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里的鸡!
你有否参观过一个遍地是鸡的当代艺术展览?这些鸡是否都无声不动,令人不禁生疑?靠近一看,会否发现它们身上的「羽毛」是由玻璃钢及颜料制成?
那你大概会明白参观「广东快车」是怎样的体验。
段建宇创作的《艺术鸡》由100只手制的鸡雕塑组成。作品于2003年威尼斯双年展的「广东快车」项目中展出,并于2017年在M+展亭重现。这项目汇聚了14位艺术家及独立的艺术机构,旨在探讨快速工业化的珠江三角洲受都市化及全球化的影响而引发的种种问题。
鸡很愚蠢,而将它们放在一个不属于它们的地方,整件事情就会变得很荒诞。基于这简单的前提,段建宇决定按实际比例制作大量鸡雕塑,并将它们随意放在「广东快车」于2003年威尼斯双年展展出的军械库现场。她形容双年展为「一个特别高雅的地方,一个艺术殿堂似的地方,如果把鸡放在这样的环境里,它可能是有效的」。鸡的存在促使参观者质询自身的处境。在艺术场地如威尼斯双年展(或M+展亭)遇上一群鸡,会令展场变得不那么严肃,从而消减其权威性。
但一群鸡,不论是真实的或是雕塑,均难以在一个地方久存。在2003年,《艺术鸡》约有100件鸡雕塑,然而,10年后作品捐赠予M+时,仅有不足一半的鸡雕塑能在多次的运输及经年存放中保存下来。
如何展示这个以鸡为题、不完整的旧作呢?「策展/修复『广东快车』」系列的第二部份将解答这个问题。针对《艺术鸡》这一特殊个案,策展人及两位修复员就其修复和展示进行讨论,包括修复过程中制作的一幅「鸡地图」及艺术家的亲身参与。
参与者:皮力(希克高级策展人,视觉艺术)、Natalie Harding(副藏品修复员,物件)及黄若凡(藏品修复员,纸类)。
皮力:在原「广东快车」项目中,应该有超过100只「鸡」,全部以玻璃钢制成并由艺术家手绘上色,每件都是独一无二的。但不幸的是,当我们拆开包装清点数量时,发现只剩下40只,且全部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
我们有照片,可以重制另外的60只。但若你复制它,就不再是原来的作品了。因此我们决定放弃复制,改为呈现鸡的缺席,呈现出遗失的部份。这也是作品历史的一部分。
Natalie:我们并不打算将作品恢复原样,我们只尝试使它维持现状。我们与艺术家曾有过一段有趣的对话,她问:「那,为什么你们不直接重新上色?」我说,不,因为鸡身上的颜料是出自你的手笔,我不能完全复制你的笔触,所以我不想盖过它们。
我们不希望把自己的艺术意念过多地投放在作品上,因为它的大部份已经遗失或只有很少纪录。我们必须小心,不要以自己对作品的印象填补箇中空白。
皮力:在2003年的「广东快车」中,整个房间都放满了鸡。而是次重现,我们希望它们能站稳在地上,于是Natalie设计了一个隐藏的结构,把它们镶在地板,既确保作品的安全,鸡群也能站稳。即使10年后我们不在这里了,日后的策展人仍可以复制这个结构。
若凡:最重要的是有正式的记录,将来博物馆才能可以多次重现这个展览。这并不仅关乎藏品修复,而是真正明白作品的内涵。例如,我们若要明白鸡站立的位置,就需要了解艺术家的想法。
Natalie:我们邀请艺术家到仓库来摆放鸡只。那时大家都在一起工作,这其实颇好玩的!我们制作了一张地图,确定鸡雕塑在展览中的位置。她摆放好所有的鸡,我们记下它们的位置。虽然这次的展览空间与10年前大不相同,但现在我们有了这张地图,它就像是摆放作品的一个指引。
但当你作这样的纪录时,你需要明白,对「广东快车」这样的项目而言,这只是指引。透过我们的纪录,日后的策展人及修复员可以了解到—— 啊,他们是这样做的,或许我们也可以做类似的事。
除另有标注外,所有图片:M+,香港。此文章原于「M+ 故事」发布。此简体版本由机器转换自繁体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