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2017年12月12日 / Ellen Oredsson

「似重若轻:M+水墨藏品」的水墨修复工作

一名女人戴着头戴式放大镜,手持细画笔,在画布上涂颜料。

M+藏品修复员Karina Jagudina正在修复庄喆的《食月者》

M+每一次的展览,都为M+的修复团队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这次「似重若轻:M+水墨藏品」展览,藏品的修复工作主要由藏品修复员黄若凡Karina Jagudina带领,两人分别负责纸类和绘画藏品。

她们会在本文分享独特的修复工作经历,细说修复藏品的幕后故事。想知道破损的藏品要怎样处理,微气候是什么,或是简单如把艺术品挂到墙上有多困难?请继续阅读。

一名女人拿着刷子,扫平铺在作品上面的薄纸。

M+藏品修复员黄若凡以刷子在李华弌的作品《松岭》背面涂贴底纸托裱

破损

Karina:是次展览当中,有几件作品的情况较为复杂,例如庄喆的《食月者》。它虽是一张画布,上面却有纸拼贴,更以油彩、水墨、塑胶彩绘画。

那些纸张或翘起或剥落,非常脆弱,且有不少破损。画布上的纸张原本就不是完全平坦,而是具有波浪形结构的。因此,为了作品的整体美感,我必须找个方法,在消除气泡和抚平翘起纸张的同时,不破坏原有的波浪形结构。

作品上有破损表示那些部分已失去带有色彩的纸张,只余下白点。因此在完成加固工作后,我与展览策展人马唯中(Lesley)讨论该作品的美学。最后,我们决定淡化那些破损,并将之融入整体色调。但经修复的部分仍留下一定的破损痕迹,让人知道画作原本并非这个样子。

一名女人头戴着放大镜,手持细画笔及棉花棒,身体前倾朝向一幅画布作品。

M+藏品修复员Karina Jagudina正在修复庄喆的《食月者》,为画布翘起的纸张加固

若凡:我们与Lesley就作品外观进行了多番讨论,不断商议要怎样保护作品,并想出不影响整体美感的展示方式。要取得平衡殊不简单,我们都很满意最终的效果。

「蛙王」

若凡:本地著名艺术家「蛙王」的作品,则需要以背光的形式展示。为了解艺术家所追求的美学,策展人和M+团队竭尽心力,甚至直接访问了「蛙王」本人。我们与承包商紧密合作,设计出一个展示方式,让作品原原本本地呈现。

更有趣的是,为作出版之用,我们还要为作品拍照。而在作品安装完成前,我们如何进行拍摄?更不用说要以背光的形式展示。所以,我们必须想出临时的装裱方式以供拍摄之用──我们架设一个镂空的裱框,使得光线可从背面透入,并将作品贴在一块透明的聚酯薄膜上,再悬挂起来让光线穿过。为了拍照,我们可谓绞尽脑汁!

