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和复制:草间弥生的《积累 No.14a》
这幅作品上密密麻麻贴满带有红白蓝色条纹的空邮贴纸,令人眼花缭乱。一如草间弥生的许多其他作品,将物件密集而重复地积累,一直是她常用的创作手法。她曾说自己年幼时,看见家后方的「河道上铺了数百万颗白色石头,构成一个神秘景象」,这种丰富得不可胜数的景象令她为之着迷,因此重复和复制就成了她的招牌技法,一直贯穿于其作品。
1950年代末,草间弥生在大幅画布上重复画上细小圆圈,营造令人目眩的效果,创作出著名的《无限的网》系列。 1961年,一位评论家看了草间那幅长达十米的《无限的网》后说:「她不想她的画结束。」其后草间把重复的欲望投向立体事物,开始在家具和其他日常物品上,附加无数形状像阳具的细小填充布袋,这些作品后来被称为《积累》。
她在1962年亲手缝制了数百个白色布制填充物,覆盖在一张原本再平凡不过的椅子上,把椅子成为积累的宿主,创作出《积累 No. 1》这件重要作品。她还运用五花八门的物料,以类似手法创作拼贴画,这幅贴满空邮贴纸的作品就是一例。诚如有评论家所说,草间清楚知道「如何将一个微小的元素不断重复,直到产生蔚为奇观的统一体」。 [1]
草间在1961年写了〈在积累的魔咒下〉一文,述说自己对积累的执迷:「我常一口气工作五十到六十个小时。我渐渐感到自己堕进积累和重复的魔咒,深陷网中;网从自身扩展,逸越画布,覆盖地板、桌子和所有地方,甚至整个可见的宇宙。我总是站在执迷的中央,对抗体内对积累和重复的狂热,迷失在这将我攫住、无以名状的魔咒里。」
绘画那些巨大的无限的网画作,以及在大片面积上缝制软雕塑,或许让草间将她的创作执念充分发挥。可是,有些文章却引用精神病学的研究,将这种行为与人格障碍拉上关系。然而,这种耗时费工的创作过程亦令草间精疲力竭,甚至需要入院治疗。
草间那些同样大受人喜爱的「无限镜屋」,其实也是衍生自她对积累的偏执,她发现利用镜子可以无限地复制倒影,就以这种光学现象来拓展她积累物件的手法。
在电邮和各种流动通讯软件大行其道的今天,还会寄信的人已少之又少,连带年轻一代或许也很少见过这种空邮贴纸。不过,在草间弥生创作《积累 No.14a》的1960年代初,空邮贴纸是一般人都熟悉的寻常事物,贯彻她常用家具甚至通心粉等日常物件创作的做法。在现今电子通讯时代再来欣赏这件作品,这种对于素材的陌生感,或许又为当代观赏者带来一扇窥见过去生活方式的窗口。
本文于2022年12月14日首刊于《明报》,现经编改及翻译发布于此。原作者:林立伟;编改:网络编辑梁仲汶。除另有标注,所有作品:M+,香港
M+的「草间弥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展览是草间弥生在日本以外的亚洲地区举行的最大回顾展。发掘更多关于草间弥生超凡绚烂的艺术之路,见证艺术连系人心、治愈心灵的力量。
- 1.
Lil Picard, ‘Kiihler Wind des Nihlismus’ [Cool Wind of Nihilism], Die Welt, 5 March 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