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2020年8月20日 / 梁雅婷

李绮敏:一直在流动,一直在策展

一个蓄黑长发、戴眼镜的女人站在白色墙壁前,双手抱在胸前,面带微笑看着镜头

策展人李绮敏。图片由M+及受访者提供。摄影:梁誉聪

策展人要做什么?这是李绮敏入行时的心中疑问,当时她在Para Site艺术空间任职:「我初时不知道curator要做什么,是否刷刷油漆、写写文章、做做翻译?我是这样摸索出来的:Curator的字源是care(关心),caring for something(关心某些事物),所以事事都与我有关。当时,Para Site的团队只有三个人,一年举办了12个展览,插线、髹墙什么都要做。」

长驻荷兰的她近年回港策展,目前担任展览「谢淑妮:与事者,香港在威尼斯」的客席策展人,亦正策划明年将展览带到M+展亭。声线清朗响亮的她,用一句广东俚语来描述自己的策展方法:睇餸食饭(按情况行事)

机会来自邀请

两个女人面带微笑,互相搭肩站在庭园中,庭园内有一件装置作品,由数件采用不同物料制作的抽象雕塑组成。

李绮敏(左)与谢淑妮(右)站在谢淑妮的作品《Playcourt》前合照,这是参展「谢淑妮:与事者,香港在威尼斯」的装置作品。图片由李绮敏提供

「所有机会都来自一个邀请。」Christina对于展览从没有前设,往往视乎邀请方的地域、历史、规模与机构定位等条件而定。当收到在威尼斯双年展策展的邀请时,她也回溯香港历届在威尼斯举行的展览,了解过往参展艺术家的背景与创作媒材,才提议由香港年轻观众较少留意的艺术家谢淑妮(Shirley )参展,Shirley亦是首位代表香港参与威尼斯双年展的女性及雕塑家:「她的雕塑有概念,有形式,也有对社会或世界现象的批判。」

Christina自比作一个调查记者,在策展前须摸清展览的资源和限制。她在十年前曾担任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的助理策展人,当时团队只有三人,且香港仅第五年参展,没有太多前人经验。今次无论在资源和人手都大幅增加,能为Shirley提供充足的创作空间与时间。

餐厅中,一群人围着餐桌而坐,微笑看着镜头。

「谢淑妮:与事者,香港在威尼斯」的布展团队在威尼斯共进晚餐。图片由李绮敏提供。

Christina亦邀得纽约和比利时的设计师合作,加上身处洛杉矶的Shirley和在荷兰的自己,整个项目横跨五个城市、三个时区,「荷兰早上6时,是香港的下午,亦是洛杉矶的晚上,因此我早上6时就要起床与Shirley通电话。我从没试过与那么多身在不同时区的人一起工作,这在十年前没可能发生。」这背后是良工不示人以璞的专业精神:「我要清楚了解展览,不能叫艺术家自行解决。限制对观众来说并不有趣,我不希望给自己借口,反而想在能力和资源以内,做一个适合各方的展览。」

精通艺术史也未必能胜任策展人

两个女人身体前倾倚在铁栏上聊天,后方是一面白墙。左边的女人身穿黄色大衣,右边的女人则穿着杏色外套,灰色上衣及黑色裤,脸上戴着眼镜。

谢淑妮(左)及李绮敏(右)。图片由M+及受访者提供。摄影:梁誉聪

为了这次展览, Christina每星期都与Shirley联络,Shirley亦一直与她分享创作过程,「大家都从未这样密切与他人合作过,这很视乎艺术家是否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有的艺术家会觉得很赤裸,甚至认为自己不需要策展人。筹备大型展览压力很大,庆幸Shirley与我能开放沟通。」

在荷兰De Appel艺术中心修读策展课程的经验,让她领悟到光是精通艺术史不等于能胜任策展人。因为有些读艺术史出身的策展人,熟悉史实和已成古人的艺术家,却不懂跟活人共事,而「策展需要很多人际沟通能力」。外界或以为策展人只须与艺术家往来合作,但Christina指:「其实策展人还要跟财务部、观众甚至保安员交涉,不会因为你是策展人,所有人都会要明白你所说的。你要怎样与不同单位沟通?策展需要与人交流、理解他人的能力,并要细心观察不同状况。」

两个人互相搭肩,站在一面高大的墙壁前。墙上涂了一些黑色横纹和细小图案。另外有两人站在剪刀式升降台装饰墙身。

Christina与艺术家李秉罡在大馆当代美术馆的展览「拆棚」布展期间,站在作品《动物农场》前合照。图片由李绮敏提供。

除此以外,荷兰的展览往往以反思社会为宏旨,这为她的策展思路带来启发。她记得2013年荷兰歌德学院邀她策划艺术项目,引发了她的疑问:在二十一世纪的欧洲,为什么需要歌德学院?于是她邀得艺术家Sara van der Heide在那里重现歌德学院于北韩平壤开设的阅读室,审视文化机构当今的角色。当地文化机构亦以人为本,让艺术家专注思考与创作,不以作品或市场主导:「他们找方法培育一个人去做事,而重点不在于完成一件事。」

异地阅历令她回港策展时更脚踏实地,着意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不能说『观众不明白就不明白』这样的话。艺术关乎沟通,做一件事出来就有与人沟通的期望,我们该怎样把握和发挥相遇的机会呢?」她认为展览不只一面,应该用各种方式全面地传递讯息。 「这次谢淑妮的展览前所未有地在开始前举行讲座。始终她在外国居住多年,香港的年轻观众没机会看到她的作品,在展览前介绍她的重点作品是好事。」

流动与补位

两张照片左右并排。左图可见三个人站在走廊中,旁边是一道刚刷好的绿色墙壁,三人都拿着沾上绿色油漆的滚筒刷。右图可见一个女人坐在地上大笑,身旁都是书籍,前方是一个放满书本的书架。

左图:Christina与来自艺术家李秉罡团队的Jasper Spoon及陈丽同为大馆当代美术馆的展览「拆棚」布展,摄于布展工作的头几天。右图:Christina重新整理Spring Workshop的图书馆。图片由李绮敏提供

除了策展人,她还担当过总监、作者和编辑等不同角色,游走在机构、艺术家、空间与艺术概念间,不停「补位」和处理多方关系。对她而言,这也是策展人的职责:要懂得灵活变通,为完成艺术创作随时替补任何岗位。她曾经在陪同艺术家曾吴拍摄作品《对联/对练》时顶替生病的助导,「有些人比较专精于某一岗位,我自己则较灵活。身为策展人,我喜欢担任多个角色来应对不同状况。」

她从小就是个活泼灵活的人,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是在电视台编排节目,又曾想过当艺术家,在大学除了艺术史亦修读比较文学,这门多变的学科陶养出她的流动性。现在身为策展人,事事都与她有关:「这样可确保展览处处做得妥善,空间营运良好,艺术家又开心。」

在她眼中,成功就是能够善用自己的才能协助艺术家实现想法,继而令观众有所收获。就如她早就明白到,「策展人」的重点在于「关心」,关心的不只艺术品,还有创作艺术品的艺术家,以及观赏艺术品的观众,这就是Christina自策展生涯开始时就秉持的策展理念。

此文章原于「M+ 故事」发布。附注:此文章的简体版本由机器转换自繁体版本。

梁雅婷是M+副编辑

订阅最新消息!

  • 收取M+与西九文化区的最新情况
  • 探索M+杂志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选择你希望收取的内容
  • 随时取消订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