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空间与离散处境──陈金霖的《愿你生活多姿多彩》
陈金霖在其1997年的纪录片《愿你生活多姿多彩》中走访各地,横跨几个世代及不同文化,追溯她因政治因素而被迫流散的印尼华裔家族史,并借此探索文化认同、过渡空间、分裂身分等复杂概念。
艺术家兼录像创作人陈金霖长一小时的自传式纪录片《愿你生活多姿多彩》(1997)是首届“移动中的城市”展览的参展作品。该展览于1997年底在维也纳分离派展览馆举行,其后巡回各地,探讨于世纪之交亚洲城市内外的巨变,陈金霖这部纪录片正好借散居海外的华人探讨此等转变。
受荷兰公共电视台委约拍摄的《愿你生活多姿多彩》是陈金霖首部执导作品。这位艺术家在片中追溯家族历史,借此寻索自己的身分。当中对华人离散经验的探索,被陈金霖形容为一场“个人在异国寻找华人文化认同的漫长旅程。”[1]
陈金霖在1966年生于印尼,父亲为印尼华侨,母亲为澳洲人。她的家族史与许多人一样,深受全球一体化和跨国政治因素影响。1960年代的印尼反共运动迫使华人离开印尼,陈家成员因而各散东西,流亡到澳洲、德国、阿姆斯特丹、中国和香港。陈金霖于澳洲成长,并在1980年代移居阿姆斯特丹,于皇家艺术学院和荷兰皇家视觉艺术学院就学,其间开始以流动影像为其创作主轴,探索形塑文化身分认同观念的个人与集体交缠。
《愿你生活多姿多彩》探索过渡空间与分裂身分,既无定论,亦无简单的答案。在其中一幕,陈金霖身处北京的表姐对这位自称“专业外国人”的表妹说:“你还有中国人的血液,还是中国的后裔。”陈金霖的作品强调,“拥有多元文化的华裔外国人”的概念,代表着暧昧不明、背井离乡和迷茫不定的,试图化解用血缘来决定身分的呆板僵化。片中出现的家庭照,凸显陈氏家族的成员来自多元种族,关系纷繁,借此指出身分认同是文化差异之间的复杂协调。在这些照片中,陈金霖本人与她所拍摄的亲戚之间有种异己和格格不入之感。镜头下可见一幕于中国福建村落大合照的场面,陈金霖是相中唯一的欧亚裔人;而在另外一幕,她与母亲和手足的混血长相,则在她的印尼亲戚当中显得相当突兀。
陈金霖因其身分而来的陌生感与疏离感,从纪录片的开首到结尾都表露无遗。她在开首读出印尼华裔亲戚姓名的英文意译,足见两者的文化差异。提醒人们勿忘自身根源的“饮水思源”,与带有不和、分歧含意的“同床异梦”等语意迥异的成语均出现在不同段落。片中亦有来自不同文化的象征符号,例如陈金霖一位信奉天主教的印尼伯娘会在家中烧香供奉祖先。
陈金霖结合语言差异和视觉矛盾的手法,雷同于后殖民理论学者霍米‧巴巴(Homi K. Bhabha)提出全球化时代的生活就是“各种差异的场域的重叠和换置”的假设,在这些场域中,身分、国籍、社群利益与文化价值等观念,都在人类不断迁移流动的处境中交会成形。霍米‧巴巴在其著作《文化的定位》中指出,文化并非由种族之类的固定因素所界定,而是由差异与多元特质调和而成。
文化是各种差异不断调和的产物,这一想法与《愿你生活多姿多彩》中那些跨越地理疆界、互相交缠而不断演变的网络息息相关。陈金霖对于人身流动的探究,质疑身分仅以特定地域和单一族群来界定的观念,呼应“移动中的城市”展览与当中所强调的亚洲是本地与全球交融之地。片中陈金霖在一场家庭聚会请哥哥和姐姐定义自己的“中国特质”,并以长镜头捕捉他们不自在的神态。她哥哥犹豫了一阵后最终直截了当地回答,他自视为“世界公民”。
《愿你生活多姿多彩》现于M+多媒体中心展出,所有图片:M+,香港,© Fiona 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