中可见一个由中文字组成的山脉,“树”、“森”、“雨”等字形成景观,将文字与自然景象融合起来。

徐冰,《喜马拉雅文字写生手稿》,1999年,水墨纸本,由艺术家提供,摄影:苏筱琪

墨水纸本画作分成三部分绘在纸上,描绘一个如同森林的场景。树顶有几群鸟飞过,背景中隐隐约约可见山峦。

陈家泠,《依山傍水》,约1990年,墨水纸本,M+,香港,© 陈家泠

展厅远景中可见一张桌子,上面展示着一些放在木底座上的混凝土碎片。几件艺术作品并列挂在墙上,背景中的地上还有一件雕塑。

“山鸣水应”展览现场,摄于2024年,摄影:苏筱琪

水墨纸本作品中可见一个由中文字组成的山脉,“树”、“森”、“雨”等字形成景观,将文字与自然景象融合起来。

徐冰,《喜马拉雅文字写生手稿》,1999年,水墨纸本,由艺术家提供,摄影:苏筱琪

墨水纸本画作分成三部分绘在纸上,描绘一个如同森林的场景。树顶有几群鸟飞过,背景中隐隐约约可见山峦。

陈家泠,《依山傍水》,约1990年,墨水纸本,M+,香港,© 陈家泠

展厅远景中可见一张桌子,上面展示着一些放在木底座上的混凝土碎片。几件艺术作品并列挂在墙上,背景中的地上还有一件雕塑。

“山鸣水应”展览现场,摄于2024年,摄影:苏筱琪

水墨纸本作品中可见一个由中文字组成的山脉,“树”、“森”、“雨”等字形成景观,将文字与自然景象融合起来。

徐冰,《喜马拉雅文字写生手稿》,1999年,水墨纸本,由艺术家提供,摄影:苏筱琪

墨水纸本画作分成三部分绘在纸上,描绘一个如同森林的场景。树顶有几群鸟飞过,背景中隐隐约约可见山峦。

陈家泠,《依山傍水》,约1990年,墨水纸本,M+,香港,© 陈家泠

杨诘苍长十一米的水墨绢画《白描芥子园(十一日谈系列)》(2009–2014)横跨整幅墙,可当作电影来观赏。在这片森林场景中,人和动物在树丛中交配,探讨权力和支配的主题,还有繁衍和创造生命的自然秩序。

展厅中可见一幅大型的八屏水墨画,当中描绘一个茂密的树木、云朵、石头、人类和动物,它们或在休息,或在社交,或在交配。一人正在欣赏画作。

杨诘苍的《白描芥子园(十一日谈系列)》(2009–2014)于展览现场,摄于2024年,M+,香港,© 杨诘苍,摄影:郑乐天,M+,香港

展厅中央是蔡财德的《文人石》(2013–2018),当中来自新加坡建筑工地的混凝土碎片,置于精雕细琢的漂亮木座上,升华成供人沉思默想之物。俯视着这些石块的是郭城的最新委约作品《成为涟漪》(2024)。这件作品置于大型玻璃橱窗之中,其镜面布料除了真正将观者带入画中,在受动力系统触动时会泛起涟漪,并偶尔映现群山的剪影。笼罩这密闭空间的灵动感,预告着接下来其他展厅提供的灵性体验。

