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问M+策展人:水墨(之三)
在「似重若轻:M+水墨藏品」展览期间,我们于M+故事开设了「问问M+策展人」环节,鼓励参观者向策划是次展览的M+水墨策展人马唯中提出任何有关水墨和展览作品的问题。问题于一系列M+故事文章中解答,以下是第三轮,亦即最后一轮的问答!
细阅马唯中回答最后一轮问题,从中了解何谓中华民国历、倪有鱼在作品《银河》中用了多少枚硬币,以及水墨与水彩间的真正分别:
「在李元佳的《无题》上,为何落款的日期是四九、十二、廿五,而作品简介上写1960年?」
马唯中:李元佳作品落款用的是中华民国历的日期,即以中华民国立国之1912年为元年。此历法在台湾仍然沿用,民国四十九年即西历1960年。
「用水墨和水彩作画,有何异同?」
马唯中:水彩与水墨在成分上最主要的分别,在于用以混合颜料的黏合剂。水彩一般用阿拉伯胶,提取自阿拉伯胶树割开树皮后渗出的汁液;至于「水墨」,就这次的展览而言,主要指中国和日本水墨,则是用煤灰和动物凝胶(中国水墨传统上用鱼胶)。
「墨」可以是油性或水性,亦可混合不同颜料,得出不同颜色;水彩是水性绘画颜料的统称,不限于东亚文化的传统水墨。水墨和水彩均可透过稀释来控制浓度,以达到期望的美术效果;两者的基材通常是纸,具有迅速吸收的特色。水墨和水彩颜料皆可以不同饱和度作应用,这正是此媒介的独有特色。
马唯中感谢M+资深藏品修复员Christel Pesme提供意见,协助回答上述问题。
「我的问题是关于倪有鱼的《银河》。艺术家用了多久完成这项作品?用了多少枚硬币?这些硬币又来自多少个国家?」
马唯中:倪有鱼用了大约四年时间创作这件作品。 M+收藏的版本初于2010至2011年完成,由300枚硬币构成;硬币来自不同国家,惟艺术家并无说明来源。硬币经过锤和磨平后,国家的名称或标记亦变得模糊,硬币遂转化成为倪有鱼的「画布」,并成为《银河》中星象的一部分。今次于M+展亭,艺术家为作品安装了275枚硬币,贯彻作品本身因地制宜,根据展览环境改变面貌之特性。
董阳孜作品昂字旁的钤印很有意思,尤其是钤印上有陶渊明和辛弃疾的诗。钤印似乎不入水墨?为什么呢?钤印只是一个传统陪衬品?但当中都来自书法,而书法又讲笔墨。
马唯中:借您的提问,顺便回答董阳孜《昂昂若千里之驹 泛泛若水中之凫》一作,昂字旁的两枚钤印内容。第一枚印上的「纵浪大化」出自陶渊明诗《神释》的「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说明宇宙间变化无常,不应因其有起伏忧喜,而应以坦然的心胸面对。第二枚印上的「万事有为应有尽,此身无我自无穷」出自辛弃疾诗《重午日戏书》,表达凡事若刻意有所作为,可能产生极端,若抱持无为无我的心态,反而能有所超越。此两印都与董阳孜书写的屈原语句内容相呼应。艺术家期望个人处事的态度能保持问心无愧,正气凛然的态度,并以此与观者共勉。
钤印通常强调作品本身申述的主题,呼应其意境。除了董阳孜的书法作品,其他艺术家的绘画也经常如此,例如本展中的萧勤、管伟邦作品等。但也有钤印入画的例子。仇德树于八十年代初即发展出将朱红的印记转化为抽象图像的创作方式。周绿云设计独特的个人印记,配合作品的构图,精心融入画面中。
限于篇幅和为了更清晰表达其意思,问题均稍经编辑。此文章原于「M+ 故事」发布。此简体版本由机器转换自繁体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