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2017年9月28日 / 隈研吾

建筑师隈研吾记忆中的东京Sony大楼

入夜后,Sony大楼亮起了灯光,红、蓝、黄色的灯光互相交替着。大楼顶部有Sony的霓虹灯标志。

入夜后的Sony大楼, © Sony Corporation

在M+于Sony大楼拆卸前获赠其部件的同时,M+故事邀请了著名日本建筑师忆述有关东京Sony大楼的点滴

东京Sony大楼于1966年落成,由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1918年─2003年)设计。为了2020东京奥运,东京地标建筑Sony大楼即将拆卸,并改建成公园,成为Ginza Sony Park Project(银座Sony公园计划)的一部分。 故此,M+的策展人最近积极行动,并在索尼大楼清拆前收藏其部件。 全赖索尼公司慷慨捐赠,M+得以在短时间内收藏了该大楼的多部件,包括外墙的铝制百叶窗、原有的一些六角形天花板组件,以及大楼中央位置的大理石芯柱。Sony大楼位于银座的中心地带,在过去五十年,一直是日本二战后经济复苏并快速增长的象征。为了思考这座建筑传承了哪些传统,在今期的M+故事,我们邀请到芦原义信的学生、著名日本建筑师隈研吾来分享他对这座建筑的回忆。

隈研吾:丹下健三(1913年–2005年)大概是日本战后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师。 他为1964年东京夏季奥运会设计的国立代代木竞技场,象征着日本战后的工业化与经济腾飞。 对于当时只有十岁的我来说,这座建筑有着无法抗拒的吸引力,更启发了我开始钻研建筑学。

大楼外墙其中一组铝制百叶窗正被吊臂拆卸下来,工人扶着百叶窗的一边。

一部分大楼外墙的铝制百叶窗正被拆卸,© Ginza Sony Park Project

但实际上,当时我更常造访出自芦原义信手笔的Sony大楼。 这座比国立代代木竞技场晚两年落成的建筑,不但更有趣味,而且我在无意间从中学到了很多。

举例说,大楼的螺旋式楼层恍如地面向上延伸,两者产生极为有趣的关系。 当时美国的现代主义建筑师,如马歇尔‧布鲁耶(Marcel Breuer),亦有使用结构紧密的分层来建立螺旋动线,但芦原先生在建造Sony大楼时,还额外加入带有日式街道特色的人性化设计。

从大楼的一边仰望,铝制百叶窗垂直一路向上攀升,天空一片灰朦朦。

Sony大楼外墙上的铝制百叶窗,© Ginza Sony Park Project

大楼外墙用上优雅的铝制百叶窗,不但表现芦原先生的独特风格,更与丹下健三强而有力的混凝土结构形成强烈对比。 在这设计上,芦原先生亦糅合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柯比意式混凝土遮阳板的厚重,及和式木窗橽的轻盈。 百叶窗的角度同样经过精密计算,确保其切面让阳光充分透进大楼。 这是我在大学时期从芦原先生身上学到的。

M+杂志

今天回想起来,丹下健三的建筑体现了「工业化社会时期坚强刚毅的日本」,我们现今身处的则是「后工业化社会时期温文尔雅的日本」,而芦原先生的建筑则是两者之间过渡的桥梁。 因此,多亏芦原先生,当代日本建筑才得以迈进今天的新境界,这样说当不为过。

或许当时仍时小学生的我,也是受到芦原先生富有当代气息的建筑所吸引,才会经常流连银座的Sony大楼,在那里的「Do Re Mi」音乐阶梯[1]游玩。

俯瞰银座巨大的十字路口,周遭都是高楼大厦。

位于银座的Sony大楼,© Ginza Sony Park Project

此文章原于「M+ 故事」发布。此简体版本由机器转换自繁体版本。

隈研吾,日本建筑师,是东京大学建筑学系的教授。其建筑作品包括东京三得利美术馆根津美术馆、北京近郊的竹屋,以及即将为2020年东京奥运会而建的新国立竞技场

  1. 1.

    Sony大楼内有一条音乐阶梯,深受小孩欢迎。 每当人们在这条楼梯上落,楼梯便会奏出「Do Re Mi」等音阶。

订阅最新消息!

  • 收取M+与西九文化区的最新情况
  • 探索M+杂志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选择你希望收取的内容
  • 随时取消订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