展厅中,一张位于前景的桌子展示着二十一件放在手工木底座上的混凝土碎片。背景中的墙上挂着艺术作品。

“山鸣水应”展览现场,摄于2024年,摄影:郑乐天,M+,香港

近拍桌子上几块放在手作木底座上的混凝土碎片。

蔡财德的《文人石》(2013–2018)局部,摄于2025年,由艺术家借出,摄影:梁仲汶

近拍玻璃后一块镜子似的布料,布料模糊地反映着展厅的模样,表面的影像扭曲,如涟漪一样。

郭城的《成为涟漪》局部(2024),摄于2024年,M+委约创作,2024年,© 郭城,摄影:苏筱琪

展厅中,一张位于前景的桌子展示着二十一件放在手工木底座上的混凝土碎片。背景中的墙上挂着艺术作品。

“山鸣水应”展览现场,摄于2024年,摄影:郑乐天,M+,香港

近拍桌子上几块放在手作木底座上的混凝土碎片。

蔡财德的《文人石》(2013–2018)局部,摄于2025年,由艺术家借出,摄影:梁仲汶

近拍玻璃后一块镜子似的布料,布料模糊地反映着展厅的模样,表面的影像扭曲,如涟漪一样。

郭城的《成为涟漪》局部(2024),摄于2024年,M+委约创作,2024年,© 郭城,摄影:苏筱琪

展厅中,一张位于前景的桌子展示着二十一件放在手工木底座上的混凝土碎片。背景中的墙上挂着艺术作品。

“山鸣水应”展览现场,摄于2024年,摄影:郑乐天,M+,香港

近拍桌子上几块放在手作木底座上的混凝土碎片。

蔡财德的《文人石》(2013–2018)局部,摄于2025年,由艺术家借出,摄影:梁仲汶

近拍玻璃后一块镜子似的布料,布料模糊地反映着展厅的模样,表面的影像扭曲,如涟漪一样。

郭城的《成为涟漪》局部(2024),摄于2024年,M+委约创作,2024年,© 郭城,摄影:苏筱琪

展厅中,一张位于前景的桌子展示着二十一件放在手工木底座上的混凝土碎片。背景中的墙上挂着艺术作品。

“山鸣水应”展览现场,摄于2024年,摄影:郑乐天,M+,香港

近拍桌子上几块放在手作木底座上的混凝土碎片。

蔡财德的《文人石》(2013–2018)局部,摄于2025年,由艺术家借出,摄影:梁仲汶

近拍玻璃后一块镜子似的布料,布料模糊地反映着展厅的模样,表面的影像扭曲,如涟漪一样。

郭城的《成为涟漪》局部(2024),摄于2024年,M+委约创作,2024年,© 郭城,摄影:苏筱琪

展览中的作品如何拓阔山水美学,启迪观看山水的崭新角度?

萩原朔美的《KIRI》(1972)是十六毫米菲林录像,静观山峦自云雾中慢慢展露的情景,呼应山水画的传统;颜磊的照相写实画作则巧妙利用视觉效果。水墨大师王无邪《天地情之十五》(2003)令人联想起俯瞰群山或河流的景致,捕捉日月风霜的变幻。旁边的是韦邦雨四幅画作,将水墨线条流淌在湿濡纸本上的诗意韵律酣畅发挥。

