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摄影:与司马恩同游藏品修复实验室
你还记得上次拿着一张实体照片是何时吗?在这个几乎人手一机的年代,随时随地都可拍摄和分享照片。我们与照片的交会很易流于表面──匆匆一瞥,手指轻轻一扫,照片就在饱和的媒体世界中转瞬即被遗忘。不过在照片尤其是实体照片的表面之下,却另有故事在不断开展。每一层、每条刮痕、每道皱折、每分褪淡,都是其过去与未来留下的痕迹。
M+摄影藏品修复员司马恩带大家近看馆藏中一些照片,细说这些看来静止的照片出人意表的修复过程,并与大家分享如何保育摄影这种最大众化的视觉文化媒介。
相比其他媒介,摄影作品修复仍是相对新的领域。照片的构造方式如何令修复工作特别困难?
大家要记住一点,并非每张照片都是以相同的物料、同样的方式制造出来的。事实上,它们大有不同!多年来,很多人认为照片是印在纸上的东西,因此在博物馆处理照片的人都是纸类藏品修复员。不过,如果手上的照片是印在玻璃、塑胶、布料、金属或陶瓷上,那该怎样办?甚或当图片是用银、染料、颜料甚至番茄汁制作时,又该如何处理?
幸好,在过去二十年摄影慢慢被视为需要专门照顾的独立艺术媒介。虽然纵观全球,设有摄影藏品修复员的艺术机构不多,但M+就有这个岗位!
的确,我们馆藏中大部分实体照片都是纸本的;而较旧和较新的照片虽然略有分别,但结构往往相同。
首先,照片的基底常以纸纤维制成,有时会加上涂层。较旧的照片会额外添加一层氧化钡,即白色的硫酸钡,作为冲印图像的背景。(数码打印则以白色颜料模仿此部分。)基底之上就是成像化合物,可以是悬浮于明胶上的卤化银或染料成色剂,也可以是沉淀于液态表面的染料和色素。
照片或许看似平平无奇,不过当你把照片放在显微镜之下,就会发现内有乾坤!
修复照片时,你会因应不同类型作出不同处理吗?
我们处理照片时,首先要辨别出手上照片属哪一类型,因为不同类型的照片在同样的环境因素例如温度、湿度、光线、污染物之下,也会产生不同反应。
最为人熟悉的黑白照片,亦即银盐照片,接触到光和空气就会变黄。在某些情况下,银更可能会氧化──当银粒子分解,浮上表面,就会形成我们称为「银粒子镜像化」的现象。这种情况发生时,当你拿着照片左右移动,照片上的深色范围会像一块小镜子般反光。有人视之为劣化的迹象,不过氧化是伪造不来的,所以这同时是岁月的证明。
传统的彩色显影照片(C-prints)流行至2000年代初,这种照片曝露于高温与光线下会褪色。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彩色照片变成紫红色的样子,那就是它严重褪色时的模样。
这些照片很容易褪色,即使在阴暗环境中也会发生,因为温度对它们大有影响。当温度很高或起伏不定时,形成影像的粒子会开始「跳来跳去」。
照片与食物可说是有点相似。假如你不将食物放入雪柜,一两天就会变坏发霉,因为温度与湿度会促进分子活动,令更多有机化合物进入食物,影响原来状态。不过如果将食物放入雪柜就没事,分子定住不动,没有活跃起来的能量,变化就来得较慢。
所以在处理彩色显影照片时,最重要是尽可能把作品储存在低温环境。这样做的话,起码可保证它们在未被展出时不会变质。如果照片在无人观赏期间消失了,那有什么用呢?
