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ry

M+ no longer supports this web browser.

M+ 不再支持此網頁瀏覽器。

M+ 不再支持此网页浏览器。

2017年12月5日 / 陈伯康、贝礼中

与贝礼中浅谈贝聿铭设计的中银大厦

一幢摩天大厦在蓝天白云之下,玻璃外墙上有对角线结构。

中银大厦,图片:© WiNG

中银大厦于1985至1990年间兴建,是香港天际线的重要一景。M+设计及建筑主策展人陈伯康最近与贝聿铭幼子贝礼中见面,浅谈其与父亲设计这座建筑的经验

陈伯康: 中银大厦于1980年代初至中期筹备兴建,当时中英正在谈判英国将香港交还中国的问题。 请问在这个背景之下,这座建筑是如何建造的? 你与令尊又如何参与其中?

贝礼中: 不知你记得与否,当时由霍朗明设计的汇丰总行大厦正在兴建,要以少一半以上的成本设计出一座可与之媲美的建筑物,实在是一大挑战。 由于香港的主权将交还中国,社会相当关注中国接管这个殖民地的安排。 中银大厦在谈判如火如荼期间宣布兴建,为这座大厦增添更多象征意义;同时紧张的气氛令这项委托的性质随之变得敏感,也使我们在这个项目所下的每个决定都动见观瞻。

一座长方形的白色建筑,伫立于长方形人工湖旁,建筑物与人工湖之间有一条砖铺小径分隔,两者由绿树环绕;背景可见另一白色建筑。

香山饭店1982年的面貌,酒店洁白的灰泥外墙,灵感源自江南传统建筑,图片:© 贝建中

这个项目在香山饭店竣工后不久随即接洽。 事实上,1982年10月饭店开幕后,家父与银行随即在香港开了首个会议。 家父早于会议前已知悉这项邀请,所以事前已与家祖父商量,并在得到家祖父同意后接受委托。

陈: 这固然是因为令祖父贝祖贻于1940年代曾任中国银行香港总经理。

贝: 没错。 若果没有家祖父的同意,家父不会考虑这类项目。 然而,家祖父支持他负责此项目,那毫无疑问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委托,是极大的荣幸。

施工中的中银大厦,高度只有完成后的一半,看到里面的骨架结构,外面有棚架及起重机。

施工中的中银大厦,摄于1987年,照片:© LERA

建筑工人在高空为中银大厦施工中,背景中可见香港的城市风景。

施工中的中银大厦,摄于1987年,照片:© LERA

兴建中的中银大厦。图中摩天大厦的对角线设计延伸至顶部。建筑物下半部已建成,由玻璃窗覆盖。上半部仍在施工中,未有外墙。

施工中的中银大厦,摄于1988年,照片:© LERA

从山顶望去的香港天际线,可见中银大厦在城市景观之中,而维多利亚港向着远方延伸。

施工中的中银大厦,摄于1988年,照片:© Acred99

施工中的中银大厦,高度只有完成后的一半,看到里面的骨架结构,外面有棚架及起重机。

施工中的中银大厦,摄于1987年,照片:© LERA

建筑工人在高空为中银大厦施工中,背景中可见香港的城市风景。

施工中的中银大厦,摄于1987年,照片:© LERA

兴建中的中银大厦。图中摩天大厦的对角线设计延伸至顶部。建筑物下半部已建成,由玻璃窗覆盖。上半部仍在施工中,未有外墙。

施工中的中银大厦,摄于1988年,照片:© LERA

从山顶望去的香港天际线,可见中银大厦在城市景观之中,而维多利亚港向着远方延伸。

施工中的中银大厦,摄于1988年,照片:© Acred99

陈: 这个项目在建筑上有甚么挑战?

贝: 大厦选址位于中环的边缘,交通不算方便,海景亦受到阻碍,有很多不足之处;但其位置亦带来一大优势,由于在旧启德机场的飞行航道外,建筑高度则不受限制。 在这情况下,最大的挑战就是以有限的预算,兴建一幢可以抵御纽约两倍及洛杉矶三倍风力的摩天大楼。 所以,结构是否坚固及经济上能否负担,就成为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更不用说其设计要别具匠心,以与100米外正在兴建的汇丰总行大厦分庭抗礼。

陈: 你与令尊如何构想出建筑物的形态?

贝: 我不记得确实日期,大概是我们回去后那几个星期吧。 我们在纽约Katonah郊区的家中,为项目进行初步讨论。 家父与我坐下来商量,将工地平面图拿出来,分析其限制与可发挥的地方。 说着说着,他画了一个正方形,以对角线划分成四等份。 他提议我将四组三棱柱的实物做出来,顶部要呈锥状。 情况就是这么简单!