展厅中可见一幅塑胶彩布本画作,以灰色色调及一点蓝色描绘巨石与松树。背景中可见一幅漆画木板画,由彩色的横纹组成。

“山鸣水应”展览现场,摄于2024年,摄影:苏筱琪

展厅中可见一幅塑胶彩布本画作,以灰色色调描绘一只像黑猩猩的生物。画作有着简单的明暗对比,呈现色调分离的效果。前景则有另一幅描绘巨石与松树的画作。

“山鸣水应”展览现场,摄于2024年,摄影:郑乐天,M+,香港

展厅一幅墙上挂着四幅水墨纸本作品,当中可见波浪般的线条。旁边墙上则有一幅水墨设色绢本画作,看似黑白的浮油。

“山鸣水应”展览现场,摄于2024年,摄影:郑乐天,M+,香港

展厅中可见一幅塑胶彩布本画作,以灰色色调及一点蓝色描绘巨石与松树。背景中可见一幅漆画木板画,由彩色的横纹组成。

“山鸣水应”展览现场,摄于2024年,摄影:苏筱琪

展厅中可见一幅塑胶彩布本画作,以灰色色调描绘一只像黑猩猩的生物。画作有着简单的明暗对比,呈现色调分离的效果。前景则有另一幅描绘巨石与松树的画作。

“山鸣水应”展览现场,摄于2024年,摄影:郑乐天,M+,香港

展厅一幅墙上挂着四幅水墨纸本作品,当中可见波浪般的线条。旁边墙上则有一幅水墨设色绢本画作,看似黑白的浮油。

“山鸣水应”展览现场,摄于2024年,摄影:郑乐天,M+,香港

展厅中可见一幅塑胶彩布本画作,以灰色色调及一点蓝色描绘巨石与松树。背景中可见一幅漆画木板画,由彩色的横纹组成。

“山鸣水应”展览现场,摄于2024年,摄影:苏筱琪

展厅中可见一幅塑胶彩布本画作,以灰色色调描绘一只像黑猩猩的生物。画作有着简单的明暗对比,呈现色调分离的效果。前景则有另一幅描绘巨石与松树的画作。

“山鸣水应”展览现场,摄于2024年,摄影:郑乐天,M+,香港

展厅一幅墙上挂着四幅水墨纸本作品,当中可见波浪般的线条。旁边墙上则有一幅水墨设色绢本画作,看似黑白的浮油。

“山鸣水应”展览现场,摄于2024年,摄影:郑乐天,M+,香港

展厅中可见一幅塑胶彩布本画作,以灰色色调及一点蓝色描绘巨石与松树。背景中可见一幅漆画木板画,由彩色的横纹组成。

“山鸣水应”展览现场,摄于2024年,摄影:苏筱琪

展厅中可见一幅塑胶彩布本画作,以灰色色调描绘一只像黑猩猩的生物。画作有着简单的明暗对比,呈现色调分离的效果。前景则有另一幅描绘巨石与松树的画作。

“山鸣水应”展览现场,摄于2024年,摄影:郑乐天,M+,香港

展厅一幅墙上挂着四幅水墨纸本作品,当中可见波浪般的线条。旁边墙上则有一幅水墨设色绢本画作,看似黑白的浮油。

“山鸣水应”展览现场,摄于2024年,摄影:郑乐天,M+,香港

线条与层次也可见于粟津洁的平板印刷画《天 海 西 东》(1980),这是一幅方位地图,当中图像密集分层,标示南北方位的字样则被“海”和“天”的英文字所取代。在陈光辉《风景》(2007)中,传统山水画则经过不同程度的数码抽象处理,再以漆髹在九块木板上。这些作品中所作的实验和新旧配合,包括所用的数码技巧,体现了当代艺术对传统的演绎。

另外,Tanatchai Bandasak和郭鸿蔚的作品探研天然矿石和水晶,让我们明白只要用心,哪怕在大自然最微小的碎片中,也能发现宇宙。

一幅墙上挂着六格乘六格的水彩纸本画作,每幅画作上都绘画了天然矿石。画面右方是一件流动影像作品,当中的荒芜土地上有一块石头。

“山鸣水应”展览现场,摄于2024年,摄影:郑乐天,M+,香港

展览让观众遇上看不见的另类想像世界,这如何跟整体主题扣连?

靳埭强尼古拉斯.帕蒂的画作为这推思式的探索定下基调,探讨如何以艺术表达与这些异世界之间的互动。两幅作品像在叩问:我们如何谈论只能主观想像,而不能普遍传达的灵性维度和彼岸世界的概念?

远景中可见展厅内有两个垂着长发的面具挂在墙上,画面右方则有一件流动影像作投映在萤幕上。背景中另有三件作品挂在墙上。

“山鸣水应”展览现场,摄于2024年,摄影:苏筱琪

盐保朋子丁昌燮的两幅纯白单色作品提供抒情的理解角度。盐保的《天根》(2006)由三幅悬挂着的合成纸组成,纸上的镂空图案以水和根为主题,在灯光照射下投下暗影,让观众得以看清隐藏于背后的实境。丁昌燮的《归77-N》(1977)则鼓励观众向画布上细致的桑皮纸投射自身想像。

张照堂蔚为奇观的十六毫米菲林录像《王船祭典》(1979)记录了台湾三年一度祭拜当地神祇王爷的仪式。《王船祭典》以麦克.欧菲尔德1975年的前卫摇滚专辑《奥玛的黎明》为配乐,将这件作品的意义延伸至本土之外。与其相对的作品是李受俓《火焰变奏3-4》(2013),她在传统画卷上描绘另一种火焰仪式,对称地呈现地狱的情景。

昏暗的展厅中,一件流动影像作品展示一艘大木船被火焰吞噬的情形。

张照堂的《王船祭典》(1979)于展览现场,摄于2024年,M+,香港,© 张照堂,摄影:苏筱琪

传统上,山水画旨在唤起身处自然的感官体验。这展览亦一脉相承,让观众以五感体验艺术品。

展览中有三个展厅都有日光映照,当中的艺术作品与天然光交相辉映,又与经过的游人和室外掠过的飞鸟互动,令人联想起身处大自然的感官体验。王嘉佳的《山内之山》(2024)呈现一个散发缤纷光彩、会旋转的纺织山水景致,围绕它的是互动音响设备,播放大自然层次丰富的天籁之声。

