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文稿
丁午寿:(粤语)这个是「Tic-toc钟」,后面有个钟摆,教导孩子要积极,不要只拆件,要学习安装。它上链后大约可以运行8小时。
孙启烈:这个不锈钢调酒器是建业自己设计的,(杯身)由双层塑胶制成,中间夹层放满烈酒标签,而双层设计亦有保温功能。这些烈酒品牌,老一辈的酒友都耳有所闻。塑胶业大概在五十年代初开始萌芽,香港工业早期的技术基本上是由欧洲协助我们提升的。
丁午寿:我们于1948年进军香港,一开始是做塑胶筷子,用以代替象牙(筷子)。但(筷子)模具使用日久,会出现披锋而需要修模,便寄回美国修理。维修需时一年多,所以我们就决定自己做塑胶(模具),这就是香港塑胶业的开始。
孙启烈:我父亲是创办人,于1953年购买了塑胶机,以「山寨厂」(小型工厂)的方式(生产),当时他并没有从上海携带大量资金来香港。我想我们是最早使用两种不同的材料,混合成为一件产品的企业。
黄钰雯:我觉得香港塑胶产品设计很有趣的地方,在于同一个款式(的产品)有很多颜色选择,或者模仿其他物料,例如木、象牙、金属、珊瑚和玉石。
梁馨兰:仿水晶系列,当时爸爸觉得与其只印刷图案在表面,为何不尝试利用不同角度或数据原理,把普通、看似一条直线的线条变出多元化的视觉效果?它们是用人手逐个逐个绘画出来的。
丁炜章 :1970年代,(香港)开始研发自行组装的巨型家具,由塑胶和铝管制作而成。 (制造自行组装家具)所需的啤机(注塑机)很巨型,而当时,香港没有1600吨的啤机,要从德国运过来。我们的影像播放器约于1977年设计,菲林可循环播放30秒至2分钟。
孙启烈:最早的客户一定是英国客户。我们生产了梳子,销售至非洲,而该客户与我们仍有合作。
梁馨兰:在爷爷的年代,除了工展会之外,他也会和塑胶商会到欧美、中东交流,推广香港制造的产品、香港品牌或是香港的塑胶业。
利志荣:对于我来说,塑胶(产品)以低成本就能生产,可以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物品亦能普及化。我发现我之后的设计,都是希望有很多人能享用,所以我会选择(使用)比较经济实惠的材料,制作过程亦不会太复杂。
这件产品是为文化葫芦的展览而做的,该展览关于香港家居发展。设计时,我想将悬吊式的街市灯转化成另一个状态。它可以变成家中的台灯,或者座地灯。
欧阳伟航:塑胶以前是很耐用的,只不过现代人令其变得不环保。其实塑胶可以用很久,但(人们)使用的时间太短,很快就丢弃。我读设计,发现原来香港在设计史中也有很精彩的一面。现在我介绍产品时,都会以设计的角度讲解。我叫客人不要理会产品的年代,这些设计放诸现今社会仍然很实用、很特别。
1950至1960年代是香港制造业的辉煌时期,香港塑胶工业在当时亦蓬勃发展。本土制造的塑胶产品饶富创意、价廉物美,亦深受欢迎,产品由筷子、肥皂盒、椅子到时钟,应有尽有。时至今日,「Diana」相机、开达玩具及红A塑胶水晶系列等已成为亚洲、欧洲,甚至更远地区的家居必备品牌。
在《塑造香港》中,本地制造商与他们的接班人回想当初推动塑胶工业起飞的技术、工艺和气魄,以及在海内外宣传「香港制造」品牌的往事经历。
制作人员
- 监制
M+
- 导演
范嘉恩
- M+ 策展研究
黄钰雯、张俊杰、商玮霖、陈晓晴
- M+ 制片
黄淑贤、苏浚
- 特别鸣谢
梁馨兰、孙启烈、丁午寿、丁炜章、利志荣、欧阳伟航、朱荣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