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2019年9月18日 / Gala Porras-Kim

跨越学科

四张照片排成一行,每张均可见摆放在商店不同位置的纸制告示牌。告示牌上的文字以瓦哈卡市当地语言书写。在最左方的照片中,告示牌挂在一个盛着深棕色食物的金属盆上,显示营业时间。第二张照片中,两个老人正在微笑,一个坐着,一个则站在两个橙色告示牌旁边,告示牌挂在一堆陈列摆放的瓶装饮品上方。第三张照片中,两个告示牌挂在一个磅秤上。最后一张照片中,几个大小不一、颜色不同的告示牌固定在木棒上,木棒则插在店铺柜台上一袋袋的食物中。

Gala Porras-Kim,位于墨西哥城历史中心Soledad走廊瓦哈卡商店的告示牌装置(2014),硬纸板、箱头笔、木颜色笔,尺寸不一,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在世界不同地方,视觉符号令人产生的联想也各异,所以研究视觉文化,有助我们理解不同地方艺术创作的脉络差异。我是艺术家,曾在墨西哥南部的乡村展出作品,而一些在别的地方或许被视为艺术品的物件,在那儿由于视觉符号带来不同的联想,有着不同功能。瓦哈卡市的艺术家驻村计划,邀请艺术家为周边社区创作艺术品。一位备受推崇的欧洲艺术家创作了一件抽象雕塑,打算放在一个渔业合作社外,而合作社每晚都要把雕塑搬回室内。对当地人而言,这件雕塑不是艺术品,而是负累。在这次驻村计划期间,我们还参与制作壁画。尽管我们视之为社群设施,当地民众却以为那是一件委约创作的艺术品,因为壁画「看起来像是艺术」。倘若创作者不理解观者的视觉文化,创作出来的作品就难以被人以符合其创作原意的方式去诠释。

我到不熟悉的地方开展创作计划时,会花大部分时间聆听和了解当地人对事物的看法。假如我们碰巧有共通的符号,那就有可能开展创作计划。不过,作品常常只是体现我和懂得那些符号的人之间的合作。但是,即使身处同一地理环境,人们也可因文化背景差异而对同一地景有不同的体验。洛杉矶的韩国城同时有大量拉丁美洲人聚居,假如你去看看,便会发现韩国人跟拉丁美洲人虽生活在同一地方,对此空间的体验却截然不同。

我曾于博物馆工作,负责处理古物,由于那些古物的记录号码已遗失,其来源和用途均无从稽考。我曾研究专家是以哪些不同方式来解释这些物件,发现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知识,分析古物某些特征的意义,再提出对于物件的理解。可以说,这个做法与其说反映物件本身,不如说是反映那个人的推测,原因是我们根本无从确认物件原本的脉络,而只看到这人对此物件的看法。我想提出,由于我们没法得知某物件或视觉符号原本的功能或来源,任何人对物件提出的想法,其实都不亚于博物馆所作的诠释。

展览在一个四壁皆白的展厅内举行,其中一面墙上挂了两件装裱在画框内的作品,另一面墙上则分成两行挂上三十幅较小的作品。房间中央有一个白色展示台,上面有四个摆放着雕塑的底座,底座之间放了一些较小的扁平艺术品。

Gala Porras-Kim,《Made in L.A. 2016: a, the, though, only》,洛杉矶Hammer Museum展览现场(2016年6月12日至8月28日),图片由艺术家提供,摄影:Brian Forrest

美国历史学家海登‧怀特在其有关历史编纂学的著述中指出,文学书写在多方面影响了历史书写,两者都极度倚靠叙述来产生意义,因而不可能有客观或真正科学的历史。他在1973年的著作《史元: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意象》中,提出「情节设置」(emplotment)的概念,亦即在任何历史编纂的论述中,按照一些叙述模式来提出解释。就如Robert Doran教授所概括,怀特「提出史实能以科学方式验证,故事却不能。故事是创作出来的,不见于历史数据之中;历史意义乃人借着选择情节的类型,加诸史实之上,而这种选择无可避免会带有道德和政治考量」。[1]

假若我们将这个概念延伸到我们与艺术史的关系,即以艺术史为我们理解艺术品的框架,便明显可见在此领域里最普遍的诠释,都是源自西方学术角度。假如撰写艺术史的人主要从西方角度来为艺术品设置情节,亦即将艺术品套进西方的参考框架来诠释,那么,他们如何能理解和撰写源于世界各地的艺术品的故事?假如艺术史家身处于某一视觉文化当中并受其影响,而且依据某一艺术史形式来赋予艺术品历史意涵,那么,从全球的角度看,艺术史这门学科的意义何在?它又如何切合丰富多元的视觉文化?