雕塑作品由一个散发缤纷光彩、会旋转的纺织山水景致组成,摆放在黑色正形体底座之上,置于一个有木墙的展厅中。一个细小的黑色扬声器从天花板悬垂下来。

王嘉佳的《山内之山》(2024)于展览现场,摄于2025年,摄影:梁仲汶

李禹焕的大型场域特定装置《关系项──镜之道》(2021/2024)邀请观众踏过碎石和左右两侧各放了一块大石的光滑镜面。镜面无限反射带来宛如河流的动感,石头构成的通道则散发宁静和安稳之感。由清冷的晨光到和暖的暮光,作品皆与自然同步,并借观众踏着碎石的脚步声,创造出浑然天成的旋律。

在明亮的展厅中,两块石头相对而立,放在一块像镜子的长形不锈钢板两边,不锈钢板被浅色的花岗岩碎石包围,并在倒影中反射出石头和展厅的窗户。

李禹焕的《关系项──镜之道》(2021/2024)于展览现场,摄于2024年,由艺术家提供,© Lee Ufan / ADAGP, Paris – SACK, Seoul, 2024,摄影:郑乐天,M+,香港

另一回应大气变化的美妙风景则可在野口勇的雕塑花园中找到。五件镀锌钢雕塑展于香港天际线旁边,每件均由三块平面钢板叠成立体的模样,乃野口勇使用工业物料实验为传统雕塑加添现代意义的标志性作品。《天镜》《雨山》《风斗》《根与茎》《形成中的山脉》(1982–1983,1984和2019年重制)的形态和标题均隐喻自然。在同一个展厅中,王嘉佳的《趋光》(2024)会因应光暗和观众的活动而产生变化万千的音景,以声音为雕塑増添色彩。坐拥名山胜水的香港,同被带入此“山水”展览中,正显示这些美学体验和思考不囿于博物馆的空间。

展厅中有五件置于地上的镀锌钢雕塑,有些部分带尖角,有的线条圆润或镂空。一人在展厅中走过。

野口勇的雕塑花园于展览现场,摄于2024,M+,香港,© The Isamu Noguchi Foundation and Garden Museum, New York / ARS,摄影:梁誉聪,M+,香港

自然景观见证了地球上有众多主宰生命的时程,由悠长的地质年代到不同物种的生命周期不等。这个展览如何投入到这些林林种种的时间尺度,并使之活现观众眼前?

在展出李禹焕和野口勇装置作品之间的房间,时间促成改变、断裂和演变的功能表露无遗。当中展出了阐述不同时间观念的作品,或聚焦稍纵即逝的一瞬,或传达长期持续和周而复始的意念。这些作品呼应展览中其他以时间为本的体验,鼓励观众思索仪式、创作艺术和感知艺术所带来的蜕变过程。

久门刚史的概念性黑白图解推想宇宙时间、自然定律和宇宙。宫岛达男的大型数码装置《Region No. 43701-No. 43900》(1998)呈现一种电子景观,当中欠缺零的跳动数字,反映生生不息的生命定律。里尔吉.迪拉瓦尼的浮雕日历版画《时空旅人的日历A》《B》(2013)呼应此想法,探讨留下痕迹的举动和循环往复的概念。另外,洪树群的双频道录像作品《下午四时》(2016)成为了一个窗口,两组不断循环播放的短片展示海景和岩石模型,明确表达山与水的辩证关系。

数码装置作品由两百个LED计数器组成,这些计数器排成二十个纵列,安装在黑色铝板之中。红色和绿色的灯光在展厅的木地板上反射。

宫岛达男的《Region No. 43701-No. 43900》(1998),摄于2024年,由艺术家提供,© 宫岛达男,摄影:郑乐天,M+,香港

薛子江1950年代的银盐照片述说着那个年代的故事,捕捉群山永恒的壮丽。同样地,荣荣与映里的摄影作品呈现壮阔山景,渺小得近乎看不见的人赤裸躺卧其中,尽显天地之磅薄和时空的宏大秩序。设计师黄炳培的跳字钟《当下2:now》(2011)不断提醒我们活在当下,因为这是我们唯一有可以理解和拥有的时光。刘建华的陶瓷墙雕塑《白纸》(2009)庄严高雅,其令人惊艳的工艺结合了脆弱与壮美,象征着无限可能。这些静止和流动的影像组合起来,为人类的存在提出种种哲学诠释。

