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样板房导赏
假如大家来到西九文化区苗圃公园,向北表演场地走去的话,会发现两座小型混凝土建筑物伫立于海滨。那就是M+大楼的样板房,是我们模拟、呈现和测试未来博物馆大楼各项设计元素的地方。
对设计和建造过程而言,样板房十分重要,可以让设计团队(瑞士建筑师事务所Herzog & de Meuron联同TFP Farrells及香港奥雅纳工程顾问公司)先把设计特点做成具体可见的模样,加以测试,然后才于博物馆大楼内实现。换言之,样板为我们提供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资讯,显示M+大楼落成后的面貌──只是规模小得多,而且拼凑了不同的设计元素。
公众目前仅可于外面观看这些样板房,不得内进──安全第一嘛;所以我们诚邀大家透过这篇M+故事文章,来一趟简短的样板房网上导赏,先睹为快,一窥博物馆落成后的面貌。
博物馆大楼幕墙
最先建成的第一座样板房,座落于较接近海滨的位置。绕到正门,你可看到一个波浪形陶瓦结构,呈现未来M+大楼幕墙的面貌:
这些陶瓦于意大利制造,并在中国组装成幕墙结构的一部分。陶瓦带有浑厚深浓的绿色,将布置成横向的百叶结构,为博物馆室内空间遮挡阳光。
每一行百叶结构的凹槽将嵌上LED灯管,整体会于大楼南面朝维多利亚港形成一道媒体外墙,播放的影像或录像在对岸香港岛亦可看见。
博物馆正门
样板房入口范围模拟博物馆大楼地面正门:
此范围上方有混凝土天花板,约七米高,与未来博物馆大楼(见下图)相同,可借以感受地面大堂的规模。这片小小空间中,你可看到很多未来博物馆正门的设计元素,由墙壁上的陶瓦柱,到地面的门垫不等。
这里所见的墨绿色陶瓦,亦将在博物馆正门和整个大堂出现。陶瓦经烧制后,每一件的色调和表面质感都略有不同,饶富趣味。
陶瓦上的釉面处理,令其颜色随着早晚不同的光线和天气而变化。不但为博物馆外墙带来活力,更令博物馆在九龙天际线间,形成一种独有的表达。
建筑师亦在墙上测试了告示标志,例如往餐厅或洗手间方向的指示,看看标志印在纹理丰富的混凝土墙面时,其清晰度会否受到影响。
模拟展厅
样板房内设有一道大门,通向模拟展厅的空间。这一部分模拟由博物馆二楼中庭通往各个展厅的入口,而该楼层将是博物馆主要的展览空间。大门用上两种不同颜色,以便建筑师及M+测试大门的不同颜色跟地板、墙壁、灯光等的配搭。
建筑师在模拟的展厅空间内试验地板、墙壁、照明等,例如在墙上涂上不同色调的白色,并确保展厅内灯具的色温是正确的;并设置大型玻璃幕窗(出于安全理由现已移除),以了解在天然采光下,展厅内的视觉效果。这个小房间是个重要的空间,博物馆白墙展区内的所有设计细节,不论是视觉或应用上的,都会在里面测试。
海滨入口
第二座样板房最突出之处,就是其正面的玻璃幕窗。此结构模拟海滨长廊楼层玻璃幕墙的其中一部分,特别为测试玻璃与混凝土搭配的效果及其品质。玻璃略作镜面处理,故此在落成的博物馆大楼上,将会反映四周海港和园林公园的景貌。
天台花园楼层
转角后,你可看到模拟外露于基座平台天台花园层的巨型桁架,并观察这个呈对角线的复合混凝土钢结构桁架,与博物馆三楼咖啡厅等公共空间的关系。
建筑师在这座样板房中,测试了多项博物馆内不同范围的室内设计特色,包括餐厅大堂、博物馆办公室、学习中心等。限于空间,要在这座小小的样板房内模拟大楼各个部分,就要运用巧妙的方式,将设计元素拼凑在一起──有点像一幅不断演变的拼图。
两座样板房都是实验和测试设计意念的园地。当中有很多大家未必考虑到,但对博物馆极之重要的细节。希望通过这趟短短的导览,大家会更清楚M+大楼在数年后会呈现怎样的面貌。
此文章原于「M+ 故事」发布。此简体版本由机器转换自繁体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