一幅有深色背景及汉字的作品,摊平放于框架内的聚酯薄膜上,以夹子固定并置于桌上

香港艺术家「蛙王」的《安静的行为》,装在临时裱框内作拍照之用

一幅有深色背景及汉字的作品,挂装在聚酯薄膜及框架上,并以夹子固定在金属架上。作品以背光形式展示,后方有灯光穿透。

「蛙王」的《安静的行为》,固定在临时装裱结构上

由边缘烧焦的零碎纸块组成的直幅拼贴,上有黑墨直书「静中之动」、「动静如一」、「动静」。拼贴后方有灯光照亮,显现出泛黄色调和通透的纹理。

蛙王的《安静的行动》的最后最后展出的样子

一幅有深色背景及汉字的作品,摊平放于框架内的聚酯薄膜上,以夹子固定并置于桌上

香港艺术家「蛙王」的《安静的行为》,装在临时裱框内作拍照之用

一幅有深色背景及汉字的作品,挂装在聚酯薄膜及框架上,并以夹子固定在金属架上。作品以背光形式展示,后方有灯光穿透。

「蛙王」的《安静的行为》,固定在临时装裱结构上

由边缘烧焦的零碎纸块组成的直幅拼贴,上有黑墨直书「静中之动」、「动静如一」、「动静」。拼贴后方有灯光照亮,显现出泛黄色调和通透的纹理。

蛙王的《安静的行动》的最后最后展出的样子

一幅有深色背景及汉字的作品,摊平放于框架内的聚酯薄膜上,以夹子固定并置于桌上

香港艺术家「蛙王」的《安静的行为》,装在临时裱框内作拍照之用

一幅有深色背景及汉字的作品,挂装在聚酯薄膜及框架上,并以夹子固定在金属架上。作品以背光形式展示,后方有灯光穿透。

「蛙王」的《安静的行为》,固定在临时装裱结构上

由边缘烧焦的零碎纸块组成的直幅拼贴,上有黑墨直书「静中之动」、「动静如一」、「动静」。拼贴后方有灯光照亮,显现出泛黄色调和通透的纹理。

蛙王的《安静的行动》的最后最后展出的样子

一幅有深色背景及汉字的作品,摊平放于框架内的聚酯薄膜上,以夹子固定并置于桌上

香港艺术家「蛙王」的《安静的行为》,装在临时裱框内作拍照之用

一幅有深色背景及汉字的作品,挂装在聚酯薄膜及框架上,并以夹子固定在金属架上。作品以背光形式展示,后方有灯光穿透。

「蛙王」的《安静的行为》,固定在临时装裱结构上

由边缘烧焦的零碎纸块组成的直幅拼贴,上有黑墨直书「静中之动」、「动静如一」、「动静」。拼贴后方有灯光照亮,显现出泛黄色调和通透的纹理。

蛙王的《安静的行动》的最后最后展出的样子

最后展出时,「蛙王」的作品均装裱在亚加力胶板上。我们把亚加力胶板的边缘涂黑,让光线只穿透作品。这亚加力胶板具多层结构,承包商研究出可以让我们将作品连同亚加力胶片插入其中的方法,这使得光线可从作品背面穿透,同时亦确保装置内不会产生热力。希望艺术家也满意这展示方式!

两幅挂在墙上的画。左边的作品以背光形式展示,啡色的背景上有汉字。右边的作品上有墨水斑点,在发光的橙色背景上形成模糊的蝴蝶形状。

「蛙王」的背光绘画最后在M+展亭展示的模样。蛙王郭,《安静的行为》,1976年;《火画、蝶》,1978年,水墨、清漆和焦纸拼贴,香港M+,© 郭孟浩/ 蛙王

把作品固定到墙上

Karina:单凡的《瞬时之作》共12张,并要固定到墙上展示。在保护纸张的前题下,我们一直思考怎样才是最好的展示方法。修复员利用日式纸巾在画背加强纸张角落,使其承托点更坚韧。我与M+的物件修复员Albrecht Gumlich准备了24支针,针脚上涂有两层修复专用的黏合剂,作为金属的保护层。尽管这些针是不锈钢制的,我们也无法确保它们不会生锈并沾污纸张,因此才会这样处理。

两人戴着胶手套,按着墙上的画作;另外一人则用针将画作固定到墙上。

若凡、Karina和资深布展及陈列展示经理Kieran Champion一起把单凡的《瞬时之作》固定到墙上

若凡:把艺术品钉在墙上看似简单,但实际上也要考虑很多事情。我们必须确保那些针不会生锈,而且不会在纸上印压出凹痕。为此,我们采取了数项措施,以防止这类情况发生。

把作品固定到墙上的四支针。

固定单凡的《瞬时之作》的针的特写。

Karina:我们甚至在墙上做了测试,尝试使用不同种类的针。我把两种不同的针放在水里浸了两天作测试,结果证明与预想不同,不锈钢针还是会生锈的!因此,我们决定加上两层涂层,以更完善地保护作品。

《银河》

透明的胶盘上,盛着多个捶平了的硬币,硬币上绘有微型画。

修复团队正在预备的一些硬币,用来组成装置作品《银河》

Karina: 《银河》这个装置由约300个硬币组成。这些硬币经艺术家捶平,上面绘有极微细的水墨画。每幅画都是手绘而成,所以每个硬币都是独一无二的。

这是混合媒体艺术作品,所以物件修复员Natalie Harding和Albrecht Gumlich亦参与处理。修复工作正正是这样运作!我们各有所长,所以需要互相依靠和支持。

这作品曾在其他国家展出过几次。在澳洲和台湾展出时,展示的规模比我们小;然而在德国和瑞士,展出空间却大得多,因此300个硬币可以全于一面墙上展出。由于观众与作品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当时展场放置了一支望远镜,让观众可如观赏银河繁星般观看硬币的特写。

