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文稿
蔡财德:(英语)这个作品创作于2013年。当时我正进行一个关于新加坡街头的摄影项目。我开始留意遍布城市各处的混凝土碎片,一部分是因为新加坡是个发展迅速飞快的国家,需要不断转变。当我看到这些混凝土,就想到用来开展一个摄影项目。但我之后发现,以摄影创作有所局限,于是我借用中国供石的传统。
我是新加坡华人移民第三代,我想我们只是遥远地理解中华文化,隔阂疏离。我只是参考它的美感,而它也对我看待事物的方式有所影响。
我觉得我是跟随潜意识创作此作品。我在日常生活接触到这种物料,不知怎的与它产生一种化学作用,并开始思考怎样用它创作。
我并无改变混凝土碎片原本的形态,因为我一向喜欢用现成物创作,而所用的底座可突出碎片的形态。我所选的木材来自一间专门生产砧板的木厂,这些是木厂用剩的材料,来自新加坡原生树种,但这种树现在已经愈来愈少。
我创作这个作品,重点出于我对自己所在环境的思考,例如我对身处环境的反应:环境变得多快;城市清拆或建造得多快;面对新发展时,我们又有多迫切须要把记忆留住。
我想,这是第一次整组作品一同展出。我很高兴这个作品能在最适合不过的环境中展出。这是因为这个展览的脉络,也得力于其他艺术家对自然的想法。现在作品就留待观众来展览现场亲身探索。
蔡财德的艺术创作向来探讨新加坡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的交汇之处。其作品融汇摄影与雕塑,透过记录不为人留意的空间转瞬即逝的状态,反映这个城邦迅速变化的景观,借此挑战传统的界限。
蔡财德从建筑工地收集混凝土碎片,加入自己的想像,并以传统中国供石的美感为灵感,创作了《文人石》(2013−2018)。当中的中华文化连系来自于艺术家的独特视角,蔡财德表示:“我是新加坡华人移民第三代。我想我们只是遥远地理解中华文化,隔阂疏离。”
着迷于废弃混凝土碎片的蔡财德,意识到单凭摄影无法淋漓尽致地表现它们的精髓,于是便转变了创作手法。“我决定换个方法,在这个项目中重新着手雕塑。”他解释。[1] 尽管在创作上转向雕塑,蔡财德觉得两种媒介基本上是相似的:“那仍与摄影相似。在摄影时你会捕捉影像,观察影像,但你不会由零创造;〔《文人石》〕也一样,因为你只是凸显它的形态,而非把它由零创造出来。”[2]
蔡财德的创作源于他对新加坡城市转型的反思,他说:“我创作这个作品,重点出于我对自己所在的环境的思考。例如我对身处环境的反应、环境变得多快、城市清拆或建造得多快、面对新发展时,我们又有多迫切须要把记忆留住。”《文人石》正是对这些观察的回应,促使我们重新思考蕴涵在身边周遭的故事,以及审视环境的转型如何塑造我们生活的地方。蔡财德致力捕捉短暂的光景,并以独特的手法处理物料,引领观者发现隐藏于新加坡不断变化的都市肌理中的故事。
展览“山鸣水应”首次展出《文人石》系列的全部作品,一气呵成地呈现蔡财德对城市变化的探索。
制作人员
- 制作
M+
- 监制
张嘉琳、罗紫玲
- 摄影
罗紫玲、苏浚
- 剪接
刘雅媛
- 文本翻译
关小春
- M+文本及字幕编辑
梁仲汶、林立伟
- 策展研究
江干慧
- 特别鸣谢
蔡财德、苏浚、郑世媛
- 1.
Artist-in-Residence Chua Chye Teck speaks to Dr Anna Lovecchio, AiRCAST, NTU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Art Singapore, April 7, 2022, https://www.buzzsprout.com/1845756/10394357-aircast-4-chua-chye-teck
- 2.
Ib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