制作了四组独立的三棱柱后,我们随意上下滑动,操纵它们的高低,令这几个从正方形划分出来的组件呈节节上升的形态,每个都有朝向中心的尖顶。

水墨设色纸本画作中,以松散的线条和渲染墨色描绘山丘起伏的地势。一个头发及肩、脸庞通红的人站在画面右下半,身型比大楼和树木还要高。画作上半部分描绘湖泊后的山峦。

于彭的《香江醉梦》(1993)将中银大厦描绘在山丘起伏的地势之中,© Yu Peng Estate;M+,香港

陈: 你认为这个意念从何而来?

贝: 我不知道。 不过家父一向都会在与团队讨论前先构思好意念,哪怕只是模糊的概念。 他负上领导整个项目的责任,所以不会浪费宝贵的时间。 他所画的图标看似简单,但却确定了设计方向。 大厦在图标上已基本成形,在对角线结构上画上线条,就如织网般将四个组件连在一起。 家父首次将这个模型展示给Les Robertson,一位家父十分信任,且与他合作无间的优秀工程师。

水墨、水彩及水粉绢本画作上,三个人出现在空白的背景前。其中两个站着对话,他们穿着细节繁复的长裙,并戴上头饰,打扮成两幢摩天大楼。第三人身型细小得多,盘坐在由砖砌成的圆一月鸟米形结构上,打扮成一座建筑物。

石家豪一丝不苟的工笔画获得大众和艺评家好评,在《长江对倒中银》(2007)中,现代大厦扮演了性别角色,而左边的就是中银大厦,© 石家豪;M+,香港

陈: 之后的故事人尽皆知。

贝: 正是。 很快我们就看到个中令人期待的潜质。 Les Robertson甫看到设计模型,已感觉这是一个可行的结构,可达致一定高度并抵抗强风。 随后的测试亦证明结构比想象更可靠,钢材用量亦比高度相若的建筑物少四成,因此成本也在预算之内。

从低处拍摄中银大厦像稜鏡一般的外墙。

中银大厦局部,照片由Bernard Spragg. NZ提供

陈: 中银大厦显然成为香港天际线的重要一景,不过当大家想起这座建筑物时,常常会忽略建筑两侧的中式园林。 可以谈谈这部分吗?

贝: 大厦原定的位置与现在的并不一样。 当时场内一角为公共空间,我们与政府交换条件,改变了大厦的位置,令大厦座向与中环街区平行。 我们觉得除非建筑面向市区主要街道,否则看起来会格格不入。

新座向形成两片大小相若的三角形大草地,草地顺着地势倾斜,我们最终将之建成两个庭园,园中有潺潺流水拾级而下。 我们用楼梯及两道高高的花岗岩墙,将庭园与马路分隔。 高墙不但缓冲了喧闹的交通,亦成为停车场的排气装置及出口。 所以打从一开始,我们就要处理有关城市和内部规划的问题,这对项目的成功至关重要。

陈: 三十年后的今天,你认为大众现在对建筑物的观感,跟它刚落成时有何分别?

黄昏时分的中银大厦,灯光从玻璃幕墙反射,一棵树矗立在照片的前景中。

邱良,《中银大厦景观》,1990年代,彩色照片,© Photo Pictorial Publishers Ltd.

贝: 嗯,我想大众已完全接受这座建筑物。 中银大厦亦成为本地的地标。 我想,多得中银,这座大厦至今仍备受珍视,人们亦对家父的设计引以为傲。 虽然后来有其他更高、更突出的建筑物,我认为中银大厦至今仍是香港数一数二具代表性的建筑。

陈: 我相信其他人都会同意。

贝: 我的确相信它是香港数一数二的优秀建筑。 我亦相信大多数人会说它是香港五大建筑杰作之一,对吧? 对此我相当满意。

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凭着罗浮宫的金字塔、香港的中银大厦等作品,成为二十至二十一世纪初享负盛名的建筑大师。 今年适逢贝聿铭百岁寿辰,M+举办 「重思贝聿铭:百年诞辰研讨会」,探究贝聿铭的成就贡献。 首场研讨会与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合办,已于10月12至13日举行;第二场研讨会与香港大学建筑学系合办,将于12月14至15日在香港大学举行。

除另有标注:所有图片:M+,香港

为确保行文清晰,以上访谈已经过编辑。此文章原于「M+ 故事」发布。

订阅最新消息!

  • 收取M+与西九文化区的最新情况
  • 探索M+杂志的最新影片及故事
  • 选择你希望收取的内容
  • 随时取消订阅
加载中