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南亚建筑档案探义寻趣
近观「南行觅迹:M+藏品中的东南亚」展览中林林总总的档案资料
「南行觅迹:M+藏品中的东南亚」展出的M+档案资料堪称是历来最多,以下由M+ 设计及建筑副策展人王蕾和M+ 文献管理主任 Kevin Forkan 谈谈展览的重要档案资料,深入探索并介绍这些展品中的微观历史。
Geoffrey Bawa档案
斯里兰卡建筑师Geoffrey Bawa设计的峇里巴图吉巴庄园,为今日「峇里风格」的别墅形式度假村定调。你可在展览首个部分「在地脉络」看到Geoffrey Bawa 的档案资料;此部分探讨艺术家和建筑师对如何回应其所处脉络的独特之处。
王蕾:很多人以为Geoffrey Bawa 全凭直觉设计,过程中鲜有搜集资料;但当我阅览 Bawa 在科伦坡的档案资料时,发现了他拍摄的研究照片。当时他获澳洲艺术家 Donald Friend 和印尼企业家 Wija Waworuntu 委托,设计位于峇里岛东南部沙努尔的巴图吉巴庄园。
这些研究照片拍下传统的峇里式大型建筑和住宅群,之前从未刊出。这些照片在建筑类型、材料使用,以至度假村入口雕塑的摆放上,都影响了Bawa 最终设计的别墅。
细看巴图吉巴庄园销售目录上的绘画和插图,可见Bawa 在设计这座庄园的方式,与他设计在斯里兰卡的同类型别墅有所不同。每幅地段都由墙壁包围,内有环水而建的多间单层度假小屋,与峇里岛的住宅区相类似。不过,Bawa 排列小屋的方式多变而不对称,各有不同的私隐程度;建筑亦设有现代设施,并采用茅草、火山石等当地常见的建材。
我们在展览展出这些研究照片和一帧草图,以展示Bawa 如何仔细观察,并敏锐地就地取材,运用当地元素。虽然巴图吉巴庄园项目只有三座房子竣工,但此项目影响了峇里和区外其他同类型度假村的规模和风格。五号和六号地段的房子最后分别由酒店发展商Adrian Zecha 和王明星购入,这或许能说明安缦度假村和科莫度假村为何带有Bawa 项目的影子。
这是展览的重点之一──一位斯里兰卡建筑师到印尼的峇里岛设计建筑,然后这作品一直影响着全世界度假村的设计;我们想借此指出东南亚充满着各式各样而且自由的流动,区内外的艺术家和建筑师均可互相影响。
建筑三人小组档案
建筑三人小组(AT3)前身是马来亚合伙制建筑事务所,以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为基地,两者均由槟城建筑师林苍吉参与创办。林苍吉1960 至 1980 年代的作品对当时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国家建设影响甚广。你可在展览第二部分──「国家与政权」中看到建筑三人小组的档案资料;此部分的作品回应后殖民时代国家的独立自主和当代治国之道。
Kevin:建筑三人小组在那段紧迫的时间内,设计了为数甚丰、与国家建设息息相关的建筑,实在是十分惊人。这群人基本上建设了我们今日所认识的新加坡。在当时的新加坡以这种步伐发展,一定既兴奋又紧张。
王蕾: 建筑三人小组档案的价值,在于资料数量众多──不但种类繁多,并广泛地涵盖由它和其前身马来亚合伙制建筑事务所的不同项目,而这些项目全都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政治独立后头二十年展开。一口气展出这些资料,可以凸显建筑三人小组在新马两地都市转变上所发挥的作用。他们设计了无论在政治上或建筑上都举足轻重的建筑,例如新加坡星展银行总部、裕廊镇大会堂,亦反映这个城邦借着投资于金融服务和出口的导向工业化来推动现代化发展。
Kevin:通常在展出档案资料时,都会像艺术品那样单独陈列。王蕾和展览设计师则设计了一张档案藏品桌,将为数众多的资料集合起来展出,令大家可以看到一组档案的实际面貌及其通常包含的内容──视觉上有趣的照片当然少不了,除此之外,还有以文字为主的文件,和性质短暂的资料。
不过,看到明信片等本质短暂的资料,从档案中被挑选出来,特地用一个透明亚加力小箱盛载,展示在博物馆展览中,那亦是很有趣的事。策展人总会挑选及展示一些物品,并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诉说故事。这可说是在博物馆与策展人合作的乐事之一。
王蕾: 我们亦展出了一些来自建筑三人小组图书馆内的书籍。其中一本介绍新加坡公共房屋的小册子,是由新加坡的建屋发展局在1961年出版,比其在1965年的独立还要早。另一本名为《以西非为蓝本的热带地区乡村房屋》的书册,则被视为1950到1960年代「热带建筑」概念形成的关键文本,是由Jane Drew、Maxwell Fry及Harry L. Ford于1947年撰写的。
