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本网页已自動翻译成简体中文。

2023年4月13日 / 陳筠而

不只是摄影:概念摄影先锋李家升与黄楚乔

彩色照片中是一只猎犬的侧面,它正向上凝望,背景是年代久远的海港,远处有木船和山峦。作品上满布幼细的裂纹,模仿古老油画的质感。

「何年集」 (Hollian Thesaurus) 系列一共由十二帧概念照片组成,《Jinx,于香港海湾》为此系列的首件作品,隐喻香港自维多利亚时代起成为英国殖民地的历史,© M+,香港

李家升黄楚乔夫妇是1990年代的概念摄影先锋,这两位艺术家在当时纪实和新闻摄影当道的香港,改变人们对摄影的印象。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们创作艺术作品,并与其他艺术家联合出版,建立一个独特的平台,将影像融入跨媒介作品。二人最经典的影像作品在1997年前后完成,作品里的显易而见「香港」元素,教人联想起那个年代的忧虑不安。

在重要的历史时刻,我们总不禁将纪实摄影视为让后人看见历史真相的工具。而今天重看摄影师李家升和黄楚乔的概念摄影作品,却勾起更多的情感。

多重角度的影像创作

李家升和黄楚乔本身不是读摄影出身,李家升有平面设计的背景,黄楚乔则读文学;两人思考影像时,当然不会跟随传统摄影的一套。1985年,李家升获麦烽主理的知名摄影杂志《摄影画报》邀请撰写专栏。初时,他以个别摄影习作为案例撰文,后来渐渐扩大写作题材,包括展览评论、摄影理论及实践,有时更与黄楚乔合写。由于他的设计经验,他除了提供图片外,还会兼任文章的版排工作。1987年,他亦开始为邱良任职总编辑的《摄影艺术》撰写专栏。

随着他写作的题材变得广泛,李家升向《摄影画报》编辑伍小仪提出将他原来三页的专栏发展成一份有关另类摄影的十六页独立刊物,这就是在1992至1999年随《摄影画报》附送的《女那禾多》(娜移)。自此,他和不同摄影师、文字工作者、诗人和设计师跨界合作,在当时来说是前所未见,更是对纪实摄影甚或商业摄影的猛烈冲击。时至今日,这本刊物已成为了香港概念摄影重要历史文献。

照片呈紫红色,由不同的图像重叠而成。观者左上方和照片下半部,可见一个市镇的鸟瞰图像。中景可见一个扎高髻男孩的插画,他合什蹲在一个抱着婴孩的女人前方。该女人的随从在后面举起一个花瓶。

《在时间尽头的城市》这个标题源自作家梁秉钧一本双语诗集的英文书名,隐喻香港在1990年代初面临九七回归的处境。1998年,位于赤鱲角的新香港国际机场开幕,旧启德机场停用。《在时间尽头的城市》探讨了1990年代香港人生活变迁与过渡的过程,© 李家升

M+香港视觉文化策展人彭绮云说:「那个年代,创作圈子比较窄。李家升和黄楚乔作品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他们致力创造一个空间,让不同形式的表达出现。他们抱着兼容并蓄的想法,作品中不乏与流行文化相关的影像,也跟陈育强、蔡仞姿等本身很少以摄影作创作媒材的艺术家合作,让他们做一般不会做的事情。」

其中一个重要的合作,正是与著名诗人也斯(本名梁秉钧)的。李家升为也斯的诗集创作过不少封面和插图,而其拼贴作品《在时间尽头的城市》亦是也斯一本诗集的封面,而作品的标题就是来自这本双语诗集的英文书名。在这幅红彤彤的影像中,李家升在启德机场跑道的鸟瞰图上印上观音送子图的古旧年画。他常将无关的图像拼凑在一起,交叠堆砌,与比利时超现实画家René Magritte的手法如出一辙。作品中各式各样的道具──地图、毛泽东模型、苹果、老式眼镜、雨伞、书等被超现实地并置在一起,为影像带来多重的思考层面。