一道砖墙上展示着数件艺术品。棕色架上放了一件线条流畅、状如贝壳的雕塑,周围的墙上贴了一些纸张,有些印有文字,有些则展示上述雕塑的不同影像。

Gala Porras-Kim,《Reconstructed Southwest Artifact》(约900年/2017年/2017年),纽约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2017年惠特尼双年展(2017年3月17日至6月11日),Rafa Esparza装置作品展览现场,摄影:Ron Amstutz,数码照片 © 纽约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

我们应拒绝以削足适履的方式把艺术研究套进西方学界的框架之中,因为若以这些学术界的思想学科为先,则会忽略原住民所累积的视觉知识,并削弱其他并非源于同一基础或方法学的去中心化观点。我们无法真正界定视觉文化,因为人人对视觉文化的体验均不同,而视觉文化又受其产地的脉络所形塑。Arjun Appadurai在其著作《The Social Life of Things》的绪论中指出,要诠释物件,必须先理解物件制作时和现今所处的脉络。而在艺术方面,我们观赏艺术品时可放下我们既有的信念,但艺术品始终不能脱离它们创作时的脉络存在,也不能摆脱人们体验它们时所处的环境。[2]

撇除艺术品的创作脉络,艺术品的创作亦变得愈来愈跨感官,亦即其构成和感受,超越了以眼睛凌驾其他身体功能的视觉呈现,甚至不以实体方式呈现。作品不一定以「手做眼看」为主要的理解方式,也可以透过「口说耳听」,如口传传统的方式。艺术品可以并必须倚赖其他沟通形式,而这种沟通形式的差异,反映我们需有更广泛的跨学科实践,让艺术品的制作模式跟想表达的讯息不限于一个领域。

四壁皆白的展厅内有几件艺术品,墙上展示着三件大型混合媒材的布本艺术品,前方有两个摆放着雕塑的底座。

纽约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2019年惠特尼双年展展览现场(2019年5月17日至9月22日)。左起:《La Mojarra Stela and its shapes》(2019)、《La Mojarra Stela negative space》(2019)、《La Mojarra Stela illuminated text》和《La Mojarra Stela incidental conjugations》(2019),图片由艺术家提供,摄影:Ron Amstutz

不同学术领域会用不同方法去界定和研究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而这又各自受限于其领域所用的方法。另一边厢,艺术家却可以游走于不同学术领域之间,皆因他们要遵从的规则比较少。如果一件艺术品的创作不只为了呈现某事物,而是汇集不同学科,以对它所要探讨的意念有所贡献,那么对创作者来说,理解不同学科则不仅有用,而且是不可或缺。举例来说,一件关于记忆的艺术品,或许对于研究记忆在哪里形成的神经科学家来说什有帮助。

学者跟艺术家之间的合作,有助重构人类学、艺术史和其他学科,促使这些学术领域重新思考其方法论,令其取向更具包容性,以在论述中涵纳它们所引为参照的题目。

研究视觉文化时,超越艺术史与人类学的框架十分重要,这样才能理解创作作品时所采用的来自其他领域的方法论,因为这样会影响观者对作品的诠释。另外,将各个知识领域去中心化亦同样重要,这样视觉影像就可从科学、法律或人文学科以外的学科去理解,甚至超越所有学科的角度。

此文章原于「M+ 故事」的《博文集》发布。

Gala Porras-Kim(1984年生于哥伦比亚波哥大,现于洛杉矶生活和工作)于加州艺术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he Arts)取得艺术硕士,并获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拉丁美洲研究文学硕士。她曾于以下场地举办个人展览:索萨利托Headlands Center for the Arts(2018)、墨西哥城LABOR(2017)、洛杉矶Commonwealth and Council(2017、2015、2013、2012、2010);亦参与过以下群体展览:乌拉尔当代艺术工业双年展(2019)、纽约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惠特尼双年展(2019)、威尼斯Palazzo Ca’tron及基辅PinchukArtCentre的「Future Generation Art Prize」展览(2019)、 首尔的首尔市立美术馆(2017)、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2017)、洛杉矶Hammer Museum(2016)、卡尔克富FRAC Pays de la Loire(2016)。 Porras-Kim曾获Artadia Award(2017)、Rema Hort Mann Foundation grant(2017)、Joan Mitchell Foundation Award(2016)、Creative Capital grant(2015)、蒂芙尼基金会奖(2015)及California Community Foundation Fellowship(2013)。她近期为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展览策展,亦是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研究所的研究员(2019–2020)。

  1. 1.

    Robert Doran quoted in Neil Genzlinger, ‘Hayden White, Who Explored How History Is Made, Dies at 89’, The New York Times, 9 March 2018, https://www.nytimes.com/2018/03/09/obituaries/hayden-white-who-explored-how-history-is-made-dies-at-89.html

  2. 2.

    The Social Life of Things: Commodities in Cultural Perspective, ed. Arjun Appadurai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订阅最新消息!

  • 收取M+与西九文化区的最新情况
  • 探索M+杂志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选择你希望收取的内容
  • 随时取消订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