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浪潮与本土洪流:审视印尼转变时刻的“飞翔天使”
赫里.多诺的《飞翔的天使》(1996)糅合民间传统与科技,而其创作是有赖一个意想不到的组合:一名印尼艺术家加上一队收音机修理员。
“移动中的城市”中的作品运用广泛的物料创作,各自承载着不同的文化意义。这样一同展出,凸显了亚洲地区的幅员辽阔,而当中错综复杂、环环相扣的文化历史,在全球化的时代更见紧密。从这角度看,展览揭示了一个更广阔的文化脉络,而多诺等参展艺术家,在急速现代化的社会里,努力宏扬自己的传统与文化。
《飞翔的天使》由玻璃纤维和电子机械零件制作,组装成有如天使的人偶,其妆容和头饰令人联想到传统爪哇皮影戏,轻透的翅膀以竹和布料制成,象征灵感与自由。这些天使发出一阵阵由鸟鸣和蟋蟀声录音组成的嘈杂声响,胸膛上的一扇窗透现出内部机械的运作。
这件作品提倡艺术、媒体和不同表达形式的融合,反映了多诺的艺术理念──挑战当代艺术和文化中“过于僵化、过于排他的分类与樊篱”,同时主张“真理多元论,亦即透过实验打破陈旧保守的艺术理论规限,从而得出真理”。[1] 这个装置运用简单的科技与前卫的艺术语言,结合印尼当地传统,创造出能体现本土与全球文化互动的当代印尼艺术形式。
创作《飞翔的天使》时,多诺与收音机维修团队合作,收集二手电子设备并实验将零件重新组装,制成能简单、悠然、优雅地拍打的机械翅膀。作品一方面批判全球化商贸所承诺的乌托邦,辜负了那些贫困得负担不起电子设备的印尼民众的期望;另一方面则借收音机维修员的创新精神,彰显穷苦大众的生命力,并展现他们的坚毅精神和幽默感。
民族传统与民间艺术向来是爪哇社会主要的沟通方式,大众会以此表达传统价值观、阐述新概念和进行政治批判,在1990年代印尼经济不景气与政治动荡期间尤甚。多诺的作品不时结合这种文化传统,借此评论印尼的社会政治环境,同时呼应自己早期的作品。以《Wayang Legenda》(1988-1992)和《Watching the Marginal People》(2000)两件动态装置为例,当中的皮影戏偶启发自传统爪哇皮影戏中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多诺是看印尼和外国漫画长大的,于是在创作中结合爪哇皮影戏角色和流行文化偶像,透过融合当代、传统、高科技与民间工艺,探索复杂的身分认同问题。他对运用及重新诠释传统抱持开放态度,不论是在全球脉络之下,或面对印尼以至其他国家的民族主义心态时,都不担心会令当代印尼及印尼艺术变成异国事物或被笼统化。《飞翔的天使》不只揭示了当代印尼在社会政治上经历的急剧转变,亦表达了当代印尼于全球化之初寻找自己的位置时,在保留本地特质与融入全球之间取得平衡的重要性。作品中的人偶看似漫无目的地飘浮在半空中,仿佛反映印尼在全球化的巨轮急速转动间,急速而模糊的经济发展。
- 1.
Astri Wright, ‘Heri Dono, Indonesia: A Rebel’s Playground’, in 12 ASEAN Artists, ed. Valentine Willie (Kuala Lumpur: Balai Seni Lukis Negara, 2000),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