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2020年8月13日 / 彭绮云、周丽珊

藏品的相遇:M+香港视觉文化藏品

文中提及的两件作品拼在一起,组成一个横幅。左方是纸本水墨画,以深浅不一的黑色、深蓝色和黄色描绘香港夜景,画中的海上有几艘船,岸边可见一幢幢楼宇,透出黄色灯光。右方是一幅水彩画,当中可见一艘蓝色的船航行于风雨交加的海上,船的甲板上有一群人或站或坐,望向远方。

左起:吕寿琨,《香江夜》(局部),1961年,M+,香港,© Helen C. Ting。 Tiffany Chung,《漂泊者》(局部),2015–2016年,M+,香港,Brown 家族年度购藏基金购置,2016年

「藏品的相遇」是蒙特利尔加拿大建筑中心的公众活动「配方」。他们邀请我们在此「配方」上加入自己的元素,因此,我们的「藏品的相遇」邀请策展人从馆藏中选出两件看似互不相干的藏品,并述说一个连系二者的故事。

M+香港视觉文化团队的两位策展人在网上节目中接受挑战,策展人彭绮云介绍吕寿琨的作品,而副策展人周丽珊则介绍Tiffany Chung的作品。

参与策展人:

  • M+香港视觉文化策展人彭绮云
  • M+香港视觉文化副策展人周丽珊

吕寿琨的《香江夜》(1961)

纸本水墨画以深浅不一的黑色、深蓝色和黄色描绘香港夜景。画中的海上有几艘船,岸边可见一幢幢楼宇,透出黄色灯光。右下角写有作品标题「香江夜」和艺术家吕寿琨的名字。

吕寿琨,《香江夜》,1961年,水墨设色纸本,M+,香港,© Helen C. Ting

彭绮云:我想分享的是吕寿琨于1961年创作的《香江夜》 。吕寿琨在广州出生,在1948年因内战问题来了香港。在广州时,他已开始研究水墨画或中国画如何作为当代艺术媒介传承下去。到香港后,他不单得以接触及研究西方艺术,更深刻地研究如何发展中国画本身的特质,并在创作中追求一种崭新的自由和抽象。他那时在香港油麻地小轮公司工作,能看到不同天气下的香港景色,因此常以此为创作题材。他觉得抽象是源自大自然,并且毕生不断绘画他身处的环境,即使在他一改画风、创作抽象的「禅画」后亦是如此。

《香江夜》是一幅水墨作品,当中可见颜色深浅不一的水墨,例如蓝色、灰色和黑色,纸张本身的白色,还有黄色,代表被灯火辉煌的城市夜景。我想你们留意一下,画作中间和下方简单的黑色线条,与荷兰艺术家蒙德里安的《构成第一号──黄、蓝与白》 (1937)如出一辙。我在想,吕寿琨会不会也看过这幅抽象画作呢?

纸本水墨画的局部呈现了香港岛的建筑物,并以黄色点缀。画作以深浅不一的黑色和黄色去描绘城市的夜景,下半部可见黑色的横线和直线。

吕寿琨,《香江夜》(局部),1961年,水墨设色纸本,M+,香港,© Helen C. Ting

吕寿琨厉害的地方是,他在此画中用简单笔触描绘香港趋向现代化的城市面貌,可见他敏锐的观察力,以及把观察所见化为精彩画作的本领。三十年后,另一位艺术大师吴冠中亦画了一幅《都市之夜》 (1997),同样以其抽象手法描绘香港夜景。这幅画是香港艺术馆的藏品,大家将来有机会可以比较一下两幅作品。

Tiffany Chung的《漂泊者》(2015–2016)

白色墙壁上的装置由多幅细小的水彩画作及两段录像组成。这些画作重现了纪实照片,记录越南移民在香港寻求庇护的经历,包括他们乘船来港、在难民营生活等情景。画作之间有白色、灰色、红色和蓝色的标签,上面写有文字。

Tiffany Chung,《漂泊者》,2015–2016年,水彩、墨水及塑胶彩纸本、塑胶玻璃板上文字及双频道数码录像(彩色,有声),M+,香港,Brown 家族年度购藏基金购置, 2016年

周丽珊:我为大家介绍的是一件比较新的装置作品,是生于越南的美籍艺术家Tiffany Chung在2015至2016年间创作的《漂泊者》 。装置由不同部分组成,包括28幅画作,40段有关当时香港和越南两地难民政策的字句,以及两段Tiffany与仍在港的越南难民重访万宜羁留中心及望后石越南难民中心的片段。

水彩画中可见一艘蓝色的船航行于风雨交加的海上,船的甲板上有一群人或站或坐,望向远方。

《漂泊者》中的画作之一。 Tiffany Chung,《漂泊者》,2015–2016年,水彩、墨水及塑胶彩纸本、塑胶玻璃板上文字及双频道数码录像(彩色,有声),M+,香港,Brown 家族年度购藏基金购置, 2016年

