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文稿
(原文:英语)
木下一:望着香港的天际线,我发觉香港的魅力、香港的形象就在于其海港和背后的太平山。前景的建筑物,一片密密麻麻。我觉得香港是一个充满矛盾景象的城市,但亦因此而充满生命力。多元混杂的建筑风格,也许正反映这个情况。
当时的城市面貌带有强烈的殖民地色彩。市内有不少殖民地时期的建筑,如太子大厦。还有旧邮政总局。殖民地建筑随处可见。香港是一个人口稠密的城市,建筑物唯有向上发展。康乐大厦,现称怡和大厦,基本上是一座塔型建筑物。高楼拔地而起,地面则预留空间作开放式广场。为方便行人来往,我们兴建了一条横跨干诺道的行人天桥。中区行人天桥系统便是由此展开。始于康乐大厦,横跨干诺道。
我们必须建造窗户,将光线引入办公室。我将其中一些设计方案带返家中,妻子Lana边看边说:「噢,看起来好沉闷,你为什么不尝试其他,例如圆圈?」知名艺术家维特·瓦萨雷利以方形和圆形进行创作。我十分欣赏那幅作品,因此兴起采用相同手法的念头。于是,我们就着手为办公室设计圆形的窗户。
在香港这个商业化的地方,实践建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主要都是建造摩天大楼。我对应否留在香港发展感到犹疑,于是征询妻子Lana的意见。她说:「你为什么想离开?」我说:「香港是文化沙漠,优质设计难有作为。」她回答:「那你为何不去挑战现状?为什么不做些事情去改变它?」面对这个事实与挑战,我接受邀约成为(巴马丹拿的)合伙人,竭尽所能为他们设计出最理想的方案。我从没后悔。我决心全力以赴,在建筑界尽展所长。
了解加拿大建筑师木下一如何推动香港成为全球具代表性的垂直城市之一。影片设香港手语。
香港地标建筑廿八载
这座电力变压站建于香港中环半山,由于委约方香港电灯公司于兴建期间决定把公司总部迁往上址,令这个原本只是用作配电的项目更显重要。大楼为由两根墩柱支撑的横向矩形建筑体,左右两侧为悬臂式建筑结构。整座建筑犹如桥梁般横跨溪谷中的山涧。大楼有两个楼层以玻璃幕墙环绕,其上方楼层则使用混凝土立面,予人轻盈的感觉,仿佛飘浮于半空。工程师Heinz Rust在当时加入巴马丹拿,参与构思其创新的结构。屋顶有两个突出的锥形物体,用以保护来自周边山丘的电缆。
香港不宜居?
作为一名充满热忱的收藏家,木下一最初认为香港的商业价值比文化高,并非一个宜居的城市。他对这座城市的建筑设计机会抱持怀疑态度,但妻子张婉笑却鼓励他把看到的缺点当作是设计难题,待他以更完善的建筑和基础建设来解决。
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针对香港高楼林立、极度都市化和稠密的人口,木下一的研究旨在为香港提供有效纾缓这些问题的基础建设。中环至半山自动扶手电梯的长度冠绝全球,是港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系统。怡和大厦则是香港行人天桥系统发展的关键一环,天桥连接了不少西区至湾仔的建筑物,你若掌握了如何穿梭于这些天桥捷径,或许就称得上是地道的香港人。
制作人员
- 监制
M+
- 香港手语
香港展能艺术会
- 影片制作
王伟健
- 策划研究
黎颖、彭绮云
- M+制片人
Lara Day、苏浚
- 特别鸣谢
陈伯康、张婉笑、木下一、Michael Rogge、巴马丹拿建筑及工程师有限公司
特别鸣谢香港展能艺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