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組裝Charlotte Posenenske雕塑作品的縮時影片
組裝Charlotte Posenenske雕塑作品的縮時影片
0:20

Charlotte Posenenske的模组式雕塑于「境遇──五个人」展览期间共四次组装的总结

Charlotte Posenenske(1930至1985年)的《D系列方管》及《DW系列方管》创作于1960年代,是以钢材和硬纸板制作的模块式雕塑。她的创作手法与别不同,让作品所有者可按照个人喜好或因应展示空间的特性,将雕塑组装成不同形状。为凸显这一点,我们在「境遇──五个人」展览期间邀请了三位不同界别的人士重新组装作品。这大概是Posenenske作品在亚洲首次真正展演。

Posenenske的艺术意念别树一帜,以不同寻常的方式结合相同性和可变性,因此,展示其作品不同的组合,能让观众看到作品对空间的多种回应。为了让观众在未能亲历每次组装的情况下仍能获得完整的体验,我们将四次组装的经过总结如下。

1. 原初组合:

M+策展团队

M+展亭中的展览现场,可见完成首次组装的雕塑。图片由M+提供。

展览策展人姚嘉善:我和策展团队成员林铃及郑懿行一同构思雕塑的原初组合。总括来说,我们从形态角度出发,思考最适合此空间,以及在视觉上与其他作品最为相配的形状和组合。

两张图片左右并排。左图是一幅黑白照,当中貌似通风管道的镀锌钢板雕塑,置于巴士旁边的地上,形状如同底部呈尖角的「凹」字。右图是同一件雕塑,以同一方式组装,置于四壁皆白的展厅之中。

左图:Charlotte Posenenske,《D系列方管》,1967年,热浸锌钢板、螺丝,位于西德奥芬巴赫一个安全岛上的临时装置。图片由柏林Mehdi Chouakri画廊及东京Take Ninagawa画廊提供,摄影:Burkhard Brunn

右图:位于M+展亭内形状相同的雕塑,2019年

我在照片中看过一些艺术家生前亲自构想的组合方式,我想把它们放进展览中。这件貌似磁石的独立式钢材作品就是其中之一。它的形态富有动感,且难得以45度角仍能保持平衡。我们还以硬纸板和钢材重现了另一个形如烟囱的设计。这是个鲜明强烈的形状,Posenenske在世时亦曾采用。

展厅中可见三件硬纸板雕塑组件,其中一件靠在墙上,形状如同高耸的烟囱。

M+展亭中的展览现场,可见完成首次组装的雕塑,以硬纸板组件重现过去曾出现的「烟囱」形状。图片由M+提供。

设计过程比我们想像中更难,因为组装的方式很多,而我们全都想呈现出来。没多久后,我开始想像这些形状放在展厅内的模样。可以说这件作品令我思考这个空间的几何结构,这是我原本不会去留意的。

这是唯一把M+所藏的雕塑组件全部用上的组合,因为部分组件在随后的组装中被舍弃。这个组合的某些部分亦出现在其他组合中,有些更保留到最后。每次组装都是全新的,但又建立在旧有组装的基础之上。

2. 黄志恒的重新组装

艺术家及园境设计师

一个女人拿着麦克风在展厅内说话,她站在一件放于地上、形状如同通风管道的硬纸板雕塑组件旁边。

黄志恒在雕塑重新组装的现场,技术员根据她的设计组装雕塑。照片由M+提供

黄志恒:在开始设计雕塑的新组合之前,我先要了解对象与展覧空间之间的关系。我尝试在展厅中走动,寻找有哪些观看Posenenske作品的可能方式。对我来说,有趣的地方在于设计雕塑形状时的限制。你可以更改组件的角度,但只限于45度或90度。组件里有的长方形管和正方形管,都是形状笔直的,如果想要更改雕塑的整体形状,就要使用接合组件和有角度的组件。我的最终设计显示了雕塑在此空间中的灵活性。

三人正在白墙上装置一件硬纸板雕塑,雕塑状如通风管道。其中二人各自站在两边的梯子上,另一人则站在中间举高雕塑。

M+技术员正装置黄志恒构思的Posenenske雕塑。照片由M+提供

我在设计新组合时,脑海中先有几个关键字。第一个是「重力」。Renzo Piano曾经说过:「建築师毕生都要与重力对抗。」建築师必须意识到重力对建築的影响,例如中国传统建築中的重要元素斗栱,其设计亦与力学和重力息息相关。另一个关键词是「平衡」,它是延伸自重力所带来的挑战,我小心处理这个设计中对称和不对称的元素,以达致视觉上的平衡。

还有一个关键字是「幻象」,即雕塑悬浮在空中的幻象。我思考如何将雕塑的各个组件组合,以产生「抵抗重力」的悬浮效果。我把部分雕塑挂到墙上,让其悬在空中。我同时希望让管道穿过墙壁,在墙内构建出想像的空间。

