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文稿
贝礼中:(英语)与他共事是相当美妙的经历,因为他给我很多空间去尝试。而即使失败了,也是有所得益的。
1949年我出生时,家父刚搬到纽约,在一家房地产发展商任职。可以说,我最初接触艺术是因为他当时对抽象艺术有浓厚兴趣。小时候,我们常常一家人去参观艺廊,因此,我人生的最早期记忆就包括参观纽约市的艺廊,观赏抽象表现主义的先锋作品。他并没向给我们施加压力,也没有试图引导我们选择某种职业。他希望我们接受良好的教育,结果我们都热爱建筑。
我们在卡托纳的家是他在我出生后不久设计的。我年幼时对这房子着迷不已,我们一家就是三四个孩子一起长大,各有不同兴趣,但都爱待在一起。屋中有非常洁白的墙壁,一个房间可以通往另一个房间,间隔不多,设计深具现代风格,总可看到自然光线中的美丽风景。我认为这是他所注重的建筑元素,那就是将自然引入室内。房子底座离地升起,看起来就像一个漂浮的盒子。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我极为难忘,而且对我什为重要的现当代艺术启蒙。
威斯纳大楼是我负责的建筑,是我首个负责的项目。这座大楼以艺术为基础,将大学本身分散于校园各处的不同创意学科放入现在这座专门的建筑。我们想重新提倡一个概念,就是艺术与建筑可以互相合作,像文艺复兴时期那样。我们参与了四位艺术家的遴选过程,我享受与艺术家合作,并深受这概念吸引。我们可互相学习,而艺术也可成为建筑的灵感。家父一般认为艺术是一种独立于其建筑的事物,例如是雕塑会放置在某个特定位置,但是我在麻省理工学院参与的项目,则是艺术与建筑之间的合作。我们其实放弃了一些身为建筑师平时会做的事,交给艺术家以另一些方式完成。这是非常宝贵的经历,令我获益良多。
我很喜欢讲这故事,他不时会过来简短介绍一个项目,然后或许留下一幅简单草图。他常常会用一支红色的毡头笔画下一两条线,然后就走开,我们接着会拿着草图走到影印机那里复印四份。在那天结束时或第二天,我们向他展示我们根据草图提出的构思,他会看看我们的意念,然后或许会选其中一个,说:“好,我们试试这个!”,然后他就会再画两幅草图。这过程可能需时两星期,甚至一个月,才构想出意念,但这个过程之所以令人兴奋或有趣,而且在我看来发人深省是在于每个人都能参与,也就是我们都从不同层面全神贯注。故此,到得出解决方案时——如果有的话或找到方向时,的确是花时间,但到时我们都意见一致。
我有幸在〔中银大厦〕项目开展之初就与家父一同参与其中。家父当初找我以初级建筑师的身分参与这个项目,而我很感激我自一开始的构思阶段就能参与,并从头到尾看着其发展。这项目始于1982年,到1989年完成。我记得从一张空白的描图纸开始,我们已有些想法去回应建筑的地皮布局。我想,家父当时已有一个想法,将建筑物分为四个部分,然后每个分别向上延伸就可能会得出有趣的建筑形态。我直接按这个想法将四个相同的三棱柱体延伸,制作了一个原始的纸模型,并展示给他看,然后我们就开始利用它来加以变化。我们将各个组件推拉,然后在事务所将模型带给结构工程师莱斯里.罗伯逊看。他是一位优秀的工程师,曾与家父共事。他看着这个模型,拿了起来,差不多即时,就在一两分钟内,就凭直觉提议我们使用三角形的斜撑框架就可以建造出结构上效能卓越的建筑物。
这个项目对我本人、我家族和我家族历史是如此重要,而它矗立于香港,对我们亦是意义非凡。这是家父负责的首个备受瞩目的摩天大厦项目,因此,对他而言,这本身已是个不小的挑战。透过这个项目,我们与银行建立了亲厚友谊,多年来也有不少合作。这一切都是从香港中银大厦开始,这座建筑至今仍是我事业生涯最重要的项目,包括我自己事务所的作品,这个项目对我的非凡意义。 ,其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只消拿起红色毡头笔,画上两笔,贝聿铭就能触发无限可能性。而对其儿子贝礼中而言,这些草图正是将意念转化成地标建筑的起点。
香港中银大厦是贝聿铭负责的首个备受瞩目的摩天大厦项目。其儿子贝礼中以初级建筑师的身分与父亲合作,参与设计这个线条俐落、结构分明的几何建筑。其设计经过巧思,完美融入周遭环境。
贝礼中忆起父亲运用直觉、不断累积完善的独特设计手法。贝礼中解释:“他不时会过来简短介绍一个项目,然后或许留下一幅简单草图。”贝聿铭会用红色的毡头笔画下一两条线,给予团队思考的方向,然后留给他们继续发展意念。“我们接着会拿着草图,走到影印机那里复印四份。在那天结束时或第二天,我们向他展示我们根据草图提出的构思。”中银大厦的设计也是始于一个简单意念──四个向上延伸的三棱柱体,贝礼中记得当时将这个想法用纸制成简单的模型,继而将三棱柱体上下推拉,调整位置,探索整个设计的可能性。
他给我们很多空间去尝试,而即使失败了,也是有所得益的。
贝礼中
结构工程师莱斯里.罗伯逊提议为设计加入三角形斜撑框架,使大厦在钢材用量比其他同类型大厦少很的情况下仍能抵御台风。因此,这个于1989年建成的大楼,因着其大胆、高效能、永不过时的现代设计,仍是香港天际线中最为人熟悉的建筑物之一。
中银大厦也许是贝礼中最意义重大的项目,但他早期与父亲生活和共事的经验,奠定了他的建筑理念。贝礼中出生后不久,贝聿铭就设计了位于卡托纳的家。在这个现代主义风格的家中长大的贝礼中,深深着迷于其自然光线和开阔空间。后来贝礼中负责的项目,如麻省理工学院的威斯纳大楼,也糅合了父亲的影响和自己的看法,将艺术与建筑融合在一起。
从亲密的家庭居所到宏伟的中银大厦,贝氏家族的作品彰显了建筑除了是个人成就,还是保存文化的方式。他们设计的建筑物仍然启发着众多建筑师,既富实验精神,又事事讲究精确,塑造了空间甚至城市的面貌。
制作人员
- 监制
M+
- 影片制作
流动影像工作室
- 制片
李嘉、王伟健
- 摄影
张旻匡、麦志豪、王伟健、谢百闰、叶耀东、张景亮
- 灯光
陈嘉浚
- 收音
周敬勤
- 制作助理
梁玉明
- 剪接
麦志豪、张旻匡、梁玉明
- 电脑动画
余靖
- M+策展研究
王蕾、陈迺安、吴紫茵
- M+制片
张嘉琳、罗紫玲
- 字幕翻译
梁焕茵
- M+ 文本及字幕编辑
梁仲汶、林立伟
- 特别呜谢
贝礼中、中国银行(香港)、郑世媛、黄可瑜、陈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