BEP Akitek事务所档案
Kevin:Booty, Edwards & Partners 建筑事务所(1969年注册为 BEP Akitek 事务所)是英属马来亚及婆罗洲一家历史悠久且多产的建筑事务所。你可以在展览的「国家与政权」部分看到 BEP Akitek事务所的档案资料。
王蕾:我们将 BEP Akitek 事务所的资料放在建筑三人小组的展品旁边,除了是想凸显这两家事务所的不同外,亦想展示他们如何参与设计新马两地独立后的建筑。Booty, Edwards & Partners 建筑事务所于 1919 年创办,在卢景端成为合伙人前是一家由英国建筑师领导的世袭殖民地建筑事务所。相反,建筑三人小组(原为马来亚合伙制建筑事务所)的成员均为曾负笈美国和英国的年轻马来西亚人和新加坡人,他们回国后于1961成立此事务所。
Kevin:两家事务所虽然背景各异,但在针对热带地区的建筑上,却采用了类近的设计手法;这点从他们在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设计的私人住宅可见一斑,是次展览亦展出了相关的相片及绘画。从这些展品,你可看到房子常以木条屏风、格栅、屋檐达至自然采光和交叉通风的效果,同时营造室内外的阴影过渡。
王蕾:BEP Akitek 事务所的档案资料亦有以文字为主的文档,包括一场以「什么是马来亚建筑?」为题的讨论的纪录抄本,参与讨论的是一群在马来西亚甚具影响力的建筑师,包括来自Booty, Edwards & Partners 建筑事务所的卢景端及C. H. R. Bailey,还有德国建筑师、吉隆坡技术学院建筑课程创办人Julius Posener。这是一大重要议题,反映了马来西亚在「默迪卡」 (马来语:merdeka, 「独立」 之意)后的民族意识。
此场讨论的相关文件后来刊于《PETA:马来亚联合邦建筑师学会期刊》,大家可以在展品旁的 iPad 阅读全文。读过文件后大家应该会发现,身分认同是一个复杂问题,绝不是轻易就能形成。此场讨论显示那个时期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建筑与文化认同的多种视角;此后 「马来亚」 风格建筑逐渐与政治元素挂钩,塑造了后来的马国建筑风格。
巴克敏斯特.富勒与东南亚
世人對美國建築師、發明家兼哲學家巴克敏斯特.富 勒在東南亞參與的項目普遍描述不多,但其實富勒從1970年代至 1983 年離世前,在東南亞逗留了一段很長時間。他與於區內建築師的交流,可見於書梅春塞和建築三人小組的檔案資料,大部分於展覽的「跨國流動」部分展示。
王蕾: 富勒与定居曼谷的建筑师书梅春塞和林苍吉(建筑三人小组的创办人之一)是朋友,我很庆幸能在两位建筑师的档案资料中找到记录富勒在东南亚活动的幻灯片和照片。这些资料让我们更为认识富勒与东南亚建筑师之间的交流与建筑项目合作,反映一种为社会利益而相互强化的物质和抽象思想原则。这一点在坎普安世界会议的纪录中尤其明显;会议由富勒与林苍吉在1975 至 1983 年间合办,乃先后在峇里和槟城举行的非正式集思会。
Kevin:你看到的其实是记录在两组不同档案中的两场不同会面。来自建筑三人小组档案的幻灯片记录了另一种聚会,富勒当时正与建筑系学生一起兴建测地线网格圆顶,凸显运用最少材料建造最大空间的原则。而另外一些照片及幻灯片则显示这种测地线网格圆顶如何融入林苍吉和书梅春塞设计的数个项目,包括书梅春塞设计的曼谷科学馆及林苍吉设计的槟城光大大厦。他们不仅是简单地复制某种形式,更向富勒的激进主义建筑理念致敬。
因此,当我们结合并展示这些来自不同档案、记录不同聚会的资料时,就能更明确地了解当时横跨不同地方,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
王蕾: 还有,我们将书梅春塞题为「 NAGA──从公元前二万年到二十一世纪及以后的设计回顾」的演讲笔记数码化。从这篇演讲笔记,可见春塞对该地区的概念,深受富勒重构的航运史前史论以及西太平洋地区的航海文化启发。
Kevin:这些资料是反映东南亚如何影响巴克敏斯特.富勒的思考,以及富勒如何影响东南亚建筑师的绝佳例子,也是相对地较少人探究与发表的部分。
王蕾:我们很高兴在展出建筑模型、绘图及相片之同时,也能借此机会以投影片的形式展示记录此等交流的资料。
「南行觅迹:M+藏品中的东南亚」现于M+展亭举行,展期由6月22日至9月30日。为确保行文清晰,以上访谈已经过编辑。此文章原于「M+ 故事」发布。
附注:此文章的简体版本由机器转换自繁体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