四壁皆白的展厅中,放置了状如通风管道的硬纸板雕塑,在此空间曲折盘绕,从地面延伸到墙上。一人蹲在地上,细看其中一件雕塑。

黄志恒为Posenenske雕塑构思的组装设计,完成后于M+展亭展出的模样。图片由M+提供

3. 李聪敏的重新组装

西九文化区管理局高级屋宇装备工程师

两个人在展厅内组装一件硬纸板雕塑。中空的雕塑如同通风管道,呈「凹」字形放在地上。左边的开口比右边的大。

M+技术员正组装李聪敏为Posenenske雕塑构思的形态。图片由M+提供

李聪敏:这个雕塑组合的设计概念源於我对M+展覧空间通风空调系统的理解。

较大的纸板部分,灵感源自让展览空间保持正压状态的设计理念。空气会流出而非流入,以防止外面的空气进入室内,影响展覧空间内严密控制的温湿度环境。

一群人站在硬纸板雕塑前摆姿势和微笑。中空的雕塑如同通风管道,呈「凹」字形置于地上。左边的开口比右边的大。

M+团队与李聪敏(前排左一)站在硬纸板雕塑前合照,这一雕塑组件代表令展厅保持正压状态的通风空调系统。图片由M+提供

我将硬纸板雕塑的左边设计得比右边大。较大的一边代表空气进入展览空间的位置,较小的一边代表空气排到室外。这个设计是为了说明我们为展覧空间注入的新鲜空气比排走的多,以达至正压状态。同样的通风设计概念也用于正在施工的M+博物馆大楼内的展厅。

我将这个硬纸板部件放置到地上,以呼应M+博物馆大楼内通风管道统的位置。在大部分建筑物中,此类管道系统都是建于天花板上。但是在M+大楼里,大部分展厅都采用置换式通风系统,所以送风管道是设在地板下方。

展厅地面上,有两件恍如通风管道的镀锌钢板雕塑毗邻摆放,它们的形状相同,像横躺的英文字母「L」,尾部外弯。

经李聪敏组装的Posenenske镀锌钢板雕塑,构思源自模组化概念。图片由M+提供

最后是镀锌钢板制成的部分,我设计时以模组化概念出发。模组化是现今屋宇设备装置的重要概念,主要是指将一些组件标准化,以方便生产并重复使用于各种不同的建筑设计之中。这代表我们可以划一装设过程,减少建筑所需的时间和物料。我将Posenenske设计的镀锌钢组件拆分,变成两个形状相同的部分,以带出这一点。

4. 曾文通的重新组装

艺术家及舞台设计师

一件高耸的硬纸板雕塑立于展厅中央,形状如同垂直的通风管道。两个身穿黑色长袍的人从雕塑走远,另外有一人坐在雕塑后方的地上敲锣,他四周有点亮的蜡烛围绕,观众坐在地板上围观。

曾文通重组Posenske雕塑的过程,可见从天花板延伸到地板的硬纸板组件。图片由M+提供

曾文通:我设计了三种结构:

从墙壁延伸到地板的硬纸板组件;

  • 从天花板(天空)延伸到地板(大地)的硬纸板组件;
  • 连接室内(建筑物)和室外(自然)的镀锌钢组件。

它们象征着三条让能量流动的管道甚或经络,连接一个世界与另一个世界。

一人坐在地上,周围放了金色和铜色的钵,以及点亮的蜡烛。他身后有两个人,正抬起并搬动一件形状如同通风管道的镀锌钢板雕塑。

曾文通重组Posenske雕塑的过程,可见技术员正搬动经重新设计的镀锌钢板雕塑组件。图片由M+提供

整个雕塑组装的过程是一场展演。参加者运用视觉、听觉及身体姿势来体验和见证这件艺术品的转化。

整个过程没有人说话,因为我鼓励参加者运用感官和意识来让想像力驰骋,透过管道或经络来返观自省,体会内在平静。

Posenenske这个组装的意念让我联想到「道」——让万事万物顺应自然,配合空间的流动变化。

一件形同垂直通风管道的镀锌钢板雕塑置于展厅中央,两个身穿黑色长袍的人站在雕塑两旁,各自拿着一个钵。

曾文通重组Posenske雕塑的过程。图片由M+提供

M+展亭的「境遇──五个人」已在10月20日圆满结束,按此了解展览更多。 此文章原於「M+ 故事」发佈。

附注:此文章的简体版本由机器转换自繁体版本。

订阅最新消息!

  • 收取M+与西九文化区的最新情况
  • 探索M+杂志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选择你希望收取的内容
  • 随时取消订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