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2017年10月6日 / 陈伯康

再探贝聿铭先锋之作──香山饭店

一座长方形的白色建筑,伫立于长方形人工湖旁,建筑物与人工湖之间有一条砖铺小径分隔,两者由绿树环绕;背景可见另一白色建筑。

香山饭店1982年的面貌。酒店洁白的灰泥外墙,灵感源自江南传统建筑。图片:© 贝建中

香山饭店由贝聿铭设计,1982年于北京市郊落成。 对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当代中国建筑后来的发展,以及现代主义与传统建筑之间关系的宏观讨论而言,鲜有建筑作品及得上香山饭店意义重大。

这个项目在多重意义上是贝聿铭的回归。 贝聿铭于1935年离开中国负笈美国,在将近四十年后的1974年,他率领美国建筑师学会代表团到访北京,在出国留学后首次回国。 其后,中国正值对外开放之初,中国政府想在北京市中心建一座高楼酒店,并认为这位生于中国的著名纽约建筑师是最佳人选。 虽然摩天大楼可体现国家的进步,但贝聿铭质疑在这座古城的中心兴建现代化摩天大楼是否合适,尤其是这座高楼会将居高临下俯视故宫。 贝聿铭日后回想道:「我不想成为千古罪人」,于是在北京二十五英里外、旧日的皇家狩猎园选了一个位置建酒店(或许部份是贝聿铭的呼吁使然,政府其后限制故宫四周新建筑物的高度)。

香山饭店座落天然景色中,这座较贝聿铭其他作品低矮的建筑,与他后来广为人知的混凝土几何设计和闪烁玻璃结构作品大相径庭。 贝聿铭为了寻找更能表达文化根源的建筑方式,更参考了江南民居的白墙灰瓦,并在建筑物群中建有庭园。 各座客房翼楼自装有天窗的中庭,不对称地向外伸延,这样安排既为保留原有树木,包括两株八百岁的银杏,又为遵循传统中式园林的布局及空间运用。 贝聿铭曾言:「中式园林犹如迷宫,不会从头到尾一眼看穿,置身其中难窥全豹......那关乎规模、关乎多个消失点,亦关乎惊喜——那是出乎意料的欣悦。 」

前方人工湖中有一块笔直巨石,后方直立一座大型建筑物。建筑物上有三排窗户,每排都被灰色砖铺成的几何图案围绕。

香山饭店1982年的面貌。外墙铺砌的灰色图案,参考自传统中式建筑,更打破酒店房间在视觉上的千篇一律。 图片:© 贝建中

尽管在建造及计划上困难重重,但饭店最终落成,还从1600英里外的云南石林运来巨石点缀。 由于波士顿的肯尼迪图书馆也出自贝聿铭手笔,饭店开幕时还邀得美国前第一夫人积琪莲肯尼迪为嘉宾。 不过,这座建筑某程度上也受到误解。 贝聿铭为建筑物外墙构思的灰色铺砖图案,除了增加传统色彩外,更别具功能:有了这些灰色铺砖,大幅的墙身就能分割成体积较小的部份,有助防止墙面产生裂缝,更能减轻客房视觉上的重复感。 然而,一些西方人看到这装饰用的铺砖图案和其他细节,均疑惑贝聿铭是否改变了风格,误解他踏入了肤浅地采用历史元素的后现代阶段。 与此同时,中国有很多人同样感到困惑,他们以为这座建筑物会较为摩登。 当时《人民日报》报道指:「一开始,香山饭店似乎并不引人注目,甚至有些怪异。 」

事实上,贝聿铭创作的香山饭店,既非传统,也非人们惯见的现代,而是把两者融会糅合,是当时中国前所未见的。 而在三十五年后的今天,证明了香山饭店经得起考验,而且影响力深远,启导后来一代代中国建筑师,并以崭新想法在传统建筑意识型态中掀起一阵波澜;贝聿铭藉着继后作品──例如苏州博物馆(2006年竣工),进一步探索萌发于香山饭店项目的意念,令香山饭店成为现代中国发展,甚至贝聿铭本人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此文章原于「M+ 故事」发布,以配合M+将举办的 「重思贝聿铭:百年诞辰研讨会」以及贝聿铭百岁寿辰。此简体版本由机器转换自繁体版本。

陈伯康是 M+的设计及建筑主策展人。

订阅最新消息!

  • 收取M+与西九文化区的最新情况
  • 探索M+杂志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选择你希望收取的内容
  • 随时取消订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