Tiffany尝试在装置中以不同人物、片段和记忆去讲述有关香港越南难民的历史。 Tiffany对越南难民历史的兴趣,很大程度是源于其家族历史。她父亲是南越空军精锐部队的直升机飞行员,在越战时被捕,在北越的监狱待到战争结束。后来他们举家搬到美国,但Tiffany对爸爸打仗和坐牢的经历,仍几乎一无所知。于是,她便开始研究有关越南难民的历史,从报章杂志或调查报告搜集资料,并在2015至2016年到日内瓦联合国难民署查阅有关文献。 Tiffany亦渐渐发现,越南人这段流徙经历在越南是禁忌,是一段越南政府从来不愿承认的历史。为了向年轻一代重新述说这段历史,Tiffany分享了她研究得来、记录了难民经历及生活的照片,并邀请年轻艺术家绘画出来,成为装置中的28幅画。画中描绘了他们乘船来港的过程,八十年代在难民营中生活,以及后期因英国政府将难民遣返而爆发的冲突。 Tiffany创作这件装置的目的,是希望透过画作将这段历史呈现在观众眼前,去强调这些经历不是虚构的,她更想透过整个装置将这个关于难民和流徙的故事带到更高层次,去挑战国家的论述及开放讨论。

Tiffany Chung:活现历史
Tiffany Chung:活现历史
2:39

艺术家Tiffany Chung的访谈影片。

视频文稿

(原文:英语)

Tiffany Chung:我尊重历史,我知道历史有许多版本,很难说哪个版本最准确,但我尝试以自己的作品去抗衡国家政权提出的宏大叙述。

在M+展示的绘画,是跟据照片档案中当时在香港的越南难民而绘制的。我这项目与越南的年轻艺术家合作,好让他们了解这段历史。我邀请他们将这些照片绘制成画作,而在定期的进度评估中,他们提出了很多问题,例如:

「为什么这些人看起来很伤心?」

「发生了什么事?」

「这些人是谁?」

「他们是越南人吗?」

有很多细节我们从前并不知道,包括我自己也不知道。所以这个过程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能够让他们尽可能地了解这段历史。

我必须确保它不是虚构的,人们并不视它为虚构的故事或是一件艺术品。这是真实的,是一个现实的生活经历。这段历史,无论是多痛苦,都需要被重建,需要被审视。

人们也可以思考,如何将从这段历史得到的启示,应用在现时来自中东和非洲难民身上。我希望将这些对话带到更高层次,与人权律师对话,去了解他们的工作,并向他们学习和共同制定方案。

当然我也感受到历史的重担,我会问自己:为什么我要承担这个担子?有些时候,事情会令人非常沮丧,但你仍要继续向前,告诉自己这些事总需要某个人来做。我已经走得这么远,当然要继续下去。

两件藏品有何关连?

彭绮云:这两件作品的主题都与历史有关。 《香江夜》反映了当时在六十年代初,不少人因大跃进造成的饥荒来到香港,而《漂泊者》则记录了因越战逃到香港的越南人。另一个联系是,创作两件作品的艺术家都相信艺术有影响社会的力量。

周丽珊:其实,不同年代的艺术家都想在创作中回应社会。 Tiffany很重视画作是否能呈现一段历史,并将对话带到当代。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她除了进行研究,还与人权律师,以及邀请仍留在香港的越南人参与口述历史访谈,以了解他们现时的生活状况。你会看到艺术家不只希望考究一段历史,更想令大家讨论历史与今日的关连。

彭绮云:这两件作品亦提醒了大家,生活是有起起落落的。吕寿琨经历过内战的打击,辗转定居香港,而Tiffany的作品亦记录了那一代越南人所遭遇的颠沛流离。纵使现实可能很困难,总会有一些作品能启发人心。

周丽珊:我想分享一段Tiffany的说话。她曾经跟我们说到,在创作这件装置时,不但要回看自己的历史,亦要重温悲痛的越南历史,这对她而言是一个沉重的担子。她亦多次问自己为何要做这个计划。而她的答案是,虽然历史很沉重,回忆很伤痛,但还是要继续向前走,要勇敢的去书写和重塑这段重要的历史。我们如何才能透过共同努力,坚持并建构现时被排除在主流历史论述以外的多元声音和不同观点?希望这两件作品都能鼓励大家一同努力前行。

为确保行文清晰,以上访谈经过编辑。此文章原于「M+ 故事」发布。此文章简体版本由机器转换自繁体版本。

订阅最新消息!

  • 收取M+与西九文化区的最新情况
  • 探索M+杂志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选择你希望收取的内容
  • 随时取消订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