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的当代诠释
“山鸣水应”展览现场,摄于2024年,摄影:梁誉聪,M+,香港
M+策展人苏筱琪深入探讨“山鸣水应”展览背后的灵感,剖析传统山水画的重要元素,以及这些元素如何转化成展览中的作品。
展览“山鸣水应”展出逾一百件M+藏品、三件场域特定委约作品,以及数件借展的重要藏品。顾名思义,此展览的策展根据,是不同艺术领域作品之间的共鸣、情感联系,以至形式和概念的共通之处,所选作品主要为亚洲过去六十年的创作。展览并不聚焦于千年来围绕水墨传统的丰富学术研究,而是另辟蹊径,以山水继续深远启发当今艺术家创作的重要层面为灵感。
“山鸣水应”展览现场,摄于2024年,摄影:梁誉聪,M+,香港
展览理所当然地诘问风景这个永恒且普世性的主题。它彰显艺术家对艺术史,以至其周边土地的美学、心理与政治潜力的不断发掘和参与。传统水墨画的重要特色之一,是每幅画当中的多点透视,由岩石、溪水和树木的细描,到山海的鸟瞰不等。这迥异于西方传统的单点透视,即从单一视点出发的直线观察方式。鉴赏山水作品旨在动用五感去看、去听、去感受,甚至嗅出当中所绘的事物和景致。这种使人亲临其境的手法,将观者置于体验的中心,而展览透过在不同展厅中相互呼应的感官刺激,将体验变得可触可感。
阮纯诗的《无声的四十七日》(2024)于展览现场,摄于2024年,由Han Nefkens Foundation、森美术馆、M+及新加坡美术馆委约创作,尚待完成收藏程序,摄影:苏筱琪
在中国文人传统,展卷观画是一件盛事。学者聚首一堂,去观赏、研究和评论艺术品、书法和诗词。这些文人雅集让士人展示其修养,抒发其情感。鉴赏这些作品,激发起关于社会和政治的对话,引发艺术家对于无形无象的精神世界,以其想像力进行思想上的推想。此展览将不同领域的作品并置,使其特定功能和现实之间的流动转换更显而易见,成为观者徜徉其中的切入点。展览中处处可见的萤幕和声音科技,也凸显现实和数码世界之间越发明显的分野。开启投影机、电视萤幕和扩音器,犹如打开新的领域,与展卷观画之举如出一辙。展览中的部分数码作品更由艺术家遥距操控,进一步模糊地域观念。
杨诘苍,《白描芥子园(十一日谈系列)》,水墨矿彩绢本裱于画布,M+,香港,© 杨诘苍
展览的策展重点之一,是山与水的辩证关系。将“山水”分拆来看,这两种一固体一液态、一静一动的对立元素,产生了引人入胜的张力。然而,它们原是相互依存──山得形于水;水遇山化雨;水体干涸后又会结晶成岩石沙漠。这两种元素的共通之处,是同为社会工业化及其后的数码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原料和能源。这些现代化的革命性时刻大大改变了我们与世界的关系,并促使我们在展览中扩展自然的主题,在思考山水于当今的意义之时,纳入人造的现实和虚拟环境。“山鸣水应”最终想传达的,是时间的观念、更替的迹象、互为呼应的艺术和社会变迁,以及那些流传至今、历经演变或复兴并在传承延续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仪式。
刘窗的《比特币矿和少数民族田野录音》(2018)于展览现场,摄于2024年,由艺术家借出,尚待完成收藏程序,© Liu Chuang,摄影:梁誉聪,M+,香港
展览的结构如根茎般开展,没始无终,正呼应我们的网络世界,并由众多不断推陈出新的跨领域作品赋予生机和动力。作为以M+馆藏为主的思辨式专题展览,它展示了艺术品在空间中的力量,邀请我们全身心投入、自觉地体验时间的流逝。展览捕捉了山水前瞻和开放的哲学精髓,将观者置于体验的中心,让他们自主地在实体、虚拟和想像的现实夹缝中创造意义。
本文是反思“山鸣水应”展览系列文章的第一部分,密切留意第二部分的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