远景拍摄的黑墙展厅中,有三件拍摄群山的黑白摄影作品,以及一个以英文写着“现在”的揭页钟。背景中,有一个模糊的人影在两个展厅之间的出入口。

“山鸣水应”展览现场,摄于2024年,摄影:郑乐天,M+,香港

黑墙展厅中,可见三件拍摄群山的黑白摄影作品挂在墙上。一个揭页钟显示着“现在”的英文字样。

“山鸣水应”展览现场,摄于2024年,摄影:梁仲汶

昏暗的展厅中,可见一件双频道流动影像作品,当中两个直向萤幕靠在墙上,播放着海景和岩石模型的画面。

洪树群的《下午四时》(2013–2018)于展览现场,摄于2024年,由艺术家提供,© 洪树群,摄影:Annabel Preston

远景拍摄的黑墙展厅中,有三件拍摄群山的黑白摄影作品,以及一个以英文写着“现在”的揭页钟。背景中,有一个模糊的人影在两个展厅之间的出入口。

“山鸣水应”展览现场,摄于2024年,摄影:郑乐天,M+,香港

黑墙展厅中,可见三件拍摄群山的黑白摄影作品挂在墙上。一个揭页钟显示着“现在”的英文字样。

“山鸣水应”展览现场,摄于2024年,摄影:梁仲汶

昏暗的展厅中,可见一件双频道流动影像作品,当中两个直向萤幕靠在墙上,播放着海景和岩石模型的画面。

洪树群的《下午四时》(2013–2018)于展览现场,摄于2024年,由艺术家提供,© 洪树群,摄影:Annabel Preston

远景拍摄的黑墙展厅中,有三件拍摄群山的黑白摄影作品,以及一个以英文写着“现在”的揭页钟。背景中,有一个模糊的人影在两个展厅之间的出入口。

“山鸣水应”展览现场,摄于2024年,摄影:郑乐天,M+,香港

黑墙展厅中,可见三件拍摄群山的黑白摄影作品挂在墙上。一个揭页钟显示着“现在”的英文字样。

“山鸣水应”展览现场,摄于2024年,摄影:梁仲汶

昏暗的展厅中,可见一件双频道流动影像作品,当中两个直向萤幕靠在墙上,播放着海景和岩石模型的画面。

洪树群的《下午四时》(2013–2018)于展览现场,摄于2024年,由艺术家提供,© 洪树群,摄影:Annabel Preston

远景拍摄的黑墙展厅中,有三件拍摄群山的黑白摄影作品,以及一个以英文写着“现在”的揭页钟。背景中,有一个模糊的人影在两个展厅之间的出入口。

“山鸣水应”展览现场,摄于2024年,摄影:郑乐天,M+,香港

黑墙展厅中,可见三件拍摄群山的黑白摄影作品挂在墙上。一个揭页钟显示着“现在”的英文字样。

“山鸣水应”展览现场,摄于2024年,摄影:梁仲汶

昏暗的展厅中,可见一件双频道流动影像作品,当中两个直向萤幕靠在墙上,播放着海景和岩石模型的画面。

洪树群的《下午四时》(2013–2018)于展览现场,摄于2024年,由艺术家提供,© 洪树群,摄影:Annabel Preston

展览中有运用灯光和声音引导观众探索不同感知和视角的作品吗?

两件新近联合委约作品均提供了灯光和声音体验,分别由阮纯诗亚玛.金华创作。阮纯诗的多频道录像装置《无声的四十七日》(2024)聚焦于历史时间,这是为人类生命提供语境和动力的要素。片中热带森林和原始山区部落的流动影像,以及美国和越南战争电影片段,凸显了东南亚历史如何在外国统治、战争和主流媒体的影响下被扭曲。

这个传递泛灵思想的装置呈现了多元视角,与金华的七频道录像《孔雀之墓》(2023)互相呼应。当中的影像和文字来而复去,诉说一系列有关人类行为的寓言。善与恶在社会并存,而不会发光的星球在太阳照耀下,也能熠熠生辉。阮纯诗和金华的作品均放弃单一画面和观点,营造饶富意义的失向感,凸显采用多种视角和切入点思考复杂社会问题之必要。

黑暗的展厅中,展示着一件七频道录像装置。当中的萤幕可见树的枝叶和天空。

亚玛.金华的《孔雀之墓(2023)于展览现场,摄于2024年,M+,香港,M+及沙迦艺术基金会委约作品,2023年,© 亚玛・金华,摄影:梁誉聪,M+,香港

在人类世,鲜少有未被人类干涉的地景。关于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展览有想表达的吗?

