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M+藏品成为现场电影
何谓现场电影?有别于传统电影放映活动,现场电影是一场表演;艺术家在表演中会随着现场播放的流动影像即席配乐,极具实验元素。 M+最近举行了首个现场电影活动「幻影波音:林强现场配乐」,邀得台湾作曲家兼音乐人林强为现场播放的流动影像,即兴创作音效和乐曲。林强于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开始创作电子音乐,作品破格创新。在这数十年间,林强的实践拓展至电影配乐,以其特有方式思考流动影像。
他以一系列流动影像作品组成「幻影波音」的表演,其中三部作品是从M+藏品中挑选的。本文将为大家介绍林强为这些作品配乐的方式,以及其背后理念。
丹尼尔.寇克斯
《静力23号(回转)》(截图),2017年
丹尼尔.寇克斯的作品《静力23号(回转)》是于2015年拍摄的,拍摄地点是香港湾仔道,利用流动影像表达时间和空间的扭曲变形。导演以固定的静态镜头拍摄,将行人和建筑物转化成颜色和材质的移动线列,并同时占据多个时间点。时间伸延与收缩,将城市和居民变成现实世界以外的实体。
林强选择以这部作品为表演揭开序幕,让观众做好心理准备,迎接超乎平常的事情。作品原本的配乐由弦乐器演奏,有近似混响的效果;而林强创造的声音风景,则是扭曲的电子声音,随影像画面变化,穿插着事先录制好的实地录音。一如寇克斯于作品中模塑和把玩时间和空间,林强亦借此表明他会在整场表演中模塑和把玩音乐与声音。
张照堂
《王船祭典》(1979年)
《王船祭典》是台湾当代摄影先驱张照堂于1979年执导的作品。那年他刚展开摄影记者的事业,与摄影师杜可风合作,在台湾为电视台拍摄此实验纪录片。他们到访台南县苏厝村,拍下两年一度的烧王船祭祀仪式。作品让观众见证引人入胜的祭祀过程,记录由事前的仪式,一直到王船燃烧殆尽的情景。
在《静力23号(回转)》的奇异气氛后,林强挑选了一个较为熟悉的主题:他出生地台湾的传统民俗节庆。 《王船祭典》原本以Mike Oldfield作品《Ommadawn》的第一乐章为配乐,此乐曲来自受凯尔特文化启发的同名前卫摇滚专辑,呈现1970年代末台湾的复杂文化环境。在「幻影波音」中,林强以疏落而神秘的配乐开始,之后层层递进,推展出多股渐强声音。他事前曾就作品与导演张照堂沟通,导演鼓励他「不要去理会固有的情境与意识。音乐愈自由、愈开放愈好;尤其是后半部的祭典狂热,音乐或音效要更奔放、撒野,颠覆大家的想像。」
冯美华
《她说为何是我》(1989年)
冯美华活跃于香港影坛和艺术界四十多年,她的作品《她说为何是我》(1989年)描绘一名蒙眼女子在香港闹市中漫游,当中亦加插历史片段,呈现身处不同公共场合的女性。作品质疑电影和社会物化女性的现象,强调香港是一处受公众和国际密切注视的地方。
林强选择将这项作品排在三部M+流动影像馆藏的最后。他在与M+的访谈中提到,有此决定是出于开初诠释此作时遇到的困难;他亦想借此表明自己并非来自香港,而是以外人的角度看待这个城市。 《她说为何是我》的原声配乐由电子琴和钢琴弹奏,曲风沉郁,音乐越往后越令人心神不安。在「幻影波音」中,林强反而聚焦于粗糙黑白历史片段与女子行走城中的现代影像所构成的强烈对比;他特意运用旋律曼妙的音乐及传统中国乐器的声音印象,凸显穿插历史片段的现代画面。
《雨》、《日出》和《海港城》
「幻影波音:林强现场配乐」探索过去六十年来的流动影像,如何呈现和描绘香港和台湾。林强为选映作品排序,不单为叙述一个故事,更是为了带观众踏上一趟情感和气氛之旅。
除了以上三部作品外,这项活动亦放映了M+馆藏以外的流动影像作品。当中有两部米高・罗格的作品──《雨》和《日出》;林强在配乐中加入水声和鸟鸣,呼应香港的自然风景,令观众置身于冥默想般的平静的状态。最后,还有纽约艺术家廖沛毅亲自到场放映其16毫米双投影作品《海港城》。这项作品放在表演的最后,带出现场电影的另一面,并引领观众投入一个尽显实验色彩的电子音乐世
[按此]了解「幻影波音:林强现场配乐」更多。现场电影的确是M+深感兴趣的事,我们亦希望日后能定期举办同类活动,请密切留意「M+ 故事」!
除另有标注外,所有照片 © M+,香港。此文章原于「M+ 故事」发布。此简体版本由机器转换自繁体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