虽然李家升的作品以摄影呈现,但其实排列和编辑才是他的创作所在。他常用影印机去将影像与文字重叠,构成一件作品。当我们独立观看影像里的物件、细节、颜色,总会找到各种相关的联想,这个过程仿佛在玩寻宝游戏。然而,当所有东西拼凑在一起,又会模糊了那些明确而独立的感觉。构图再刻意都好,刺激观者的却是一份纠缠又不张扬的暧昧。

「他们二人追求的影像,不止于单一焦点,而是一种与文字或诗篇相似的多重焦点作品。像一个字,可以读出多重意义和意像。」彭绮云说。李家升自己也曾说过,这种拼贴方式或多或少受到读诗的影响,令一张影像有多个切入点。

照片以俯视角度拍摄,展示白布皱褶上一把合上的雨伞。木制钩状手柄位于照片上半部分,部分黑色伞布位于下半部分。一个苹果位于画面右方,苹果下方可见两份剪报置于伞布上。

李家升运用收藏级颜料喷墨印刷制成《这不是苹果》,© 李家升

当代和历史文化的拼凑

李家升擅长拍摄静物,黄楚乔则以人物摄影创作了「何年集」系列。这系列共有十二张概念摄影作品,创作于1994至2000年间,探讨香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当中的《大选美》以一种高调的幽默和调侃去低调诘问身分和历史,尽管主角打扮成香港小姐的模样,她的姿态却让人想起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

彩色照片中有一个女人,戴上皇冠和珍珠项链,身穿白裙,戴上别满皇室徽章的蓝色彩带。背景是一幅中国古画,画中有一群人在草地上策马奔驰。女人的一边肩膀刺上其中一个骑士的纹身。作品上满布幼细裂纹,模仿古老油画的质感。

《大选美》中照片的主角糅合了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与香港小姐冠军的特征,象征中西文化在宗教和权力上的冲击与交会,© M+,香港

《大选美》中香港小姐手臂上的纹身,是来自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于1715至1766年间,在中国生活时所绘画的清代宫廷画《乾隆观马术图》。他在清宫艺术家中甚有影响力,在绘画中引入动植物的大自然题材和单点透视法。 「黄楚乔将当代和历史文化元素拼凑在一起,呈现出很有意思的构图。」她还借油画的龟裂网纹质感为画作增添岁月痕迹,含糊地将脆弱的物料与香港的过去、现在、未来连系起来。

李家升和黄楚乔在1995年创立了的OP(Original Photograph,即原作照片)计划,为当代及上一代摄影师,如邱良、颜震东、麦烽等人代理及发行限量版照片作品。当时摄影照片还没有进入艺术市场,但他们已经在建立这个宝库。在彭绮云眼中,这是别具前瞻性的:「李家升和黄楚乔真的走得很前,不单在他们的创作上,更形成一个让大家合作出版的平台,将摄影推广成艺术形式。有了在太子台的OP画廊,他们得以保存并展出现代及早几代艺术家的重要作品。」

彩色照片中有一朵巨大的粉红色热带花朵,背景是蓝天下的维多利亚港。作品上满布幼细裂纹,模仿古老油画的质感。

《洋紫荆花,于香港海湾》中,黄楚乔将特区区徽上的洋紫荆图案化,置于香港的天际线上,诘问香港该如何向国际呈现回归前后的形象,© M+,香港

2000年,尽管他们为了女儿升学,举家移民加拿大多伦多并关掉画廊,但他们仍继续深深影响着香港艺坛。其作品强调跨媒介的摄影手法,让大众看到摄影作为艺术媒材的可能性,更为日后专门从事摄影的画廊,以及2010年开始举办香港国际摄影节铺路。

本文于2020年2月7日首刊于《香港经济日报》,现经编改及翻译发布于此。原作者:陈筠而;编改:网络编辑梁仲汶。所有作品:M+,香港

陳筠而
陳筠而
陳筠而

陳筠而是編劇、編輯、記者,亦是Weak Chickens創辦人。她是書籍《大象在球上走》的作者之一。出自其手筆的劇作包括2020年為大館「動戲.童迷香港藝術計劃」創作的《老而不,Stay in Touch》,以及2023年為「大館表演藝術季:SPOTLIGHT 2023」創作的《我最終死去的房子》。

订阅最新消息!

  • 收取M+与西九文化区的最新情况
  • 探索M+杂志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选择你希望收取的内容
  • 随时取消订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