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文稿
范加:(英语)大家应该比较熟悉我以生物物质创作的作品,将它们嵌入雕塑之内,或者融合在一起,但我的目的是淡化这些常与身分密切相关的物质,拥有的拟人化特质。我之所以运用这些物质,是想提出以这些物质创作。
其实跟在工作室内制作石膏像,或是吹玻璃和雕刻玻璃纤维没有两样。「内在风景」或「内在创伤」,所说的是不能言喻的经历,你只能从内感受。
《Sites of Wounding》的概念,实际上是取自一本讲述如何从香木的树干提取沉香这种香料的说明手册。当中提到当人从树干钻洞或把它切割、砍削,该处就称为site of wounding(受伤部位)。这其实延续了我在2020年开展一个项目,那个项目聚焦于香港原生的生物品种,沉香亦与「香港」这个名字的起源相关,皆因这个地方自宋朝起已外销沉香,它也回应了香港的身分。
基本上,要令香木分泌沉香,首先它要受一点损伤启动它的免疫系统,没有受伤的香木其实相当多孔。体现树木能在受伤部位重生的特质,这是我尝试去展开的叙事。它所触及的概念不只是关乎归属感,而是以非人类身体作为原料去体现人体内的某种创伤,不论是由文化或社会方面造成的创伤。
我在东京国立博物馆找到这些研究镰仓时代佛像内部的期刊,表面所见的和内部完全不一样。因此,我在那里待了很久,以研究这些雕塑。
为了取得沉香你要很清楚看见伤口的形状,并将内部雕刻出来。因此,我去做了电脑断层扫描(CT scan),并将我的身体内部打印出来,制作出这些有关内部风景的雕塑。这是我做CT scan得来的右腿肌肉横切面,共有六个。而这是其中一部分,挂在墙身的作品是另一部分。
(英语)这次,我真正的想做是探讨墙作为物件和材料,还有探究展厅作为材料。因此,三件作品都嵌入展厅的墙中,墙上有缝隙让你看进去。
艺术和科学基本上都是发问的方式。对我而言,它们并不矛盾回想我在求学时期学习制作玻璃,也是因为我对事物是如何制造、由什么制造,以及我可用哪些方法去制造非常着迷。我所问的这些问题,不光是应用在物件上,也能应用在我的身体和身分上。例如,女性特质是怎样形成?男性特质又是从何而来?黑色素是怎样产生的?如果我继续问,最后会得到怎样奇特的问题?这跟艺术一样,两者都引发更多的提问。
范加经常利用有机物料和其他与身体相关的元素,探索自然和生命的各种可能。在其创作的生物形态和富有触感的雕塑中,范加将人体皮肤(活生生的生物组织)的视觉元素和冷冰冰的实验室工具并置,借此撩动观众发自肺腑的回应。范加一直以创作审视性、性别、种族和物种等复杂观念,借此质疑对立的概念和二元思维。
范加在2020年开展其多章节作品《Sites of Wounding》,自此以非人类生物和生态系统为概念,探索物种与亲缘关系之间的连系。此作的第二部分《Sites of Wounding: Chapter 2》在「希克奖2023」展览中展出,研究香港原生的濒危植物土沉香。土沉香是名贵香料沉香的来源,而沉香的形成,则是从树干受到真菌入侵或外部损伤后分泌出带有香味的树脂而来。
为创作「希克奖2023」展览的项目,范加扫描自身身体,以3D打印技术复制其肌肉组织和内脏,然后将之固定在染色玻璃球上。其中3D打印雕塑《内藏》跟两个玻璃球《所有名词都是错的》和《所有名字都是名词》都嵌入墙中,把展厅化成受伤的躯体。另外还有一件录像作品追溯土沉香与香港的渊源,这个昔日香业贸易的重要港口,因贩香运香而得名为「香港」。
制作人员
- 监制
M+
- 香港手语
香港展能艺术会
- 影片制作
流动影像工作室
- 制片
王伟健、陈咏姿
- 摄影指导
张旻匡
- 摄影
刘子康、谢百闰、叶耀东
- 剪接
刘子康、王伟健
- 调色
张旻匡
- 文本翻译
陈思祥
- M+制片
张嘉琳
- M+策展研究
谭雪凝、龙云、黄家彦
- M+文本及字幕编辑
梁仲汶、林立伟
- 特别鸣谢
范加、苏浚
特别鸣谢香港展能艺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