两人站在桌子旁边,看着桌子上几个透明胶盘。胶盘内盛着一个个整齐排列的扁平硬币。

M+研究助理李卓媛和艺术家倪有鱼的助手正在按主题排列硬币。

这次我们的展示空间较小,不需要用到望远镜。而在这个情况下,我们得采用其他方法以达至艺术家的意图──让观众观察硬币上的绘画。于是,我们让参观者尽可能靠近硬币。可是,为确保这些硬币不被触碰、拿起或从墙上移走,我们不得不仔细考虑安全措施。参与展览工作的不同团队之间进行了很多讨论,最终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这个方案既可以展示硬币,也能肯定它们不会从墙上掉落,即使真的有硬币掉落,也能被即时发现。

若凡:展出每件作品的背后都有很多考虑因素,甚至挑战我们应对盗窃、安全措施、工作流程等各方面的政策。所以,每次把展品挂到墙上,都是激发思考的练习!

装置由多枚锤平了的硬币组成,表面以塑胶彩绘画微型山水、动物、人物和身体不同部位。硬币展示于一个黑暗的房间内,它们在墙上排列,投上灯光,恍如一幅星象图。

倪有鱼的《银河》(2008-2011)装置图。作品: 倪有鱼;M+ 希克藏品(捐赠),香港; © Ni Youyu

微气候

若凡:在本次展览中,M+首次引入了微气候(microclimate)裱框,将矽凝胶片放在裱框内,并将裱框密封以控制湿度。

Karina:对于所有需要装裱的纸本作品,我们都打算采用微气候裱框,将作品装裱在湿度受控的裱框内。这是非常重要的步骤,特别是对脆弱的纸本作品而言。

若凡:合适的微气候裱框相当昂贵,所以我们提出了折衷的方法,也就是自行设计裱框以降低成本。为了达致想要的效果,我们找来一位裱画师合作。同时,我们亦一直监测裱框内的气候,确保其运作正常。

在是次展览中,你可以看到很多罩子,即是一些透明的亚加力胶盒。它们不会妨碍参观者观赏作品,亦比裱框或展示柜带来较少视觉冲击。中国当代艺术中,很多作品都不应以玻璃装裱;而纸本又是一种非常脆弱和吸水的物料,所以在如香港般气候极之潮湿的地区,问题就变得异常棘手。我们使用的罩子可作缓冲之用,即使没用上矽凝胶。

Karina:这个展览展出了很多白色的作品,而罩子亦有防尘作用。这对白色的纸本作品尤其重要,因为一旦沾上了黑色的指纹或飞蝇冀便(「蝇屎污点」),作品就会完全被破坏。

实习生的首个项目

左图有一名女人坐在桌子旁边。桌上有多条长长的磁条,她正按着离她最近的磁条。右图展示六条短磁条。

左图:M+藏品修复实习生陆介淼正在准备磁条。右图:为了找出效果最佳的磁铁,她做了多次测试,最后选用了钕磁铁这种稀有金属

Jo-Fan:让我谈谈李元嘉的《无题》 。这是我们的保护实习生Erica Loh 第一次从头到尾接手一个项目——也就是说,从她收到艺术品的那一刻起,到状况检查,到确保它被妥善安置,再到想出一个聪明的无需粘合剂即可安装的方法。

一人正把作品按在墙上,另一人则把磁条贴附到作品上方。

实习生陆介淼在M+展亭内,利用磁铁挂起李元佳的《无题》

她想到可以利用磁铁来挂装这幅作品。经过千辛万苦,她找到了合适的磁石,并衬上底纸,使磁石的颜色与作品相配。然后,为了把磁石和作品分隔开来,她亦想出了一个完整的设计。虽然这花了她很长时间,但我们都很满意成果!这作品长达七米,在视觉上极为震撼。我相信这对她来说,也是一次宝贵的经验。

墙上一幅既长且窄的横幅作品。白色的背景上,有线条幼细的黑线及墨水斑点。

李元嘉《无题》(1960)在M+展馆最后展出的样子。作品:李元嘉; M+,香港; © 李元嘉基金会

内容由网络编辑Ellen Oredsson转述。为确保行文清晰,以上访谈已经过编辑。除另有标注外,所有图片均是© M+,香港。此文章原于「M+ 故事」发布。附注:此文章的简体版本由机器转换自繁体版本。

订阅最新消息!

  • 收取M+与西九文化区的最新情况
  • 探索M+杂志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选择你希望收取的内容
  • 随时取消订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