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奖项与当下──致“希克奖2023”的入围艺术家
睽违四年,第二届希克奖的评选和展览活动载誉归来 ,并选出了六位入围艺术家。身为“希克奖2023”评委之一的徐冰,撰文简述在全球社会环境愈发复杂的当下,艺术奖项对激励艺术家持续进行创作的重要性。
M+设立的希克奖今年已是第二届了。此奖致力为当代艺术提供一个多元平台,来观察、发现并推动大中华地区当代艺术家的创作。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这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令身上带有多重文化基因的艺术家,能彰显艺术工作的作用与价值。
宗教、社会制度、价值观等人类文明,在当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作为人类文明成果之一的艺术,在地缘政治、文化纠葛的大变局中,如何应对这新的世界现场?艺术能做甚么,如何发挥作用,甚至如何自处?这是摆在每一位艺术家面前的课题。
在不少媒体为某种政治目的或资本利益,操控话语权而失去真实性的今天,艺术却能凸显出它的独有特性──诚实。艺术家通过作品,最真实地呈现出自己的“全部”,而这“全部”反映出一个时代敏感又真实的信息。反过来说,即使创作者不诚实,也因艺术的诚实特性,而令其“不诚实”暴露无遗。这是我们倾心创作艺术并信赖它的理由。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等科技呈现出裂变式发展,极大地改变人类的生活及思维方式。而科技增长愈强劲,就愈能显示出艺术活动的重要性,因为艺术的本质是人类未被知识化的内在表达。无论多严密的逻辑、多强大的科技,都无法替代它;带有明确目的,并以理性逻辑为主导的文明发展所缺失的部分,总是由它来补充和调节。正如人类必须在左右脑的完美配合之下,才能良好地发展。
而艺术进入当代后,与其他领域相互借鉴的程度加深。随着它的破圈融合,加之其自我颠覆的性质及短暂的当代历史,人类似乎进入了一个艺术概念最不清晰的时代。如何判断艺术?它是怎么回事?这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烧脑问题。
这些六位艺术家生活在世界不同地区,穿梭在不同文化之间,他们通过自己的作品,将自身对当下现实的思考,带入到更广大的当代文化场域之中。这使他们的创作实践获得更丰富的思维参照,而作品也体现了艺术家敏于思考复杂的切身问题,并反映在其全新的艺术语言中。他们的艺术,在文明的重迭与撕裂地带发声,弥补、修复文明在当下的盲点。
在2019冠状病毒病肆虐全球并带来深远影响的社会背景下,当代艺术怎样回应近年的全球转变,艺术家怎样用艺术去探索当下。这是我们希克奖评审委员会思考的问题。我们知道艺术类奖项从来都不是一把“标尺”,用来衡量自由生长的艺术。因为艺术就是要松动既有标准与规则,从而创造更多的思维与创造的契机。评奖是为了鼓励、表彰、支持抱有此艺术态度的优秀实践者;在他们的创作遇到荆棘时,外界的激励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探索者的工作,多为未被前人证明过的实践。越是具有开拓性的项目,艺术家在其实现过程中就越容易产生自我怀疑,这时需要更宏观的视野来回顾自己做过的事,也需要某种助力。我从事艺术创作实践多年,也曾获得过“美国麦克阿瑟奖”等奖项。这些奖项不仅给我带来创作资金的支持,更是对我创作信心的鼓励。
祝贺六位入围艺术家!希望你们相信自己的判断、爱护自己的才能。愿希克奖与你的结缘,能伴随你日后的艺术探索之路,与你共同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