接着是喷墨打印照片,自数码摄影推出后一直广为流行。这种照片对温度、湿度又有截然不同的反应。大部分喷墨打印照片在室温下完好无缺,放置在摄氏二十度的环境也完全不成问题。当然,它们会对光线产生反应,不过,令喷墨打印照片加快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污染物。要注意的是,污染物会积聚下来并产生化学变化。
举个例,一位艺术家把照片放入成分未明的纸筒或塑胶筒中送到我们手上。那个筒看来没什么问题,于是我们照样储藏照片。多年后,那个筒可能会释放出各种有毒的化合物,并被照片吸收。最后,我们将照片取出、装裱并展出,或许会看到照片最靠近筒的位置突然开始变色。为什么会这样?如果画框的光漆是新涂上的,或者挂照片的那道墙油漆干得不够透,那么,那些污染物就会与其他已经附在照片上的污染物产生化学作用。
那就是污染物累积和发生化学变化的问题。照片上存在一种污染物或许不成问题,而且可以多年来相安无事。不过当一种污染物与另一种污染物接触,连锁反应就会开始,那时我们就束手无策了,所以必须从一开始就采取行动。
修复摄影作品的绝大部分工作是预防照片老化和变质。你须要辨别照片类型,这样你才能从中得知有什么会毁掉你手上的照片,然后对症下药,防患未然。因此,如果我知道手上的是彩色显影照片,我会提议将它冷藏;如果是喷墨打印照片,我会确保用来装裱照片的画框至少有一个月时间逸散气体,而博物馆展厅的墙身必须干透。正因如此,身为摄影藏品修复员,你必须知道怎样深入理解照片的各种层次,辨别清楚是至关重要的。
在预防工作方面,你面对过哪些问题是香港独有的?
香港潮湿炎热,照片除了有可能变色,还会面对三大风险:黏块现象、虫患和霉菌。这个问题相信不只困扰博物馆藏品修复员,也困扰所有人。
黏块现象是指照片黏附在玻璃的情况。照片最表层往往是明胶,而明胶具有亲水的特性。当环境中有水分时,明胶就会把水吸收,而当照片表层水分含量增加,表层就会变得更黏稠。要知道玻璃是有细孔而非密封的,假如照片直接与玻璃接触,就会吸附在玻璃上。
一旦这种情况发生,我们能做的就很有限,因此最好事先将照片和玻璃以垫片隔开。千万不要让玻璃与照片直接接触,尤其是在这个一年里头有好几个月都很潮湿的地方。
另外,我在香港不少东西中都找到害虫,不独在我们的藏品中。
我曾看过一些有白色细孔的照片,心想:这是不是被人刮破了?不过当你用显微镜或放大镜一看,就会看到细孔旁边细小的咬噬痕迹。那是因为害虫是动物,而明胶是有机化合物,在它们眼中是很美味的食物。明胶就像啫喱,来自动物胶原蛋白,假如你是害虫,面前放了塑胶、棉花或明胶这几种食物让你选,你肯定也会选择吃明胶!
对修复员而言,害虫并不可怕,它们其实提供了很多资料,让你了解作品所处的环境。如果你每个月都看到衣鱼,就会知道环境太潮湿、太炎热。或许冷气机坏掉了?否则不会出现这情况。所以,虽然我们不想有害虫,但它们仍然有助我们打理存放照片的空间。
在香港,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破坏因素是霉菌。在湿度高、温度高、通风欠佳的环境,霉菌会不断滋生。霉菌是真菌,会导致生物降解,真菌会分解照片上的明胶,令影像消失,然后穿透基底。
假如修复人员及早发现霉菌,就可以令霉菌脱水。我们修补不了霉菌造成的破坏,不过可以杜绝霉菌孢子,防止霉菌散播。如果有人把家中所有照片放在同一个盒子,又没有察觉霉菌在盒中生长,霉菌就会散播到所有照片。那就完了,我是说……照片真是无得救了。
我们在保存照片时,必须留意有哪些因素会带来破坏。不论是艺术作品还是家庭照片都一样,它们同样珍贵。
当问题不能防患于未然,又有什么可以做?你会如何处理表面的损坏?