展览反思人类介入自然的行为:这既是追求进步的必要之举,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审慎地管理资源的重大责任。两者之间的矛盾,就反映于一系列以出乎意料的方式将多种物料并置的作品中。于吉的水泥雕塑展示了两个方向相反、被铁环捆系的身躯,而与之并列的是安齐重男1976年拍摄的照片,相中拍摄菅木志雄创作的小型抽象雕塑,示范了将迥异物料聚结一起的可能性。在杨心广《絜矩》(2007),两组石头体现两种并存的秩序:一种规矩方正,另一种松散浑圆,两者却是由同一批石头而来,必要且相辅相成。最后,陈丽同貌似图腾的雕塑《无尽的消耗》(2015–2017)乃以包装废料构成,以石膏覆盖后恍如大理石。

一件由水泥和铁创作而成的雕塑,可见两个方向相反的“V”形身躯以铁环捆绑在一起。旁边的墙上挂了一件流动影像作品,画面显示一个俯伏在地上的赤裸女人。

“山鸣水应”展览现场,摄于2024年,摄影:苏筱琪

黑白摄影作品中可见一段锯好的木材,上方放着两块石头。左方的石头被布料绑在木材上,右方的石头则压在布料之上。这幅照片放在有白墙的展厅中展出。

安齐重男的《菅木志雄,1976年11月16日东京Maki画廊》(1976)于展览现场,摄于2024年,M+,香港,© Estate of Shigeo Anzaï courtesy of Zeit-Foto,摄影:Annabel Preston

展厅的墙前有一件高耸的图腾状雕塑,由包装废料以石膏覆盖组成,恍如大理石。其影子投在墙上。

陈丽同的《无尽的消耗》(2015–2017)于展览现场,摄于2024年,M+,香港,M+新艺术委员会购藏基金购置,2020年,© 陈丽同,摄影:Annabel Preston

一件由水泥和铁创作而成的雕塑,可见两个方向相反的“V”形身躯以铁环捆绑在一起。旁边的墙上挂了一件流动影像作品,画面显示一个俯伏在地上的赤裸女人。

“山鸣水应”展览现场,摄于2024年,摄影:苏筱琪

黑白摄影作品中可见一段锯好的木材,上方放着两块石头。左方的石头被布料绑在木材上,右方的石头则压在布料之上。这幅照片放在有白墙的展厅中展出。

安齐重男的《菅木志雄,1976年11月16日东京Maki画廊》(1976)于展览现场,摄于2024年,M+,香港,© Estate of Shigeo Anzaï courtesy of Zeit-Foto,摄影:Annabel Preston

展厅的墙前有一件高耸的图腾状雕塑,由包装废料以石膏覆盖组成,恍如大理石。其影子投在墙上。

陈丽同的《无尽的消耗》(2015–2017)于展览现场,摄于2024年,M+,香港,M+新艺术委员会购藏基金购置,2020年,© 陈丽同,摄影:Annabel Preston

一件由水泥和铁创作而成的雕塑,可见两个方向相反的“V”形身躯以铁环捆绑在一起。旁边的墙上挂了一件流动影像作品,画面显示一个俯伏在地上的赤裸女人。

“山鸣水应”展览现场,摄于2024年,摄影:苏筱琪

黑白摄影作品中可见一段锯好的木材,上方放着两块石头。左方的石头被布料绑在木材上,右方的石头则压在布料之上。这幅照片放在有白墙的展厅中展出。

安齐重男的《菅木志雄,1976年11月16日东京Maki画廊》(1976)于展览现场,摄于2024年,M+,香港,© Estate of Shigeo Anzaï courtesy of Zeit-Foto,摄影:Annabel Preston

展厅的墙前有一件高耸的图腾状雕塑,由包装废料以石膏覆盖组成,恍如大理石。其影子投在墙上。

陈丽同的《无尽的消耗》(2015–2017)于展览现场,摄于2024年,M+,香港,M+新艺术委员会购藏基金购置,2020年,© 陈丽同,摄影:Annabel Preston

