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本网页已自動翻译成简体中文。

横幅长方画布上涂满厚重的白色油彩。油彩上有多行以铅笔横向绘画的重复线条,每行上下紧接,填满整幅画面。

生于1931年的朴在弘,年少时见证朝鲜日治时期结束并于1945年独立,却迎来南北开战,更分别被两韩的军队强制征兵。热爱艺术的他,挨过战火洗礼后,辗转修毕弘益大学绘画系的学位课程。1955年,为避开李承晚政府在停战两年下的再次征召,朴在弘于毕业礼前逃去,并在乱流下改名朴栖甫,追寻艺术之路。

艺术家朴栖甫身穿橙色上衣、白色休闲裤,坐在一个修剪整齐的庭院之中。他双手的重心放在前方的手杖,面带微笑望向镜头。

艺术家朴栖甫的肖像,摄影:Kim Youngrim,图片由国际画廊(Kukje Gallery)提供

朴栖甫在动荡之中成长,其艺术家及逃兵通缉犯身分亦令他的生活甚为艰难。他在穷困下组织家庭,及后更因体制角力而被迫辞去于母校的教席。然而,种种高低起伏却令朴栖甫变得更倔强。适逢不定形艺术在二战后的西欧冒起,推崇奔放的自我表现及媒材应用的新方向,朴栖甫自1957年起成为韩国首批推动此风格的艺术家,以澎湃的抽象手法,流露枪林弹雨带来的恐惧与内心积存的悲愤。其后,他于1961年驻留法国一年左右,得以深入地研究抽象美学,并在返韩后力求突破。几乎同一时期,其二儿子的一个行为,也正好给他带来了启示。

1967年的某天,其三岁的二儿子正在学写字,尝试良久也未能将字工整地写进方格内,弄得纸上满是拭擦痕迹。他为之泄气,于是无视边界,使劲地用铅笔不断乱涂。目睹这组重复的宣泄动作,朴栖甫随即明了,比起放大情感,将之排解可能才是自己所需。[1]

横幅长方画布上涂满厚重的白色油彩。油彩上有十多行以铅笔横向绘画的圈线,每行上下紧接,填满整幅画面。

朴栖甫的大型画作《描法10–72号》聚焦于探索铅笔与油彩这两大西洋媒材间的张力。他用铅笔在油彩未干的画布上,有序地横向刻画线条,油彩随之形成纹路,笔迹亦变得朦胧难辨, © 朴栖甫

经过持续摸索,朴栖甫由强烈的画风转趋内敛,并于同年发展出别树一格的《描法》系列,韩语标题为「묘법」(myobop)。他花了五年时间秘密钻研这种风格,直至认为自己的手法变得成熟,终在1973年发表这个系列。M+藏品《描法10-72号》属该五年里完成的早期作品。

韩语「묘법」 意指描绘的法则,而取自法文的标题「écriture」则可解作书写的动作、文字和笔迹,甚至在宗教层面有经文的意思。朴栖甫于此系列解构绘画与书写的行为,但却没有具体指涉特定的释义、图像或形体。[2] 朴栖甫选用了法文标题,也许源自他的法国体验,亦有人另有解读,认为这暗示了移译艺术语言时在不同语境中蕴含的微妙差异,皆因不同语言本来就来自不同地理位置,带有不同文化背景。

朴栖甫在其创作中,以铅笔在未干的白色油彩表面重覆绘上多行凹凸交融、上下来回的朦胧线条,表现了作画时的一呼一吸。白、黑和灰的中性色调扣连着他回忆中故居被熏黑的白墙,配以简单又重复的笔法,带柔和光泽的铅笔与油彩,呈现出媒材间的张力。他将焦点放在传统绘画媒介的运用,促使观者留意作品的物质性和肌理,联想持续的作画动作和富节奏感的构图过程,并提升至精神性的梳理。

此前,朴栖甫已对道家及佛教思想颇有兴趣,希望用以建立创作上的一套哲学。他曾于一个专访忆述向僧侣求教如何成为一名优秀艺术家的故事。僧侣提议他可反复诵念自己的名字,以观照自己步向开悟境界。后来,朴栖甫受二儿子启发,视绘画《描法》系列为自我修行。他全神贯注在铅笔末端,秉持道家「无为」的信念,顺任线条、色彩自然的偏差及变化,自律地交织紧密的构图,清空复杂的情感,从烦恼与欲望中抽离,进入纯粹的平静,进而追求自身、动作与作品、感知空间「合一」。这是朴栖甫眼中单色画的要领。

M+的展览「个体 · 源流 · 表现」展出朴栖甫等单色画艺术家,他们都均将传统的绘画概念及韩国物料融合国际的抽象艺术语言

在社会背景带动同时,韩国单色画的启蒙也源于大批韩国艺术家受到海外崛起的抽象表现主义影响,而朴栖甫被公认为倡导这风格的先驱之一。然而,韩国单色画有别于国际间的单色画风潮──力图消减传统上对视觉元素的大量采用,亦跟经常与单色画扯上关系的极简主义不同,后者的重点在于消弥对解读情感的需要。

在朴栖甫眼中,韩国单色画的出发点是透过色调、层次的堆叠,内化及专心致志地排空多余能量。它於表面的实际行动和内在的精神状态都与极简主义大相径庭。这大概解释了,比起直接称为「monochrome painting」,为何韩国单色画的英文会使用韩文译音「Dansaekhwa」 作区分。单色画承载的,远超过字面上的单色之意。

而当单色画逐渐发展成集体风格,它在战后韩国投射了没外部干扰、客观存在的寂静空间,牵引创作者自身及观者整顿思绪,感受一种豁然释放,摆脱内心声嘶力竭的呐喊。时至今日,当不同时代背景的我们跃进这群连绵不绝的线条里,在无尽及交缠之中,或许也可找到通往「空」的桥梁,助我们于日后有更宽余的内心,感应事、情的进出。

本文于2022年12月22日首刊于《明报》,现经编改及翻译发布于此。原作者:黄家彦;编改:网络编辑梁仲汶。

《描法10–72号》现于M+南展厅的「个体 · 源流 · 表现」中展出。

页顶图片:朴栖甫《描法10-72号》(局部),1972年,油彩和铅笔布本,M+,香港,© 朴栖甫

  1. 1.

    Kwon Mee-yoo, ‘Park Seo-bo tirelessly pours himself into art’, The Korea Times, 2019

  2. 2.

    Park Seo-bo, ‘I am an Artist Who Cannot Be Represented’, in Dansaekhwa: 1960s-2010s: Primary Documents on Korean Abstract Painting, ed. Koo Jin-Kyung, Yoon Jin Sup, Lee Phil, Chung Moojeong (Seoul: Korea Arts Management Service, 2017) 23-25

黄家彦
黄家彦

黄家彦是M+策展助理 。

订阅最新消息!

  • 收取M+与西九文化区的最新情况
  • 探索M+杂志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选择你希望收取的内容
  • 随时取消订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