照片如果有撕裂痕迹,首先要先干后湿地清洁表面,然后把纤维疏松后再拼合在一起,最后在背面封好。要是还未清洁该范围,就修补不了裂痕──这就像医生处理伤口,还未为腿部消毒,就不能缝合伤口。
修复摄影作品时常见问题之一,就是照片边缘开始分层和剥落。当最表层的明胶和氧化钡开始裂开,像蛋壳般逐块剥落,后面的纸纤维就会暴露出来。虽然这是触摸造成的痕迹,是照片历史一部分,但纤维外露就表示空气、污染物和湿气可直接进入作品之内。
如果发生这些情况,我们会用明胶修补照片,小心翼翼将暖的液态明胶倒进裂痕,然后等待明胶干燥,令照片表面密封。修复照片时,我们必先尝试运用与原有物料相若的材料,这样的话,如果物料因为环境因素而产生变化,修复物料的变化情况亦会与原有物料相似。其次,我们希望修复是可逆转的,如果日后须要移除修复的部分,也不会对作品造成永久影响。
我看过一些照片需要大范围修补,上面有深深的刮痕,或表面被削去。有些刮痕是博物馆访客的背包造成的,因此许多博物馆会请访客把背包寄存在储物柜,不要背背包入场。此举并非因为害怕访客会盗取藏品放入背包,而是因为背包可能会破坏展品,要知道不是所有艺术品都有装裱在相框内或有玻璃罩保护。
有时候,即使照片作品上有刮痕,策展人还是会选择展出它,我认为那是好事。从美感的角度看,这件作品或许不尽完美,但其实物料本身的状态并不差,就像一个健康的人灼伤了一样,刮痕仍是作品故事的一部分。
每个修复决定都是与策展人、甚至艺术家本人商讨后的结果。有些改变或许与艺术作品的叙事相关,另一些或许会意外地令艺术作品偏离原意。不是所有事情都是一个人能决定,合作才能达至最好的修复效果。
你在M+ 任职至今,最喜欢的是哪些作品?
我很喜欢这张照片,是塞西尔‧比顿的作品。相中人的眼神深邃又目光炯炯,就像是在看着你那样。另外还有这件邱良的作品。
在我们修复的当代艺术作品中,这两件并不是最近代的;它们是小型银盐照片。不过这些作品真的很动人,诉说很多故事,将你带回那时那地。
然而,它们还有另一面是公众看不见的,就是这些照片大部分都有撕痕和折痕。照片正面大多看来破损甚多,要么有刮痕、胶纸印,要么就是边缘正在剥落。
这些照片有如此种种损坏,背后是有原因的。只要看看照片背面,就会看到各种不同的戳印,反映当时摄影师努力把自己的作品投入艺术市场或参加比赛。
这些照片都不是簇新的,就算何藩的作品也不是。每当我们把这些照片从储存库拿出来,总会有种令人屏息静气的感觉;它们散发一种力量。修复这些作品时,我深深察觉到自己有多幸运,竟可如此贴近地照料这些艺术品。
当照片装裱完成挂在博物馆墙上时,它们备受瞩目。但当它们尚在修复实验室、未被装裱时,它们是边角有损、易碎的纸张。修复员很幸运,得以看见这些物件脆弱的一面。
修复博物馆艺术品与修复家中照片有何分别?
我认为民间摄影(如一般人的摄影或日常摄影)与当代艺术摄影的分别,在于是否有展示的需要。例如,修复私人的祖先照片时,可假设对方想将照片一直放在居所,或者放入相簿经常翻看。我明白普通人不会考虑将照片存放于储存库,因为他们保存照片就是为了看到它们。在这些情况下,修复员会就装裱方式和摆放位置给予建议,例如不要将照片直面窗户,或放在暖炉上等等。
在博物馆,我们也在做同样的事,不过规模不同。我们就某张照片展出的时间提出建议,以确保照片能维持现貌,达到该博物馆订立的保存目标。如果保存目标是两百、五百或一千年,我们就要令艺术作品在该年期内在视觉上保持同样的状态。
珍贵的私人照片,千万不要把它存放于潮湿的空间。最好选择一个空气流通的位置,避开阳光直射,用框裱起,并以垫片将玻璃与照片分隔开。
虽然我在M+主要照顾当代艺术作品,但我认为所有种类的照片都非常珍贵,各有各的原因。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拥有的是什么种类的照片,也不知道该如何照顾它们,无人曾告诉我们这些「物件」会衰退得这么快。
因此,我想对大家说的是,请务必在照片变质之前,好好爱护它们!
内容由网络编辑林玥臻转述。为确保行文清晰,此对话经过编辑。所有显微镜照片由司马恩提供。此简体版本由机器转换自繁体版本。
司马恩是M+的摄影藏品修复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