一件由水泥和铁创作而成的雕塑,可见两个方向相反的“V”形身躯以铁环捆绑在一起。旁边的墙上挂了一件流动影像作品,画面显示一个俯伏在地上的赤裸女人。

“山鸣水应”展览现场,摄于2024年,摄影:苏筱琪

黑白摄影作品中可见一段锯好的木材,上方放着两块石头。左方的石头被布料绑在木材上,右方的石头则压在布料之上。这幅照片放在有白墙的展厅中展出。

安齐重男的《菅木志雄,1976年11月16日东京Maki画廊》(1976)于展览现场,摄于2024年,M+,香港,© Estate of Shigeo Anzaï courtesy of Zeit-Foto,摄影:Annabel Preston

展厅的墙前有一件高耸的图腾状雕塑,由包装废料以石膏覆盖组成,恍如大理石。其影子投在墙上。

陈丽同的《无尽的消耗》(2015–2017)于展览现场,摄于2024年,M+,香港,M+新艺术委员会购藏基金购置,2020年,© 陈丽同,摄影:Annabel Preston

固体和液体的互动亦可见于一些作品之中。 谢南星偌大的油画描绘了缓缓流淌的油污,提醒我们环境危机的迫切;赵无极1960年代的蚀刻版画则捕捉海洋的暴烈。 吉冈德仁匠心巧制的光学玻璃长凳《水方块》(2002)晶莹剔透,蕴藏光采,与前述的暗黑水流形成对比,反映没有什么是静止的,一切皆变动不居。

白墙展厅的前景中有一张半透明玻璃长凳,背后有三幅画作挂在墙上,其中一幅清晰地描绘黑色的油污。

“山鸣水应”展览现场,摄于2024年,摄影:梁誉聪,M+,香港

同为女性的安娜.曼迪耶塔童文敏在录像作品中叙述个人跟土地的互动:前者以移民身分与新的地方建立起实在的联系,后者则通过感受亘古亘今的自然力量,加深对世界的了解。二人简单却有力的举动,彰显以肉身介入地景虽劳神费力,成果却是丰饶可观。

相比之下,刘窗影响巨大的录像装置作品《比特币矿和少数民族田野录音》(2018)以创意手法,揭露国家急剧改造土地的影响。作品描述横跨数个国家、人口近一亿、位处东南亚地块的赞米亚地区。中国政府原在那里投入巨资,兴建大型水利基建,然而该地近日则改变用途,成为中国最大的比特币矿场。与这些产业并存的山区少数民族,则透过保存其多元化的语言和民族传统,抵抗中央权力的侵蚀。三频道的录像结合赞米亚的历史和当代影像,以及世界科幻电影经典,严肃地探讨赞米亚错综复杂的历史,凸显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愈发为科技所左右,带出激进的推想式土地改造,并非仅是未来主义小说的幻想。

昏暗的展厅中有一件三频道录像装置。画面从左到右显示一个戴了五只耳环的耳朵特写,一个身处郊外、手拿套上红色电话壳的手提电话的年轻女子,以及同一个女子微笑着的侧脸。

刘窗的《比特币矿和少数民族田野录音》(2018)于展览现场,摄于2024年,由艺术家借出,尚待完成收藏程序,© Liu Chuang,摄影:梁誉聪,M+,香港

通讯的主题贯彻整个展览,可以细说其脉络吗?

现代通讯的重要性是展览重要一环。野口勇的《〈无线护士〉婴儿监察器及〈守护人〉扬声器》(1973)将扬声器和抽象头形婴儿监察器之间无形的沟通呈现眼前。各个展厅还展出了其他M+设计藏品,包括仓俣史朗宛如白色幽灵的《灯(Oba-Q)》(1972),以及收音机和手机等,让观众反思这些透过无形的电波和电子讯号操作的通讯仪器,除了发挥本来的功能外,还如何促成了不时被数码因素干扰和带动的当代通讯仪式和形式。就像刘窗作品中的故事一样,这些基建普遍地点荒僻,不为用家所知;然而,其对自然的实质影响却异常真实,因层层通讯网络遍布天下,已形成看不见的平行世界。当我们利用自然资源驱动庞大的电脑农场和数码资讯,科技的进步将地球物质由实体原子转化为数码信息,最终会达至饱和,即数码位元超越地球原子数量的境地。[1] 科学家预测当数码内容超过地球质量的一半,资讯灾难将会发生。[2]

玻璃箱内放了一个有两个组件的婴儿监察器,包括米色钢制发射器,和形如剑道面具的黑色接收器。

野口勇的《无线护士》婴儿监察器及《守护人》扬声器(1973)于展览现场,摄于2025年,M+,香港,摄影:梁仲汶

一盏灯在昏暗的展厅中亮着,其灯罩的形态就像垂下的布料。这盏灯从内发光,使其雕塑般的形状份外明显。

仓俣史朗的《灯(Oba-Q)》(1972)于展览现场,摄于2025年,M+,香港,© 版权所有,摄影:梁仲汶

展厅中的玻璃箱内展示一个垂直放在底座上的灰色长方形手提电话,电话上有把手、按钮、萤幕和天线。

田中一雄的《手提电话,TZ-803型》(1989)于展览现场,摄于2025年,M+,香港,© 版权所有,摄影:梁仲汶

玻璃箱内放了一个有两个组件的婴儿监察器,包括米色钢制发射器,和形如剑道面具的黑色接收器。

野口勇的《无线护士》婴儿监察器及《守护人》扬声器(1973)于展览现场,摄于2025年,M+,香港,摄影:梁仲汶

一盏灯在昏暗的展厅中亮着,其灯罩的形态就像垂下的布料。这盏灯从内发光,使其雕塑般的形状份外明显。

仓俣史朗的《灯(Oba-Q)》(1972)于展览现场,摄于2025年,M+,香港,© 版权所有,摄影:梁仲汶

展厅中的玻璃箱内展示一个垂直放在底座上的灰色长方形手提电话,电话上有把手、按钮、萤幕和天线。

田中一雄的《手提电话,TZ-803型》(1989)于展览现场,摄于2025年,M+,香港,© 版权所有,摄影:梁仲汶

玻璃箱内放了一个有两个组件的婴儿监察器,包括米色钢制发射器,和形如剑道面具的黑色接收器。

野口勇的《无线护士》婴儿监察器及《守护人》扬声器(1973)于展览现场,摄于2025年,M+,香港,摄影:梁仲汶

一盏灯在昏暗的展厅中亮着,其灯罩的形态就像垂下的布料。这盏灯从内发光,使其雕塑般的形状份外明显。

仓俣史朗的《灯(Oba-Q)》(1972)于展览现场,摄于2025年,M+,香港,© 版权所有,摄影:梁仲汶

展厅中的玻璃箱内展示一个垂直放在底座上的灰色长方形手提电话,电话上有把手、按钮、萤幕和天线。

田中一雄的《手提电话,TZ-803型》(1989)于展览现场,摄于2025年,M+,香港,© 版权所有,摄影:梁仲汶

玻璃箱内放了一个有两个组件的婴儿监察器,包括米色钢制发射器,和形如剑道面具的黑色接收器。

野口勇的《无线护士》婴儿监察器及《守护人》扬声器(1973)于展览现场,摄于2025年,M+,香港,摄影:梁仲汶

一盏灯在昏暗的展厅中亮着,其灯罩的形态就像垂下的布料。这盏灯从内发光,使其雕塑般的形状份外明显。

仓俣史朗的《灯(Oba-Q)》(1972)于展览现场,摄于2025年,M+,香港,© 版权所有,摄影:梁仲汶

展厅中的玻璃箱内展示一个垂直放在底座上的灰色长方形手提电话,电话上有把手、按钮、萤幕和天线。

田中一雄的《手提电话,TZ-803型》(1989)于展览现场,摄于2025年,M+,香港,© 版权所有,摄影:梁仲汶

朴铉基《无题》(1987/2018)总结了展览对自然与科技的探索。作品中的两栋电视机堆叠在石头上,萤幕同时播放石头堆叠的画面,让人深思物品的物质性,和以萤幕逸越物质性的创作手法。

展厅中有六台叠成两叠的阴极射线管显示器,与石头一同展示。萤幕上的画面中可见石头,显示器的底部和顶部也放置了真正的石头在。

朴铉基的《无题》(1987/2018)于展览现场,摄于2024年,M+,香港,© Park Hyunki Estate,摄影:M+,香港

因修护需要,“山鸣水应”展览的作品会定期轮换。

订阅最新消息!

  • 收取M+与西九文化区的最新情况
  • 探索M+杂志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选择你希望收取的内容
  • 随时取消订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